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方統計,進入4月蘋果庫存剩餘4到5成(去年同期剩2到3成),達到歷史高點。如今已近清明節,蘋果口感將急劇下降,蘋果消化庫存的時間已經不多。加之應季水果陸續上市的衝擊,蘋果銷售壓力巨大。

近年蘋果市場行情一直不樂觀,雖有起伏,卻整體呈下滑趨勢。同爲大衆水果,近年來柑橘卻表現搶眼。出現這樣明顯反差的現狀,很多分析認爲是蘋果供大於求。的確,2016年全國蘋果種植面積3486萬畝,產量4388萬噸,佔全國水果總產量的24.2%,人均蘋果佔有量31.7公斤。供給量確實夠大!

原來這纔是阻礙中國蘋果產業的真正瓶頸所在!

但是,2016年全國柑橘柑橘面積3751萬畝,比蘋果還多出265萬畝;產量3765萬噸;人均柑橘佔有量27.2公斤。柑橘整體價格、市場表現卻要優於蘋果很多。

供給關係,還是蘋果行情低迷的頭號原因嗎?

筆者觀點:供大於求固然是蘋果市場行情低迷的重要原因,但對比柑橘來看,品種結構可能纔是決定市場行情的深層次原因。

蘋果和柑橘的品種結構截然相反。

蘋果:獨尊富士、一統江湖?我國蘋果品種呈現“獨尊富士”的現狀,早、中、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目前陝西70%的面積和80%的產量以晚熟品種爲主。所以蘋果鮮果上市時間非常集中,銷售壓力集中。

原來這纔是阻礙中國蘋果產業的真正瓶頸所在!

富士蘋果面積佔該省蘋果總面積百分比

截止2016年,我國蘋果冷庫、氣調庫貯存保鮮容量是1300萬噸,僅佔產量的三分之一;若無貯存保鮮措施,蘋果自然保鮮可以到12月。那麼意味着:三分之二的蘋果產量集中10—12月裏完成銷售。

原來這纔是阻礙中國蘋果產業的真正瓶頸所在!

柑橘:百家爭鳴、各霸一方?

全國柑橘品種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溫州蜜柑、椪柑、臍橙、砂糖橘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當下流傳的“柑橘四小龍”——四川的“春見”、廣西的“沃柑”、浙江的“紅美人”和湖北的“倫晚”,以及“未來的”大雅、金秋砂糖橘更是傳得沸沸揚揚。

早、中、晚熟品種,加之已經普及的留樹保鮮技術,使全年鮮果上市期基本沒有空檔。從而避免“扎堆上市”帶來的銷售壓力。

在消費者眼裏:蘋果=紅富士,柑橘=蜜桔、砂糖橘、臍橙、柚子、不知火、耙耙柑等。富士幾乎一肩挑起31.7公斤的人均消費量,而柑橘卻“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富士蘋果的好兄弟在哪?有人曾報道全球10大最好喫的蘋果品種,有6種來自日本。如:金星蘋果、日本王林蘋果、日本千雪蘋果、日本陸奧蘋果。不僅日本,新西蘭在蘋果品種選育、推廣也有很大的突破。

反觀國內,只是不斷在富士基礎上選育或雜交出抗性好的、顏色有點差別的品種。然而喫着、看着有多大區別呢?品種多樣化、產區差異化,或將是中國蘋果的出路。

作者:中歐果聊;來源:冠果數據;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爲傳播更多信息爲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爲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