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也就是一日内吃的三餐,现代人一般分别为早餐、中(午)餐、晚餐三餐。

而中国的古代,将朝食称饔,如果请人用餐则称飨,而晚饭称为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日三餐得来不易

一日三餐已经是我们目前习以为常的事情,可为什么是三餐而不是两餐或者四、五餐呢?

其实在秦汉以前,中国人的老祖宗们一天大多只吃两顿饭。由于当时的农业技术非常不发达,可利用耕作的田地稀少,作物选育发展缓慢,粮食产量有限,即使一天吃两顿饭也还要视人而待。

像在《墨子·杂守》里就提到,即使是重体力操练的兵士也只能每天吃两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日三餐得来不易

汉代以后,农业耕种技术不断提升,可耕种土地也在增加,粮食产量不断提升,因此,当时的民众才逐步由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日三餐得来不易

但事实上,中国人直到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才能想用四餐,而各地的诸侯则是一日三餐。

例如,在西汉时给因叛变而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日三餐得来不易

到了宋朝,连老百姓都可以开始享用“诸侯待遇”级的一日三餐,这要归功于宋朝当时的经济繁荣。

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夜宵”或“宵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日三餐得来不易

清明上河图,记载了宋朝都市的繁华景象

由此可见,我们目前已经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并不是天经地义、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这演变过程其实也是反映了几千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作为人类生存之本的粮食产量增长能够跟得上人口快速增长。

早午晚三餐之外,如果再加上夜宵(广州称为宵夜),就是一日四餐,在宋朝之前那就可是在享受着“皇室级”待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日三餐得来不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下紧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