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雅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工廠物聯網系統加持的智慧車間在管控設備狀態、效率分析、數據查詢等信息,產線人員從38人減少至12人,但車間生產二極管的優品率卻從之前的62%提高到了95%,產能與質量得到雙向提升;

中航工業貴航股份永紅散熱器公司的數字化車間內,一個生產調度系統管控生產過程,追溯產品質量,梳理再造倉儲物流等業務流程,綜合效率提升10%,庫房管理準確率提升90%以上,產品質量水平提升30%……

這兩家企業的智能升級,都是基於貴州工業雲平臺完成的。

“除了助力傳統企業的升級改造,我們還提供雲採購、雲協作、雲設計等服務,全方位助力‘上雲’企業提質、擴能、降本、增效。”貴州航天雲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靈運介紹,“以雲協作爲例,過去,設計零部件要聚集全國多地的設計師,加工成品後再討論、設計、加工,這需要很長時間。現在,設計類企業可通過工業雲的設計師聯盟,讓設計師們不用聚在一起,利用平臺的設計軟件協同製作,節約了出差經費,也縮短了研製時間。”

楊靈運解釋:“貴州工業雲平臺,可以說是一個讓‘企業有組織、資源無邊界’的平臺,起到連接樞紐和資源配比中心的作用。平臺首先將工業全要素(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物流、售後)連接起來,打通數據,然後企業再根據自身需求,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

他以手機安卓系統爲例說明:“假設我們的手機系統都是安卓,但我們還是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去下載不同的手機應用,甚至是不同的壁紙和佈局。我們的工業雲平臺對於企業來說,就是這樣一個系統,每個企業因生產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訴求,企業能夠在平臺上定製不同的應用服務,同時在雲端共享自身的數據資源。”

2015年,循着貴陽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貴州航天雲網科技有限公司落戶貴陽高新區,正式開啓“大數據+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征程。楊靈運回憶:“貴陽的大數據產業環境決定了我們有‘造血’能力。給力的扶持政策保障了優質的營商環境,加之貴陽發展大數據起步早、基礎設施好,貴陽高新區內聚集了大量大數據企業,讓上雲企業共享資源有了前提。而我們自身也通過與落戶在此的華爲雲、阿里達摩院、貴州大數據交易所等企業開展合作,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此外,貴陽企業對大數據持嘗試和擁抱的態度,爲我們推進企業上雲降低了門檻。”

“要想下載手機應用,獲得更多服務,首先得有一部智能手機。”楊靈運笑着說,2016年以來,依託貴州省“千企改造”“萬企融合”“大數據+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等系列專項行動,航天雲網帶着平臺下市州、進行業、入企業,爲企業梳理各類痛點提供相應解決方案,並根據本地企業特點,打造了適合中小企業應用的雲企助——企業上雲服務平臺,幫助2000餘家中小企業快速上雲,用上了“智能手機”。目前,該平臺的註冊用戶已突破170550戶,累計接入省內主要生產設備連接4093臺,提供260個大數據及智能製造解決方案、142個實施案例供企業篩選使用。

楊靈運表示,政策爲企業上雲注入了公信力,而我們則需給雲上的企業更多安全感。爲確保“工業版安卓系統”安全運行,保障企業的信息安全,航天雲網將依託雲上貴州,全力做好數據安全工作,不斷加大科研力度,繼續以國防軍工級別標準構建工業信息安全創新中心,形成全方位覆蓋端(工控端——企業的生產端)、網(工控網、互聯網)、雲(雲服務後臺)的信息安全體系,保障企業放心享用定製化服務,釋放平臺跨行業、跨領域的數據採集能力,從而更好爲貴州企業賦能。(記者 楊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