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幼儿攻击行为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早期攻击行为是一种消极的问题行为。幼儿早期对于攻击行为的认知会对青年期、成年期造成巨大影响,甚至是日后侵犯、欺负、伤害他人的维形。所以,我们要正视并重视幼儿早期的攻击行为,及时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来有效应对。

影响宝宝攻击行为

因素

01

生物因素

宝宝某些生理特征会对攻击行为的表现产生一定影响。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攻击性倾向的高低与雄性激素分泌量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02

家庭因素

若父母对待宝宝习惯于使用暴力的方式态度,那么宝宝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父母是宝宝最早的模仿对象,儿童会模仿父母的侵犯行为。

有的父母只要宝宝做错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宝宝挨打后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就容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又如,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宝宝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纵容下,宝宝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03

环境因素

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宝宝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是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宝宝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

而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幼儿园里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负面的态度、行为会引起幼儿的攻击行为。

来源:懂儿方知如何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