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鋼琴這樣一個龐大的樂器而言,鋼琴本身只是工具,而從它的胸腔中發出的細膩多變的音色,彷彿一旦離開了鋼琴,就與這個樂器無關了,音色屬於另一個世界,美的世界,而音色的變化,就是情感的流動。欣賞音樂不是憑理性,而是跟着音色的細微變化,感情也跟着起伏。

關於鋼琴的音色,我一直以來有一些想法和困惑。一直覺得音色是一首樂曲的品質,就好象麻布和絲綢的質地不同,音色的好壞也類似。我聽過的曲子不是很多,但就我有些體會的樂曲片段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也請教所有有音色方面體會的朋友們!

音色之一:迷亂

阿格里奇演繹的拉三一直是我的最愛,她的音色似乎可以伸及人的靈魂,清徹、充滿活力和表現力。我從這首曲子,尤其第一樂章汲取了很多力量。當我灰心、提不起精神時,它能夠鼓勵我,繼續追尋,有一種奮發向上的、不斷渴望的東西。這是繼前面平靜、抒情的旋律的之後的一段,樂曲經過一段柔美的主旋律後,開始漸漸焦灼,直到這一段,給人一種十分迷亂的感覺,好象扭曲在一起的一條蛇,又彷彿兩股旋律在糾結。我想起曾經看過的《鋼琴師》(《閃亮的風采》)裏面那個老師對David說的一句話,“要和鋼琴這個怪物搏鬥,戰勝它”。這段音樂是一種非常不安的情緒,苦苦的掙扎,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我彷彿聽到一顆心靈的喘息。

音色之二:瘋狂

這段樂曲緊接着剛纔的那段音樂。相當的激烈。是拉三第一樂章的僅次於後面最高潮的一個情緒的頂點。感覺阿格里奇在彈的時候會不會也陷入了一種瘋狂的狀態?或者她可以十分奔放、放縱不羈地演繹,卻仍然保持着理性?感覺尤其到了後面,鋼琴簡直有點像一個人失去理智時瘋狂的絮語。阿格里奇將這種神經質演繹得及其充分。情緒發泄出來後,旋律一下子軟弱、迷茫了起來。

音色之三:希望和亮色

這段緊接着上面。不同於前面灰暗的情緒,這裏出現了一種亮色,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洗刷了剛纔因搏鬥而淌下的渾濁的汗水。迎面吹來了一陣清風,我們重新又感到了希望,整裝待發。如果音色有色彩的話,那麼這裏有一抹明亮的綠色。雖然,這昂揚向上的旋律會不時地被一些雜亂的情緒打斷。阿格里奇那富有表現力的音色,把這種情緒明暗的對比表現了出來。

音色之四:直砸入靈魂深處的音色

這是全曲的最高潮。力度越來越強。很奇怪鋼琴的琴鍵深度只有十幾釐米,卻爲什麼重音會給人強之外還有更強的音的感覺。這可能跟用力方法有關係。當一個音已經用了所有力量彈下去,怎樣彈出一個比剛纔更強的音?感覺這段音樂的後面好象有一把錘子,不斷地砸向靈魂的深處、更深處……佩服阿格里奇的強力度。

音色之五:如輕煙散開

這段接着前面。鋼琴上下波動的旋律,逐漸變得如此輕柔,如同一縷縷正在散開的輕煙。在經過剛纔那麼激烈的一段音樂後,拉赫好象在告訴我們,這一切告一段落了,一塊黑暗的濃雲,漸漸地消散了,化爲輕煙,不見了。

音色之六:鏗鏘有力

這是舒曼《狂歡節》中“帕格尼尼”中的一段。我不知道這是誰彈的,但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版本。這首曲子寫得很巧妙,像是錯落鑲嵌起來的。樂曲一開頭,就能抓住人的心,十分的有力量。

音色之七:癲狂的歡樂

這是魯賓斯坦演繹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中的第四變奏。魯賓斯坦的音色自然不用說,但這一段我覺得相對其他人演繹特別的是:從第6秒開始,到第11秒那段,樂譜上是ff,但魯賓斯坦處理得象是pp,而且流利熟練之極,左手幾乎弱化得聽不見了,非常輕靈。第20秒至26秒那段也是如此。這一段非常歡樂,以至於有種癲狂的感覺,讓我腦中出現了一個畫面:一羣人圍着篝火,身穿鮮豔的民族服裝,跳起歡快的舞蹈。魯賓斯坦是不是回憶起曾經的歡樂美好的時光了呢?他是以色列人,飽受戰火,顛沛流離,父母姐妹也都在戰爭中死了。看他演奏,總覺得他非常嚴肅,是個很嚴謹的人,然而每個人回憶起屬於自己的一段美好記憶時,都會有種不自禁的歡樂吧!

音色之八:柔美帶一絲感傷

這是拉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的第12變奏,每當聽到這段,都會勾起一種甜蜜的傷感情緒,好象是回憶起過去,那既美好又惆悵的日子,心中湧起一股甜蜜的淚水,柔腸百折的感嘆。87歲高齡的魯賓斯坦,在演奏起一些柔美的片段時,嚴肅的臉上會出現一種孩童般的笑容,那種燦爛是歲月抹不滅的。同樣的,肖練op25--5,也有同樣的感覺。

音色之九:焦灼不安的追尋

這是拉赫升C小調前奏曲中間的一段。一種焦灼不安,逐漸到頂點,變成瘋狂的追尋。

音色之十:強有力的八度

這是肖邦升C小調前奏曲的後段。

音色之十一:絃樂般的音色

這段是拉二第二樂章中間的一段,對我來說,這段是“天書”。快速的音樂到了後面,簡直變得像絃樂一樣,可以聽到鋼絲的聲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