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後宮妃嬪與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城中公私積蓄爲之一空,史稱靖康之變(靖康之恥)。

然而,最近很多人追根究源,把這次滅亡北宋的奇恥大辱歸咎於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個人因爲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的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趙匡胤爲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一個集中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保證了政令暢通,國家穩定,促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度繁榮,爲大宋王朝的幾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制度基礎。

二、杯酒釋兵權主觀上是對針對內部掌權的資深將領,建立了文官治理體系。雖然客觀上削弱了野戰部隊的戰鬥力,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穩定的中央集權,哪裏會有160多年的北宋王朝?連同北宋在內,歷史上超過160年的王朝僅僅有漢、唐、明、清五個朝代。

三、靖康之恥政治上源於宋徽宗時期統治腐朽昏暗,投降派層出不窮,歷史上有名的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六賊”和吳敏、唐恪、耿南仲、張邦昌均出自徽宗、欽宗時期。

四、靖康之恥戰略上源於連續對西夏用兵,與強金聯合滅弱遼,使金國漁翁得利,10萬軍隊長驅直入中原大地。

五、靖康之恥戰術上源於勤王部隊組織不力,統治集團一味軟弱退讓,打壓主戰派李綱、種道師,投降派遣散的23萬戰鬥部隊使東京無人可守。

都是徽宗、欽宗自己不爭氣,何必埋怨160年前留下大好河山的老祖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