老一輩長樂人都知道,從前長樂縣城有個叫射圃崎的地方,有座名宅叫“母夢樓”。此樓就在前國公廟四周,明代建築,前有水井,清雅可愛,傳說爲鄭和所建。那麼鄭和爲何要建母夢樓呢?

明初,鄭和統領舟師,七下西洋。每次出航前,先駐師吳航。一次鄭和生日,長樂知縣設宴衙署,要爲鄭和祝壽。鄭和乘小舟,自太平港沿文洽浦向上緩緩行駛,打算在下櫓橋上岸,就近步入衙門。

下櫓橋

鄭和一路行舟,搖搖蕩蕩,不知不覺中便昏昏睡去。朦朧中忽見有一座屋宇,門前站立着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呼他進屋,告曰:“今天是兒生日,娘燒了幾道菜,你來喫了再走。”因鄭和從小遠離母親,記不起娘是什麼模樣,聽說是娘,自然十分興奮,就進屋喫起酒菜。那桌上擺一碗縊蟶炒韭菜,鄭和最是喜愛,喫得津津有味。可是鄭和不明白娘爲何會在這裏?正要問,舟已到了下櫓橋,遂被搖醒,方知是夢。

鄭和上岸後,坐轎向衙門行去,忽然聽得有人哭泣,那聲音酷似自己剛纔夢中見到的孃的聲音。

此時轎子已經行到南山(塔山)腳下,鄭和尋聲看去,原來哭者住在下櫓橋東頭門樓裏的“鳳耕樓”。這鳳耕樓也是從前城區名宅,乃龍臺鄭氏先輩專門建來贍養寡母孤兒住的。一老嫗正在路邊一間破屋子前悲慟,門前供桌上擺着一盤菜,居然就是他夢中的縊蟶炒韭菜。鄭和十分蹊蹺,急忙下轎詢問。老嫗告之:三十幾年前的今天,兒子死去,這是爲兒子“祭忌”。

鄭和一聽驚呆了,老嫗亡子的“忌日”正是自己的“生日”,莫非自己是老嫗亡子轉世而來?

鄭和聽了老嫗說兒子死去三十三年,便認定自己一定就是這位孀婦死去的兒子轉世,前世是長樂人,不然怎會有這樣的玄妙事?既然前世母親還在人世,而且就在眼前,還在爲死去的兒子悲傷,我哪能無情無義,不認前世母親?他此時心頭一熱,眼淚盈眶,便“雙足跪下呼起“娘”來。

母夢樓舊址

老嫗被鄭和下跪呼“娘”嚇了一跳。於是忙說:“使不得,使不得,你是當官的,我怎能做你娘?這要折老身壽呀。”鄭和見老嫗驚慌,也覺得自己唐突,遂細心向孀婦解釋:“老人家不必驚慌,實話對你說,我乃舟師統帥鄭和,因爲從小遠離母親,思念母愛,早就想在此認個誼娘。今日不期遇見您老人家爲兒子作忌辰,看得出你是一位慈母,我今年也是三十三歲,您就認了我這位誼兒吧?”

老嫗見鄭和情深意切,實在不好推辭,也就認了鄭和作誼兒。鄭和也真是有心人,因見鳳耕樓已經破損,不久就在射圃崎,爲誼娘蓋起了一座母夢樓。據稱該樓也作過鄭和的行轅。

據《長樂建設志》載,這座四柱三間雙層木構樓房,廳堂中放置有木雕鄭和坐像。可惜1966年爲了興建“工人新村”,位於高隍巷20號附近的“母夢樓”連同鄭和木雕被拆除了。不過許多老人對這座“母夢樓”記憶猶新,可以準確無誤指出原址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