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102了,還寫去年的展有什麼意義?

首先,如題,對 spRachel 來說,寫過的展才是自己的。

其次,一個展你去年錯過,今年還可能有巡展,所以我不是拉仇恨而是繼續安利。

最後,我希望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傳達單純刷展和帶着功利心去看展之間的差異——因爲上半年的我以看展人的眼光看展,下半年我當上了策展人。

「柴犬川柳」周曆的最後一頁,很大肶本肶了

向京 「沒有人替我看到」

第一個展就是女神的!讚美!看官們可能知道,本號第一篇文章就是寫她。我當時在巨大的龍美術館現場興奮到發抖。

灰字引用來自各展覽通稿

沒有人替我看到 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畢業後規模最大的個展,這是向京21年藝術歷程的回顧,共有85組100多件雕塑作品,佔據三層展覽空間。
展出五個主線創作系列:
“鏡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這個世界會好嗎?”(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組名爲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

初潮的處女, “保持沉默”系列,2005

終於再會我第一次遇見向京的作品《初潮的處女》。原來是有不是粉紅色、而是血紅色的少女心的——那也是真實的回憶。上圖右下角那個拍照的影子(是我),算是神同步。

回來寫了「鬼拍後尾枕」般的看展報告 向 京|人 生 從 31 歲 開 始 ?

陸平原 「成長的煩惱」

男神徐震的沒頂畫廊總是很合我口味。和我一樣喜歡小火車托馬斯的陸平原是我今年可口的新發現。

看展時,我想起一件往事。我前前一家公司能看到被綠樹遮住的一小段高架路,於是每當有巴士經過,我都會腦補成火車。有一次我跟總監說起這個腦洞,還表示我小時候還沒有正版的托馬斯,羨慕現在的小孩。總監應該沒聽懂,只回復了一句:噢我兒子也喜歡托馬斯。

成長的煩惱是一個潛意識編造的灰色成人童話,由當代生活與自身造夢互相凝視而導致的個體意志校準與對位。藝術家在挖掘內心情感的過程中,借用迪士尼式的敘事,在展廳構建了一個自我的場景。展覽名“成長的煩惱”來自90年代初期在中國風靡一時的同名美劇,作爲那時期美國收視率最高的情景喜劇,它成功展現了美國式幸福生活的典範。從這個代表着中產階級渴望的虛妄幻象出發,藝術家由此鏈接了一系列流行文化中的程式化形象與情節,將其改造或是誇張化,並通過蓄意的編排,使俄羅斯套娃式的層層敘事成爲展覽的豐富腳本。

陸平原喜歡碼字,同時把文字貼到自己的作品上。這樣,我們就有兩個興趣相似了。等等,上面這個展覽標題,英文難道不是《小鬼當家》嗎?下次希望有機會問問本人是怎麼回事呢。

潘天壽 「誕生120週年大展 」

我看的是浙江美術館的巡展版。說起那次杭州之行,感受最深的卻是看到了馬遠穿越千年的「真·水圖」。馬遠|水是永恆

國畫在曾經沉迷陶瓷的我心中,還是有自留地的。可惜我總是缺少鑑賞的頭緒和學習機會,只能一直偏愛顏色和線條都很愉悅的作品。例如下面這幅。

江山多嬌圖軸 1959

張大千 「張大千藝術展」

展覽的大部分作品是國博從四川博物院、北京榮寶齋借展的。順接上面的潘天壽,也來說說張大千的可愛之處,那是全場最搶眼的《華山雲海圖》,它的用色有一種現代感,看着超舒服的。

華山雲海圖 張大千,1936年 紙本設色,46.3cm×590cm 榮寶齋藏

回來一查,這畫竟然是魚翅換來的,難怪可口了。

此幅《華山雲海圖》長卷是張大千畫華山雲海中最好的一幅,爲贈予當時被譽爲“北平第一名廚”的春華樓掌櫃白永吉。全圖山形以紅綠黃藍等重彩繪出,皴法不用墨線,而是於藍色山脈上或以深藍或以深綠色表示陰暗處,橘紅及黃色山脈則以深棕色線條加強,除此而外山形各處再以華麗的金線點綴。
1936年張大千遷居北京,平日家中高朋滿座,菜餚皆由春華樓承辦,並且春華樓還另外單給張大千送魚翅。不論是喫飯還是送魚翅,白永吉從未收取分文。兩人因“喫”結緣,交往日益深厚,相互仰慕。由於平日裏白永吉對張大千的繪畫藝術讚歎有加,張大千亦因得此知己,而以這件佳作相贈。
張大千自題《西江月》一闋:
到此欲驕日月,回頭又失蓬萊。
秋風吹出井蓮開,何處長安塵。
雪下玉龍游戲,月中青女徘徊,
眼前憶着錦江來,今古紛紜玉壘。

劉港順 「所有」

在站臺中國看的,展覽分爲三個階段,是劉港順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展覽。

觀念三要素 2017.12.23—2018.01.17
歷史的筆記 2018.01.20—2018.02.28
午夜出版社 2018.03.03—2018.03.18
“觀念三要素”指向劉港順創作秩序中,三個彼此交合的幾何元素,建築(空間的重塑)——抽象(結構的尺度)——文字(語言的歧義),歷史被分割爲形式和語言,剝除了原有的權力結構和現實秩序。“歷史的筆記”呈現劉港順對經典歷史圖像,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方法,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只屬於自己的釋義筆記,其中包括忠實的記錄,多重的繪製與擦除,建立與拆解,置換的風格和刻意的描繪,這些種種工作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個人詮釋。“午夜出版社”再次回到藝術家的緣起,活生生的現實之中。從劉港順90年代的創作和思想來源中抽絲剝繭,尋找個人曾經的態度與觀點,曾經爲之動情的往事點滴,亦或是那些夜讀法國新小說的時刻。

我當時看的是第二部分,名作戲仿和讀書筆記正好是我最喜歡的!當時更沒想到,現在我能有幸參與到他這批作品的銷售當中~有興趣的可以後臺留言我~

陳冠希 「音術」

看的是在 UCCA 舉行的首展,在我這 20 年 edc 飯看來,即使沒趕上現場的行爲藝術,還是值回票價的。只是帶着腦殘粉的心虛,剛看完時沒敢專門寫一篇。現在對比今年後來一系列票價噱頭更離譜的「新媒體展」,更覺得 edc 確實沒辜負我的愛。

這是一個有完整體驗和線索的展——一首新專的歌對應一件他個人創作、合作或收藏的藝術作品。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兩組作品。

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血同》,BLOOD ON THE LEASE,2016,全息投影。對應歌曲:《已經死了》 ALREADY DEAD

Teamlab,水粒子的世界,視頻裝置,對應歌曲《旋律中的眼淚》

陳冠希本人蔘展作品包括反思狗仔文化和八卦時代的《以牙還牙》和以登機牌和旅行標籤爲原材料創作的拼貼作品《請綁好你的安全帶》;作品《其實我們都是一樣的》展示了現場音樂會所蘊含的無限可能性,《無間道》是藝術家在北極探險期間拍攝的視頻;《雅存》是陳冠希獻給伴侶秦舒培的作品;《九霄雲上》則是藝術家自己創作的布面油畫與丙烯風景作品。
參展的藝術家合作作品包括《我的暗黑扭曲幻想》,這件與Syan聯合創作的作品以一種調侃的方式觀察我們在愛情中尋找什麼;與Medicom Toy合作的玩偶作品《這隻小屁猴EDC》將陳冠希和貫穿其整張專輯的孫悟空形象融合在一起;《那種不能言喻的感受》由陳冠希與國家地理攝影師魯塞利·麥克萊克林合作完成;《血同》呈現“作爲殉難者的藝術家”的全息圖,而在與視效工作室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合作的VR視頻作品《妳》中,陳冠希和名模秋元梢真人大小的影像將與觀衆親密接觸;與諾厄·舍伯恩合作的裝置《R. KELLY》中包含一組散熱器和加溼器,與亞歷克斯·以色列聯合設計的抽象印刷品《破曉時刻》沿用了藝術家標誌性的、夢幻般的粉色與藍色;裝置作品《神 = 你》與時裝攝影師尼克·奈特合作設計,探討自我中心與不敬神等命題。
陳冠希的私人收藏也在展覽中呈現,如菲律賓社會現實主義藝術家馬克·賈斯蒂尼亞尼的《洞》與其專輯中的歌曲《想要?》呼應;時尚插畫家凱莉·比曼創作的兩位悲哀女性的肖像《面紙用光了》對應着《別再哭》這首歌;雕塑家東信的《植物學雕塑“雜交植物”第三卷》是一件半有機半合成的組合作品,它與陳冠希的《裝》搭配;藝術家韋斯·朗的作品《祈禱者—畫紙研究版本》與歌曲《潛意識》對應,莎拉·休斯的表現主義繪畫《彷如凝視太陽》則與《承諾》這首歌相對應。

我喜歡這個陳冠希。

之前系 而家系 將來都系

陸揚「腦髓天國」

嘻哈、電子舞曲、朋克、視覺系、遊戲、動漫、御宅文化……這些在今天辨識度很高的亞文化元素交匯在一起,爲整個美術館營造出一種如夢似幻的多元氛圍。本次展館空間由藝術家本人設計,炫目的霓虹燈、異教感的神廟、動漫形象以及印度果阿傳統降神舞蹈所營造的視覺感互相交織成一種“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綜合體驗。

新媒體藝術專業出身的阿宅陸揚本人倒是不希望別人把她的作品稱之爲藝術,因爲這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個展真的很好玩,你可以輕鬆享受,也可以花功夫去較真——例如她爲什麼要把自己的頭那麼可怕的搞到牆上——下圖高能預警,現場可沒有——好玩死了!

在我看來,大家都想尋找真理,理科是通過公式、計算和實驗,而文科的方法更多樣更隱晦,有些人選擇表達和創作。

Q:從《陸揚妄想曼陀羅》開始,你爲什麼在作品中放入自己的形象?你可以做到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形象和自己的肉體嗎?
陸揚:在做那件作品時我需要一個人物角色,但不知道用什麼形象好,如果用一個別人的形象的話,作品裏有一些禁忌性的生病啊死亡啊之類的主題,對別人不太好,有一種詛咒的因素在裏面,所以我就用了自己的臉。我覺得在CG的世界裏我可以把自己的頭放在一個我幻想的完美的身體上,把自己腦中的世界映射出來。
Q:那個臉畢竟是你自己的,當它受盡折磨的時候,你不會有異樣的感覺嗎?
陸揚:不會啊,好像沒有哎。有一種快感。

達利 「瘋狂達利」

開始我對這個在北京藍色港灣舉行的展是懷疑的,這還是我認識的達利嗎?展覽共263件作品,包括2件城市雕塑,23件大型博物館雕塑,6件小型博物館雕塑,12件黃金雕塑,10件琉璃雕塑,7件傢俱,10張水彩塔羅牌,14套版畫(共183張)等。

然而現場確實成功帶來了達利的瘋狂,超現實的雕塑都很有趣,特別是大型的。而我卻是在他那些之前少見的插畫版畫作品上,看到「達利作爲達利的狂喜」,當他的想象力變成真實的線條和構圖,2D已經足夠讓人瘋狂了!

「比爾·奧維拉」

可能是去年我在廣州看過最好的展。

那時我還未開始讀哲學,也對影像藝術一無所知。但只需要像《火之女》一樣義無反顧地跳進他的影像空間:慢速、高清、火與水、激烈的表情——這些都是宇宙語言,你多多少少能感覺到什麼,你願意解讀到哪一步都可以。

“你可以有世界上最好的技術,但是你不能沒有想法,沒有生活中前進的感覺,不想去做你不知道的事。因爲我們總是想做自己知道的事,那樣我們感到舒服,但是你必須要明確總是有你不知道的事。你必須逼你自己,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旅程。”
“不知道的那些事”,纔是比爾·維奧拉創作的真正動力。比如:“我們爲什麼出生又爲什麼死亡?”
“在今天的世界,我們依賴科學來回答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所以,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爲所有的問題都是可以被回答的,而另一方面,在我們的知覺層面,這些問題又是永遠無法被回答的,尤其是有關‘存在’的重大問題。”雖然沒有答案,也不能停止發問:“因爲這些問題就像是火花,它們將激勵你去發現和學習。”他覺得神祕感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當然知識也很重要。
“因爲知識只能解釋一部分的問題。但是如果放棄這些枷鎖,你會發現神祕感像是一個黑洞,這個探索是沒有盡頭的。所以科學讓我們留在現實中,而神祕感可以讓我們前進,這種探索就是藝術家們存在的意義。”

救生筏,2004年,影像截圖

博伊斯×白南準「見者的書信」

今年看過最舒服、最「沉浸式」的展:現場幾乎沒有人,空間的節奏很好,豆袋很舒適。即使當時並不是很瞭解這兩個藝術家的我,也差一點成功「穿越」到他們的世界了。

在那之前我一直都看不懂博伊斯,沒想到自那以後他成爲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他身上的德味太重了!行爲藝術《我愛美國,美國愛我》實在是太魔性了!他的那些行爲藝術的殘留雕塑,每一件都讓人慾罷不能——只是,可能你得跟我一樣,要從德國曆史看起,再去一趟德國感受下。整體藝術遊|硬核德奧

當時沒看過下面這段文字的我,是怎樣嗅到這兩人身上的德味和戰爭味的呢?

事實上,白南準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生於首爾的他隨父母輾轉到日本,並在東京大學學習音樂、藝術史和哲學。那時他迷戀上勳伯格的音樂,畢業論文就是以他爲題。
畢業後,爲了學到正宗的西方音樂,他進入德國慕尼黑大學進修音樂史。並通過導師認識了當年去他們學校演出講學的約翰·凱奇,凱奇與東方禪意的不謀而合吸引了他,從此他的藝術生涯發生了改變。
二戰期間,博伊斯加入了空軍,墜機加中槍逼他到了死亡邊緣。這次經歷,給他之後的藝術創作影響很大。
他回憶道:“我知道自己中槍了,也注意到飛機的墜落,我我說:我們一起跳吧。然而,我們卻找不到他(另一位機上夥伴),只找到零碎的骨頭。從那天開始,我害怕頭頂上的風。”
有些玄乎的是,讓博伊斯撿回一條命的,是韃靼人的古法:他們用動物油脂、奶製品和毛氈讓他恢復了健康。後來,博伊斯常常用這些材料創作作品。

後來的德奧之旅,自然鋪天蓋地都是博伊斯。神奇的是,昊美術館這個展的博伊斯部分到今天都還沒有結束。

四月還看了好多展!

Onedaystand丨北京2天18個藝展爽感repo

Onedaystand丨上海3天21個藝展爽感repo

陳維「你今晚去邊」

第一次被陳維的攝影作品擊中,是3月在香港巴塞爾看到的右下角這張——我如此喜歡,之後3個月都用它做微信頭像。

後來,大廣州第一家藝術主題商業中心的開幕展便是他,我和K11的品味都很好嘛。除了攝影作品,他的空間裝置也玩得很溜。

3月31日-5月20日,藝術家陳維通過5組攝影裝置作品,在chi K11藝術空間裏搭建一個以“WHERE ARE YOU GOING TONIGHT你今晚去邊”爲主題的光影空間,靈感來源於廣州年輕人日常問候的生活常態。展覽還原了城市夜生活狀態,引發人們對城市快速發展與自我認知的思考與探索。
彩色的光,可以是天堂般神聖的宗教之光,也可以是城市生活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象徵,甚至可以是對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有故障的燈箱,就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痕跡。

「德拉克羅瓦」

德拉克羅瓦30年一遇的大展,去年盧浮宮是第一站,現在紐約是第二站——當然,某盧浮宮鎮館之寶+最近又頻頻出鏡的《自由領導人民》是隻在「本場」才能看到的。

我在現場聽語音導播時,發現德拉克羅瓦的法語發音實在太像「得了垮」,這和他本人的職業生涯相映成趣。展覽分爲三個時期:他大部分著名作品都是在第一時期,而後兩個時期受摩洛哥之旅影響,風格大變。現場第一時期的人潮佔了80%以上。

1822年至1832年的第一個十年至關重要,因爲它被對新奇、名譽和自由的渴望所主導,是畫家與新古典主義的決裂。但此後德拉克魯瓦又畫了30年,他總是把自己最新的作品在一年一度的官方展覽“沙龍”(the Salon)上公開展出。1835年到1855年,以其壁畫的輝煌爲標誌,他的作品展現了與傳統的對話,並以1855年那場充滿榮光的回顧展作爲結束。最後,在他1863年去世之前的這些年裏,人們對他作品中的風景,以及記憶和自我反省扮演的創造性作用越來越感興趣。”

當時我只覺得他明明火了卻玩變身,不受歡迎也是活該。而現在對西方古典文化越來越愛的我,變得越來越愛他的後期作品了。

然而德拉克羅瓦一生從未去過意大利,卻因一次機緣巧合,在1832年到訪了摩洛哥。不同於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摩洛哥這個北非國家對於歐洲人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這一次摩洛哥之行對德拉克羅瓦之後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極大的靈感,因爲他認爲這裏無論是人們的衣着裝束,還是建築和城市風貌,都纔算真正完整地保存了羅馬文明。1832年6月4月,他還在摩洛哥的一個港口城市丹吉爾時,便在日記裏寫道:“曾經的羅馬人和希臘人現在就正在我門前經過……在這裏我真正認識了他們當時的模樣……羅馬不再存在於羅馬了。”他稱摩洛哥爲“活着的羅馬遺蹟”。

庫普卡「抽象先鋒」

又是一位之前不認識,認識以後才發現無處不在的大神。展覽開頭便展示了他畫夫人的兩幅分別是具象和抽象的作品,我當時很傻地評論:抽象是個不錯的PS手法。對比圖可以在 這不是攻略,是96p在巴黎找「藝術體驗」高清圖 看到。而此展也是以他從具象走向抽象爲線索。

回來做功課才知,庫普卡的抽象主義最初由維也納的神祕主義而來,也源於他對中歐國家哲學和神學傳統的研究。庫普卡是捷克人。國慶我在布拉格王宮門外的華倫斯坦宮(那是個神仙地方!)再遇此展。那時開始略懂德奧文化的我,對他有了新的發現。

可惜,當時不懂就是不懂,後來無論怎麼做功課,都無法代替現場感受。然而這些當時半懂不懂的現場,又造就了現在的我。

請期待2018回顧「個展下篇」,以及「羣展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