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月,美國社會學家約翰·卡爾宏在位於馬里蘭郊區的研究所裏,做了一項著名的生物學實驗,這項實驗名爲老鼠的烏托邦。

1.jpg

約翰·卡爾宏在實驗室內搭建了一個邊長2.7米,高1.4米的方形金屬柵欄構成的人造空間,每邊各有四條垂直的鐵絲網做成的通道,每條通道都通往與之對應的老鼠巢穴,並且安裝有食物以及水的自動投放器。

2.jpg

在這個人造的烏托邦裏,水、食物都有充足的供應,老鼠不存在任何天敵。除了有限空間的束縛,老鼠所有本能的慾望都能得到滿足,唯一需要親力親爲的事情就是進食、睡眠和交配。

一切準備就緒,四對老鼠被放入了這個烏托邦式的世界。隨即,老鼠的數量在這個烏托邦裏開始了爆發式的增長,一年後,數量已達到600多隻,老鼠種羣內部的秩序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雌性老鼠開始遺棄、驅逐、傷害幼崽。雄性老鼠的求偶行爲相應減少,同時,部分雄性老鼠身上開始出現雌性老鼠的特徵,這些“變性”的雄性老鼠每日花費大量時間梳理毛髮,打扮自己。

老鼠數量的持續增加,部分雌性老鼠開始牴觸交配,而雄性老鼠之間則出現了同性交配的行爲,鼠羣出生率開始降低。每隻老鼠可支配的空間日益狹小,老鼠爲了爭奪更多的生存空間,開始彼此攻擊,處於統治地位的雄性老鼠逐漸失去了統治地位,鼠羣內部的秩序逐漸瓦解。

一年後,種羣內部進入了相互殘殺,相互捕食的階段,爲降低種羣的密度,增加個體的生存空間,強壯的老鼠開始殺死弱小的老鼠,成羣的老鼠屠殺孤立的老鼠,這種殘殺一直持續下去,直至種羣數量再次恢復平衡。

這種大面積殘殺的現象不僅存在於鼠羣之中,在蜂羣、蟻羣、狼羣中同樣廣泛存在。導致種羣滅絕的導火索不僅侷限於空間的佔有率,當種羣中個體的數量超過了資源的承載能力時,大面積相互殘殺的現象就會出現。一個生物種羣的數量超過資源的負荷時,生物就會對此作出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包括雌性牴觸生育,部分雄性雌性化,以降低生育率,種羣內部彼此之間敵意增加,直至相互殘殺,降低種羣數量,以保證生態平衡。

3.jpg

如果將地球比做一個有限空間,人類視爲這個有限空間中的一個種羣,在這個種羣生態平衡之中,縱觀歷史,人類歷史上共有五次致使人口大幅度削減的事件,每一件似乎都與老鼠的烏托邦存在着異曲同工規律。

二戰是人類近代以來最大規模的全面戰爭,這場戰爭波及20億人口,戰爭範圍涉及到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有統計的死亡人數在8000萬人左右,如果透過表象看其本質,這場戰爭背後所蘊含的規律與老鼠的烏托邦如出一轍。

4.jpg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二十年間,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二戰爆發前的二十年,歐洲的大多數國家已足以使人民享有的充分的物質保障,與此同時,經歷一戰的洗禮之後,人口的出生率大幅升高,全球範圍內,短暫的進入了一個衣食無憂、沒有戰爭、社會穩定的一個階段,與之相對應,社會中傳統道德在這個時間段內陡然走向奔潰,充分的物質保障使得人們開始追求更大的自由,亂性、同性戀、毒品、不婚主義等在這一時期內在全世界開始大幅度蔓延,同時,更多的人將此視爲是一種思想上的進步。

5.jpg

1929年至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之中,個體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不同種族、不同思潮,不同主義、不同派別開始出現相互敵視的行爲,社會秩序走向混亂,納粹思想在這段世界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一些激進的政治團體開始顯現。

6.jpg

而二戰的爆發後的數年內,人類社會便進入了相互殘殺,相互掠奪的歷史時期,強大的國家吞併弱小的國家,同一陣營的國家結盟征服敵對的國家,勝利的一方屠殺失敗的一方,直至種羣數量再次恢復平衡,這與烏托邦中老鼠種羣的結局驚人的相似。

這種殘酷的生態平衡在生物的進化歷程中週而復始的上演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