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時間跨度太短,技術難突破。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58年1月31日,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進入太空,在近地軌道圍繞地球一週,用了108分鐘。

23天后,第一位美國人被送入太空。由於美國準備倉促,這位美國太空人只在地球近地軌道上待了五分鐘。

1969年7月,美國登月成功。時間跨度太短了,無數的技術問題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解決。尤其是通信問題和返回問題。

美國到底有沒有成功登月?十點質疑足以說明一切

9.“土星五號”謎團。

美國直到1967年 1月才研製出第一個“土星五號”大型火箭,1月 27日做首次模擬發射試驗,不幸失火導致三名宇航員在17秒內喪生。

隨後登月艙重新設計,硬件研製推遲 18個月,怎麼可能到 1969年 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

8.“土星五號”被棄之不用。

“土星五號”在近地軌道的載荷是118噸,還能把45噸的東西送往月球。但美國後來的航天飛機的載荷只有20多噸。

“土星五號”那麼好用,爲什麼後來卻停產了,不用了?連圖紙都沒有留下。

7.突兀而無用的月球車。

美國人只在月球停留幾個小時,可以說完全用不到月球車。爲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燃料,佔用寶貴的火箭載荷往月球上運送代步工具?

美國到底有沒有成功登月?十點質疑足以說明一切

月球上引力小,月球車又開得快,動不動還要騰空半米,宇航員穿的笨拙,車上貌似沒有安全裝置,這很容易翻車。

美國到底有沒有成功登月?十點質疑足以說明一切

看車的細節,盡是各種突兀的零件,很容易劃破宇航服或使月球車零件遭到破壞。

6.太陽光與月面的入射角不對。

根據美國專家的計算,阿波羅11號的登月時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多張現場照片,包括插上月球的星條旗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近30度。

5.溫度對攝影器材的影響。

月面白天可達到 121°C,據圖片看,相機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沒有采用保溫措施。膠捲在 66°C就會受熱捲曲失效,怎麼拍得了照片?

而現代儀器登月,電路稍微暴露就會因爲溫差太大而很快報廢,難道現在基本電路的水平遠不如當年。

4.信號延遲問題。

當年阿波羅登月是現場直播的,現場百萬人觀看,全球6億人觀看。

但現代的無人儀器登月,信號總有數秒鐘的延遲,因此儀器登月的現場過程基本是動畫,真實畫面大多爲延後錄播。當年美國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3.地平線弧度問題。

美國到底有沒有成功登月?十點質疑足以說明一切

現代真實的登月照片,月球地平線,不管有沒有起伏,都是有明顯的自然弧度,這也是因爲月球體積小的原因。

而看看美國公佈的載人登月照片,背景和地球地平線一樣近似直線的。

美國到底有沒有成功登月?十點質疑足以說明一切

2.登月全部在尼克松時期。

美國的六次成功登月,全部是尼克松任職期間,此後水門事件可以說明他的誠信度。此後總統換人,最後的18號和19號任務居然成了基本沒什麼意義的和蘇聯飛船在近地軌道對接握手。

1.與玉兔號照片對比。

後來的儀器登月在月球表面比較平坦的地方,探測器行走後,都會立即留下像在地球的溼潤的泥地上一樣的痕跡,而且在正面和背面相隔萬里都是這樣。這說明月壤表面有一層幾十億年積累下來的比較密實的霜狀結構,因此看上去像在溼潤的泥上滾過。而美國人的登月現場更像是在火山灰和水泥粉中打滾。根本看不出這種真實的結構。

可能的真相:

美國人當年與蘇聯競爭激烈,肯定有過載人登月的設想,但沒有成功。退而求其次,美國人實現了無人登月,並且在月球上留下了部分登月儀器,往月球上扔了一些東西。

於是,近年來美國政府公開宣佈過去有人登月的6個地點爲美國政府遺產,永遠禁止今後任何人類再靠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