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4月份銷量前15名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中,僅有比亞迪、華泰等三家企業實現了銷量的同比增長,增長得益於新能源車型。崔東樹預計市場承壓的情況將持續一定時間,最好的情況是下半年出現反彈,全年銷量同比增速還應該是負數,大概爲-3%。

今年4月,我國乘用車銷量連續第十個月出現下滑,也是近期歷年同月份銷量環比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自主品牌跌破紅線,新能源車增速放緩,業內人士最樂觀的預測是下半年出現反彈。

新京報訊(記者 劉陽)中國車市跌跌不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近發佈的最新一期產銷數據顯示,4月產銷環比和同比均呈較快下降,而且同比降幅明顯擴大。4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66萬輛和157.5萬輛,比上月分別下降20.5%和22.0%,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7%和17.7%。而1-4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688.8萬輛和683.8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3.6%和14.7%,降幅比1-3月繼續放大。

據新京報記者統計,今年4月的數據,是我國乘用車銷量連續第十個月出現下滑,也是近期歷年同月份銷量環比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業內人士最樂觀的預測是下半年出現反彈。

自主品牌跌破紅線

乘用車市場的持續下行,直接打壓了自主品牌的銷量空間。數據顯示,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8.47萬輛,環比下降29.8%,同比下降27.9%,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7.1%,不僅是近三年的最低水平,更嚴峻的是,一舉跌破了40%的警戒紅線。

絕大多數的自主品牌4月銷售都出現“滑鐵盧”。其中,吉利汽車銷量爲10.39萬輛,同比下滑19.3%。海馬汽車銷量只有2650輛,同比減少35.0%。與之相近的還有上汽通用五菱,4月銷量同比下降35.9%。此外,長安汽車銷量約12.1萬輛,同比下滑35.1%;廣汽乘用車銷量約爲2.7萬輛,同比下滑40.4%;上汽乘用車銷量約爲5.7萬輛,同比下滑15.4%;江淮汽車銷量約爲3.5萬輛,同比下滑24.7%。

合資品牌方面,上汽大衆和一汽-大衆也都出現了10%左右的同比降幅。按國別來看,日系和德系車表現得均比較好。其中德系和日系車合起來的銷量,超過中國乘用車市場份額的47%。韓系和法系車4月份的銷量降幅明顯。

新能源車增速放緩

在1-4月份銷量前15名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中,僅有比亞迪、華泰等三家企業實現了銷量的同比增長,增長得益於新能源車型。4月比亞迪銷量約爲3.8萬輛,同比微增1.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爲2.4萬輛,同比增長72.5%。華泰汽車也是將戰略重心轉向新能源領域,在其官網顯示的11款車型中,新能源車型佔據8款。

不過,4 月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也是顯著收窄,同比增速僅爲18.1%,相比上月減少 67.3個百分點,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爲7.1萬輛,同比僅增長9.6%,同比增速減少73.8個百分點;插電混動汽車銷量爲2.6萬輛,同比增長50.9%,相比上月減少40.6個百分點;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僅爲7輛,同比下降87.5%。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祕書長崔東樹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新補貼政策的大幅退坡,還是對消費者的購車熱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實,更令人憂心的是,隨着豐田插混全面進入量產階段,合資車企將逐步成爲插電混動車型的核心主力,進一步擠壓自主品牌的市場空間。現在,外資和合資車企都在加大投資力度和產能佈局,市場競爭更加充分,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供給將持續改善,也將面臨“消費分級”,中高端車型和低端車型持續分化,甚至在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中國品牌車企反而會被後來者落在身後。

專家預測下半年或出現反彈

崔東樹表示,目前市場低迷主要原因是消費者收入預期不樂觀,導致作爲可選消費品的汽車終端需求不足。另外,國五和國六標準的切換,也有影響。目前各廠家對國六的到來準備並不充分,產能無法及時供應,由此帶來經銷商的進車趨緩和有換購需求的消費者持幣觀望。還有一個原因是國家刺激消費政策期待的因素影響,今年年初,國家就出臺了汽車下鄉等刺激消費政策,但一直沒有具體落實。企業自行陸續開展下鄉行動,國家要求地方政府出資的資金又遲遲不到位,這導致消費者觀望後續是否會出臺優惠政策。

業內人士表示,整體來看,國內經濟環境復甦情況有待確認,外部環境也尚未出現明顯改善,有意願購車的消費者等待心理嚴重,汽車消費動力不足。崔東樹預計市場承壓的情況將持續一定時間,最好的情況是下半年出現反彈,全年銷量同比增速還應該是負數,大概爲-3%。渤海證券分析師認爲,在存量競爭格局下,未來汽車板塊經營分化仍將持續,優質龍頭效應將越發顯現,豐田、本田等主流日系品牌和預期即將開啓新一輪新車週期的福特,五六月份的銷量或許出現大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