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甘肅酒泉發射成功,東方紅一號設計工作壽命僅20天,但目前仍在繞地軌道上飛行着,而且這一飛就飛了整整48年,17533天。

只是,它所做到的僅僅是飛行狀態,而非工作狀態。1970年的時候,我國還不具備在衛星上使用太陽能的技術,依靠的是銀鋅電池。我們都知道,電池的電量有限,用完了就沒有了,當時東方紅一號設計爲工作20天,但小胖球很爭氣,在太空上積極工作了28天,直到5月14日全部電力耗盡,發射信號消失。而我 難以想象,當年爲了發射一顆衛星要付出多麼艱辛。

爲什麼它不能工作,卻依然可以在太空繼續飛行呢?

從理論上講,東方紅一號的最初飛行是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它推離地面,而且當時爲它設計的運行軌道是一條大橢圓形,近地點439千米,遠地點高達2384千米,近地點高的位置幾乎沒有空氣阻力,火箭推行的初速度使得東方紅一號無需其它力量推進,就可以永遠保持這個速度飛行,而且是勻速前進着繞着地球畫圈,除非有別的作用力改變它的狀態。



如果東方紅一號近地點低的話,會受到極細微的阻力,長久以往會有緩慢的衰減,最終會被地球引力拉下來,墜落的時候會在大氣的劇烈摩擦中燒燬,化爲灰燼。但軌道高度足夠的話,即使完全報廢也不會掉下來,它會依靠慣性飛行,週而復始的繞地球溜圈。

然而說白了,東方紅一號目前的狀態可歸類爲太空垃圾,雖然這樣說它是垃圾我們於心不忍,但事實的確如此,目前地球已存在了太多的報廢衛星,合適的軌道已經不多了,八成左右的衛星和殘骸已成太空垃圾。


即使是航天器表面脫落的材料、油漆斑塊、漏出的固體和液體等,都會成爲安全隱患,如果兩塊航天器殘骸見了面,會相互碰撞而軌道交錯,形成更多、更小的碎片。要知道,一顆大小僅幾百微米的金屬粒子便能夠擊穿航天服,一塊藥片大小的殘骸就足以使衛星報廢,這些都是構成太空不安全狀態的重要因素。

今天是中國航天日,一定會有人聊起清理太空垃圾的話題,我們都明白太空垃圾的危害,又不捨將“東方紅一號”清理掉。從情感上講,“東方紅一號”彷彿是我國航天道路上的燈塔,意義非凡。飽含着全體中國人的深厚感情,作爲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它是我們無比珍視的寶貝。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