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董卓趁亂進京,擾亂超綱,導致天下大亂。各地州郡十八路諸侯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但是在這十八路諸侯中,梟雄曹操可以說是,漢末羣雄中少數同情“民間疾苦”的軍事領袖。因此曹操曾在討伐董卓戰爭中,寫下《蒿里行》來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然而除了曹操,也有一位諸侯也堪稱是漢末義士。他不僅是曹操的忠實粉絲,也是第一個看出曹操能夠成就大業的人。那麼此人是誰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此人就是東漢末年濟北相鮑信。鮑信是泰山郡平陽縣人,少年時便志向遠大,寬厚愛人,性格剛毅有謀略。長大後受大將軍何進徵辟爲騎都尉,後受命回鄉招募兵卒,在歸來途中聽說何進死於兵變,涼州董卓已經進京。鮑信料到董卓必定禍亂天下,就勸袁紹襲殺了董卓,但袁紹因爲畏懼董卓而不敢動手。鮑信對袁紹失望至極,於是就帶兵回鄉,徵召士兵,很快部隊就發展到了兩萬多人,成獨霸一方的漢末諸侯!

公元190年,袁紹因廢帝問題和董卓決裂,在渤海號召天下諸侯共討董卓。鮑信於是在濟北起兵,響應起義軍。當時各路諸侯會盟時,天下豪傑都推崇袁紹。但只有鮑信對曹操說:各路諸侯雖然現在很強,但是一段時間後都會滅亡,今後撥亂反正的任務只有將軍你才能做到。曹操聽後,無比惶惑說:鮑相過獎了。曹操雖然嘴裏這麼說,但內心非常興奮不已!

鮑信不僅口頭上看好曹操,就連行動上也極力支持曹操。當時各種諸侯討伐董卓時,誰都不敢主動對抗董卓的西涼鐵騎,只有曹操和鮑信敢於和董卓交兵。首戰失利後,鮑信對曹操說:天下英雄爲大義所聚,但如今的盟主袁紹,利用權力爲自己謀私,即使除掉董卓,另一個董卓也會誕生,不能在和他們同流合污了。不如駐兵黃河以南,靜觀其變。曹操贊同鮑信的說法,就引兵離開了聯盟!

曹操離開後,被袁紹任命爲東郡太守,並在東郡訓練士族,等待時機。第二年,青州黃巾軍攻打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的勸阻,執意要出兵和黃巾軍交戰,結果兵敗被殺。劉岱死後,曹操手下謀士遊說兗州士族,希望能推舉曹操爲兗州刺史。這時鮑信聽說後,立馬率領部衆來到東郡,迎接曹操爲兗州牧。鮑信由於和曹操交誼非淺,所以曹操也把他當作最信任的人看待!

曹操雖然佔領了兗州,但是兗州城外的黃巾軍氣勢非常大。所以曹操就經常身臨前線考察地形。有一次曹操經過很多天的思考,終於制定出了一個周密的作戰計劃,感到非常驕傲。因此在和黃巾軍會戰前夕,曹操帶着鮑信去前線視察,順便想要炫耀一下自己的作戰謀略。他們來到前線後,曹操口沫橫飛的向鮑信講述着自己的作戰計劃,而鮑信忘情的聽着,不知不覺兩人都到了忘我的境地,而身後的步兵也被他們甩出很遠。突然間,他們眼前出現了一支數千名的敵人部隊。

曹操只能慌忙的指揮數百騎兵倉促作戰,但由於他們所處的地方地勢不平,騎兵無法發揮出衝鋒的力量,在加上步兵一時無法趕到,眼看曹操就要被敵軍抓獲。這時鮑信帶領少數精騎護送曹操突圍,並說:軍隊不能沒有指揮官。最後曹操爲了顧全大局,只能趁機突圍而出。結果鮑信因寡不敵衆而戰死,享年四十一歲。

鮑信死後,曹操非常傷心,曾重賞尋找鮑信的屍體不得,只能找人用木頭刻鮑信的模樣,塗上油彩下葬。曹操爲了紀念鮑信,迅速的發動了這場戰爭,但因軍隊作戰不足,而首戰失利。雖然首戰失利,但是曹操依然信息十足,認真分析黃巾黨人的弱點,最後改變策略,一舉擊敗了黃巾軍!曹操此戰最後雖然勝利,但是鮑信卻成了這場戰爭死的最可惜的一位諸侯!

本文是小編對三國曹操和鮑信的一點淺談,權當茶餘飯後的談資,不喜忽噴,也非常希望評論區能留下您的墨寶,供小編學習進步哦!謝謝您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