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境內險峻的崖壁上,每一龕窟的開鑿,每一尊石像的雕刻,都尤爲注重整體構思與細節關係的處理。在北山佛灣的第253號,隨着調查細節的深入,又產生了一些疑惑,比如爲何造像的題名不全呢?在這個佛教的造像龕內,是不是出現有大足早期的道教造像呢?

北山第253號觀音地藏龕

北山第253號觀音地藏龕

北山佛灣第253號高1.57、寬1.22、深0.86米,在衆多的造像龕窟中,稍顯狹小。這是一個穹拱形龕,正壁上方刻一華蓋,其下雕刻觀音、地藏兩位主尊,他們並肩站立在蓮臺上,腦後都有圓形火焰背光。左側爲地藏,爲一位年輕俊美的僧人形象,身着袈裟,雙耳戴環,胸飾瓔珞;右側爲觀音,頭戴花冠,左手提淨瓶,身繞披帛。二像身姿優美、面容清秀。在龕兩側壁,刻有六朵祥雲,雲中皆雕刻有造像。

北山第253號位置示意圖(採自郭相穎白描長卷)

關於這龕造像的年代,因爲未發現有直接開鑿年代的造像題記,所以,學術界依據兩點理由將其定爲五代時期。第一個理由,它緊鄰晚唐的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屬於五代時期的造像區域。第二個理由,是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的一則題記,記載了當時爲“知昌元永川大足縣事”的陳紹珣與黃氏,於此年“妝繪”了這龕造像,可知在此龕造像至少在北宋鹹平四年之前,加之北山北宋初期少有雕刻,因此推論第253號的開鑿年代在五代時期。這一說法,長期以來得到了認可。

這龕造像的藝術價值,歷來備受稱道,金維諾、羅世平在《中國宗教美術史》一書中,說“龕像雕刻華麗,人物造型優美,是現存地藏十王圖像的早期代表”。

郭相穎在《大足石刻研究與欣賞》書中說“地藏與觀音同龕造像,北山較多,此爲其中精美者”。

而對於此龕造像的調查研究,甚至於評價,基本上集中在龕的正壁,對於兩側壁造像,大多一筆帶過。在多數的專業書籍中,都認爲兩側壁雕刻的是十王以及司官之類的形象,這其中,的確有十王造像,然而,在細節上卻出現令人疑惑的地方,如居然多出一位王者形象,成爲了十一位王者。

第253號左壁造像

第253號左壁五官王造像

先來看看兩側壁的情況。它們對稱雕刻有六朵祥雲,雲中皆有站立的造像。左壁的六朵祥雲中,基本上在雲框上有題刻,比如“五官王”“示廣王”“轉輪王”“太山大王”等,雲中的雕像,除上層一朵祥雲只雕刻三身像之外,其它的都是四尊像,他們的組合方式爲,前方站立一位頭戴冕旒的尊者像,左右兩旁各自站立一身侍者像;身後還有一位侍者,手持華蓋,用以襯托前方尊者的地位。

第253號右壁造像

右壁的六朵祥雲中,除一朵祥雲刻騎馬的使者外,其它的五朵祥雲中,造像的組合形式與左壁完全相同,但卻沒有發現一個字,這究竟是什麼情況呢?

敦煌藏經洞出土十王經卷局部(採自《敦煌本

校錄研究》)

這得先從兩側壁十王造像題材說起。十王是具有漢地佛教文化特色的造像題材,其興盛與一部佛經有關。大唐天寶年間(742—756年)之後的一天,一位名叫藏川的僧人,在成都府大聖慈寺內開始着手述寫着一部佛經——《十王經》,並廣泛流傳。但這部佛經,後來各種《大藏經》和歷代佛家經目都未見著錄。直到敦煌藏經洞被發現之後,世人才知曉這部流傳已久的《十王經》。經書圖文並茂地展現了地獄中十王審訊的場景,也就是亡者在地獄要接受十位王者的審判,先後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

內江聖水寺十王造像局部

大約在這部經書向絲綢之路流傳的同時,也開始在巴蜀地區由西向東傳播,在經過綿陽、資中、遂寧、內江、安嶽等地之後,來到了大足,出現在五代時期的北山佛灣,其中第253號兩側壁的造像題材主要就是十王。

北山第253號右壁騎馬使者

敦煌藏經洞出土十王經卷騎馬使者(採自《敦煌本

校錄研究》)

現在來看看左右側壁,哪些祥雲內刻的是十王像。從兩側皆出現有相同圖像特點的造像來看(即四身像組合),這些形象應該屬於十王,也就是左右各有五身。但是,左側壁上層一朵祥雲內,刻有三身像,在雲框上刻有“示廣王”,也即“秦廣王”,明顯屬於十王之一。由此而來,這龕造像就出現有十一位王者形象。而右邊側壁上部的祥雲內,僅雕刻一身騎馬的形象,據說《十王經》可知,這身像,是受命去“檢亡人家造何功德”的使者,不屬於十王。

第253號左右側壁出現十一位王者的現象,與衆多的十王造像的數量不相同。爲何出現這種情況呢?又爲何僅僅在左邊出現有題名呢?目前的答案,只能建立在推論上。比如,其中的一種解釋,或許古代雕刻藝術大多講究對稱,所以在龕左右皆刻六朵祥雲,當工匠在龕左壁六朵雲中,雕刻全是表現十王的造像(也就是說左壁出現了六位王者),並將一些王者加以題名於框內。然而,在右壁卻有五位王者,或許工匠發現數量與之前不盡相同,所以擱淺下鏨子,就未出現題名?

第253號留下的疑惑還不僅僅在題名上。

第253號左壁上部一祥雲

現在,再來看左側壁上部一朵有三身造像的祥雲。雲框上刻“示廣王”,表明此祥雲內有一身造像爲十王之一的秦廣王,和其他十王對比,其中一身頭戴冕旒、雙手捧着朝笏應當是秦廣王。而其他兩位像,與龕內其他形象對比,顯得有些殊異,因爲他們都是頭上有圓髻,還留有鬍鬚,雙手也捧着朝笏,加之三像頭上都有華蓋,可見這三像的地位基本相當。從這兩身造像的生理和服飾等特點來看,很可能爲道教題材的造像,而且在道教神仙中地位較高。而大足道教造像一般來說是從北宋纔開始雕鑿,如果此龕造像內確認有道教造像,無疑,對於研究大足道教造像具有重要的價值。

那麼,爲何會在佛教龕窟內出現這樣具有道教特徵的造像呢?前面提到的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的妝繪題記,或許提供了一個線索。當陳紹珣在妝繪完此龕後,還修設了水陸齋,也就是佛教一種盛大的法事活動,水陸會上召請的神像,不僅有佛像,還包括道教神像,因此,會不會最初雕刻者的用意,就與水陸會有關呢?

歷史留下的場景,有時候就在一處狹小的地方,而往往在這樣狹小的地方,卻留下一些令後人反覆琢磨的細節,北山佛灣第253號龕即使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