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兩百多年前,一個空前強盛的帝國——漢,擁有廣袤的邊疆領土,將士爲了捍衛領土拋頭顱灑熱血,留下了無數的傳奇英勇事蹟。歷史雲煙散去,漢朝也消散在了歷史長河中。但是遺留的風物記錄了它的輝煌。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

我國曆史上公認最強大的兩個王朝,一個是漢朝另一個是唐朝。這兩個強大的朝代都留下了別具一格的武器,唐代留下了唐刀,漢朝留下了漢劍。這些都是我國冷兵器時代重要的武器,現存的唐刀不算很多,但也不少;而遺留下的漢劍就少之又少,現存唯一完好的漢劍就是“櫑具漢劍”。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

櫑具漢劍

大英博物館的櫑具劍(3-4世紀)管着一把公元前 3-2 世紀的漢鐵劍,全長達 85CM, 雖然經兩千餘年的風雨,此劍品相仍保持完美。裝具、鞘柄和髹漆幾乎原整無缺,迄今存世外裝保存最好的漢鐵劍。劍鞘、柄均爲竹製。首、鐔、櫑、櫑碩大誇張,雕工精美,紋飾傳神。極其難得的這四件精美的裝具完全爲木雕,這把漢劍與《漢書》記載完全符合,亦是目前已知櫑具劍的唯一實例,珍惜無比,絕對是國寶級的藏品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

複製款櫑具漢劍

古劍名,柄上有蓓蕾形玉飾。《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應劭曰:櫑具,木櫑首之劍,櫑落壯大也。”注引晉灼:“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今大劍木首,其狀似此。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

與其說春秋鐵劍還僅是貴族把玩之物,至戰國鐵劍則已較廣泛應用於戰場。隨着金屬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至西漢鐵劍迅速取代銅劍,至東漢銅劍幾乎完全被淘汰,鐵劍甫一出現,帶有脫胎青銅劍劍身截面爲八面體或六面體的線條之美,以及保持着劍刃前部收腰的造型,然而畢竟鍛造不同於鑄造,而且鐵劍一般較窄,最寬處不過寸許,通過磨劍控制線條相當不易,爲方便製作,鐵劍劍身截面後來逐步簡化爲四面菱形且前部也不再收腰――如此處理,既保持了應有的性能,又大大簡化了製作工藝。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

漢劍的長度普遍較長,這在我國曆史上是空前絕後的。我猜想,這一定包含了一代代鑄劍師壓抑心中的憋屈情緒的盡情釋放,畢竟,限於材料和技術,幾百年來青銅劍歷經千辛萬苦才從二三十釐米達到一米來長,這彷彿已經是達到極限了。所以一旦找到了更適合做長劍的材料,突破這個惱人的羈絆後,就會暢快淋漓地製作超長的寶劍!由於漢劍普遍較長,出於整體重量、重心、手感等考慮,漢劍的型制普遍輕薄銳利,殺氣騰騰,凸顯了漢軍敢於迎難而上、啃硬骨頭的威猛氣勢!製作工藝上精益求精,不但可滿足戰場拼殺的實戰性能,又兼顧日常佩帶的線條美感,充分體現了漢人極高的審美取向。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漢劍

“入鞘則樸實無華,出鞘則鋒芒畢露!”中國劍歷來講究平直端正,在傳統意識裏,不但人要行止端正,連劍也要端端正正。漢劍身挺直可以說非常準確的代表了中國儒家文化的溫良謙恭讓和外圓內方的風格。其中所蘊涵的“藏”與“顯”都是這種精髓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