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夏日,满满黄桷兰香,连梦里都是

生在茶叶世家的朵而,无论生活还是教育,都始于茶。

蒙顶山

在儿时,“进茶厂玩”就是她每日游戏的基本项目。

夏天的蒙顶山,黄桷兰在乌龟壳似的簸箕上堆成小山,朵而会从里边挑选出大朵的,用针线串好,放盘子里带出门叫卖,便是她儿时的茶生意。

朵而的外婆

或者,跟任职「茶树良种场」场长的外婆去茶园考察。虽因小路颠簸,朵而每次都会吐在路上,但也正是在这里,她看着外婆发起建成了「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朵而

后来,回忆已被拢上薄纱,外婆想“将蒙顶山茶推到全国”的心愿,却依旧如纱中灯芯般清晰明亮。

再后来,朵而长大,离开茶园去北京,去旅行,去拍电影……就是不怎么回家。当她四处炫耀自己在大城市过得多充实时,全然不知小城里期盼她电话的外婆,正孤独地老去。

直到外婆离开,初为人母的她回到这座当初逃离过的小城,住回外婆的老屋,重返外婆的茶园,她才渐渐依恋起这个充满至亲气息的地方,也才意识到,自己对茶的爱与责任。

褪去盔甲,采颗茶叶

让手上起茧,让心间柔软

冥冥之中,像个轮回,母亲跟着外婆学茶,自己又跟着母亲学茶。

左:朵而的母亲与女儿

右:朵而与外婆

从决定做手工茶开始,茶园和土灶老锅就成了朵而生活的全部。虽是没做过学问的野路子,但她和母亲一样,继承了外婆对茶的敏感,像一种天生的灵气。

在春茶萌动第一波,茶园内出现10%嫩芽时,朵而就要和妈妈陪茶农趁着天晴的时候从早采到晚。古人称之为 “苍条寻暗粒”,意思是将遮掩在枝叶暗处的新芽找出来。

两人每天手起手落6000次,只能采摘五斤不到的新芽,而每五斤新芽,经历成千上万次炒、揉,只能制成一斤茶叶。

茶叶的制作工艺既繁杂又有风险,朵而找来了经验老道的炒茶师傅,制作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和他对温度、湿度与“时间的掌控,一道工序失误,就会造成全盘报废。

从实心肥壮,饱含着春天气息的新鲜茶芽到干茶,每一芽,都来之不易。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茶叶经泉水一冲泡,就可以看到它们在杯子里一朵朵的开花,朵而觉着漂亮,便取茶形以及自己名字中一字,为茶起名「一朵茶」。

一朵茶·朵而黄芽

关于茶的一切都需要精选,包括采茶的时间。

譬如明前茶,既清明前采摘的茶。经过漫长的冬季,茶树体内的养分得以积累,此时的芽质极好,带些许初春的寒意,稍显高冷,却十足有让人惊艳的本事。

「一朵茶」今年的黄芽,于3月10号的晴日里采下。

裹得紧紧的新芽肥壮而厚实,经过闷黄和脱毫后,色泽黄润油亮。以85摄氏度的泉水冲泡,茶芽立马遇水沉浮,上上下下,跟跟直立。

茶汤黄亮,豆香、蜜香、花香在茶汤中相融。轻微发酵后的黄芽将茶叶内质完全调动,一杯入喉,甜香便会从舌根处回来。

一朵茶·如果甘露

甘露比黄芽早摘三日,于7号的晴日里手工摘下,并在隔日制成了干茶。

甘露以朵而女儿名字命名,可见珍爱程度。制茶过程均是手工杀青、手工揉捻,让鲜芽中的水分在三炒三揉后慢慢的蒸发,再烘焙成茶。

甘露的干茶,纤细且卷曲,茶叶上白毫多。冲泡时,当茶芽遇水开花,犹如活过来。茶汤色泽嫩绿鲜亮,表面有白毫漂浮其上,带着高山独有的甜栗香气,入口鲜爽回甘。

一泡清香,二泡甘香,三泡浓香,三泡后的茶底,叶底依然成朵,饱满依旧。

一朵茶·雨前高山毛峰

雨前茶,则是大大方方是春天浓烈的气息,胜在鲜爽。

「一朵茶」的雨前高山毛峰,茶芽生长在雨雾滋养中,就像水分饱满的婴儿肌,已于今年谷雨前制作完成。

茶香馥郁,汤色亮绿,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滋味醇厚而耐泡。

一口下去,内蕴十足,对口腔是更剧烈的拦击,回甘似波浪层层叠涌。

蒙顶山上,雨季还会来

在蒙顶山上,与回甘一同似波浪涌来的,还有朵而对外婆的记忆。

时至今日,朵而还时常回想,如果当初没有去外面兜兜转转,而是陪伴外婆,潜心向她学茶,也许,外婆可以看到自己的宝宝出生,看到「一朵茶」对她茶事业的延续。

现在,朵而虽回了茶园,离外婆那么近,外婆却已然离她那么远。

可能茶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无始无终的小径,在这小径上,满是茶树。当一棵茶树发芽,它的能量光团就会传到下一株小茶树上,让它慢慢发芽,自己却慢慢黯淡凋萎。

朵而现在正在这团光亮之中,用「一朵茶」照耀着外婆的茶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