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舞臺首先要建造空間。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舞臺設計,都是對空間流動性的一種編排。舞美設計師:做得好建築,玩得轉舞臺!

談及國內舞臺上的建築佈景,不可避免地讓人想到古建。而想把“白牆灰瓦”搬上舞臺,首先你要置身其中,近距離地感受古建的魅力。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到十一假期了,現在不妨規劃一下行程,尋一座藝術的古鎮,獲得創作的靈感

-沙灣古鎮-

沙灣古鎮,始建於宋代,在8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和保留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和獨具廣府鄉土韻味的文化,是以珠江三角洲爲核心的廣府民間文化中的傑出代表。沙灣古鎮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飄色之鄉、廣東音樂之鄉”等榮譽。

走在沙灣古鎮景區,可以清晰看到古鎮發展的歷史脈絡,“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依舊保存完好,宗祠古屋錯落有致,檐椽梁枋巧飾雕琢。

古鎮區現存古建築面積0.7平方公里,有元、明、清、民國初期的古建築近300座。其中,以北村爲核心的古鎮中心區保存了大量祠堂、廟宇、牌坊、古民居等明清時代的古建築,是明清時期嶺南特色建築的集中地。

-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位於重慶市巫溪縣,地處大巴山東段渝陝鄂三省市結合處,大寧河支流後溪河畔,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天然鹽滷泉自鎮北寶源山洞流出,從先秦鹽業興盛以來,寧廠古鎮因鹽設立監、州、縣,具有4000多年的製鹽史。

寧廠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深藏於後溪河的深山峽谷之中,南北高山橫亙,東西峽谷透穿,街道偏窄,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巖,臨河而建,古色古香,別有一番風味。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鎮上建築古色古香,多數樓房系竹木結構,不少傍河而建,下面斜立木樁,柱上支撐木樓,貌似東側西歪,有倒塌之險,實則牢固耐用,無傾復之憂。吊腳樓、過街樓等古建築和民居沿後溪河蜿蜒延伸3.5km,俗稱“七里半邊街”。

-前童古鎮-

前童位於浙江省寧海縣南,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自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童氏始祖童潢由台州黃岩遷至此定居以來,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前童四面環山,白溪、梁皇溪雙溪匯流至村內,塔山、鹿山兩山對峙於村外,佔天地、山水、自然、空間之利。

“家家有雕樑,戶戶有活水”,古鎮周圍羣山環繞,白溪水從村前流過,村內街巷紋理清晰,路面由石頭鋪就,街邊流淌着淙淙的溪水,讓人恍惚置身於明清時期的江南,又或是步入一幅古韻濃重、活色生香的鄉村畫中。最令人嚮往的便是那一幢幢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精巧的躍魚馬頭牆和脊塑牆花搭配着梁枋門窗上滿滿的雕飾,顯現出獨特的地方建築風格。

-隆裏古城-

隆裏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是西南少數民族密集地區唯一保存較爲完好的漢文化軍事古城,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時期的規劃佈局和民居建築羣。隆裏古城瀰漫着古老的生活情趣,有極濃的歷史韻味和文化魅力,素有“中原遺韻,南疆錦繡”之美稱,是一座無法複製的“漢文化孤島”。

隆裏古城現存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軍事歷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築、文化旅遊價值。城內以觀音大廟舊址爲中心,往東、西、南開三條主街,爲古城的主要骨架,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街巷又把整個城區劃分爲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加上四道明通暗塞、虛實結合的城門,構成“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攻防體系。

古城民居的建築形式、藝術手法均有明顯的徽派特徵,基本是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樓舍皆爲三間兩層封火牆式,上面青磚砌築,灰瓦獸脊,飛檐翹角凌空,中間勾勒寶頂。門上方的匾額彰顯着主人的郡望或家風,如“科甲第”、“關西第”、“濟陽第”等,民居的封火牆上繪有彩畫,花、草、蟲、魚、鳥、獸等,栩栩如生。

走進隆裏,猶如走進時空的隧道,彷彿間六百年前的生活觸手可及。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在這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有一種藝術,叫隆裏古城。假如十一假期,你來隆裏,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10月1日-10月5日,第三屆隆裏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將在隆裏古城舉辦。屆時,專家學者、行業精英、新媒體藝術家、藝術院校、知名企業齊聚一堂,共同打造一場新媒體盛宴。

打破藝術的界限,挖掘新媒體的無限可能,第三屆隆裏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將掀起一場殿堂級的藝術風暴!

“他鄉·在場·轉變”

10月1日-10月5日

第三屆隆裏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等你來約!

責編:衛榮

媒體合作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