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税收、就业以及创新贡献了重要的作用。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为了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18年央行先后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增至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施近2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措施,重点是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2019年3月22日,首批9家科创板受理企业正式揭晓,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更多渠道。这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民营和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状况。那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寻求突破?未来,金融创新如何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为您深入解读《如何对症下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嘉宾简介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部监督顾问小组成员,长期关注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他主导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对数字金融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融资难题?

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融资难题?可能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我们今天的杠杆率很高。所谓的杠杆率,其实就是你借了多少钱,跟你的资产或者是你的资本相比。钱借多了要出问题,其实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感受到的一个很朴素的知识。杠杆率大幅度地上升,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引发比较令人担忧的现象。当然这个也引发了后来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去杠杆,它其实跟我们现在担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是高度相关的。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去杠杆的一些做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能进一步挤压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举个例子说,影子银行都是银行在表外做的一些业务,委托贷款也好,理财产品也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融资其实是去了民营企业。然后我们现在一整治影子银行,那些交易就减少了。这个减少当然也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些是短期的因素。

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经济部门当中,很多金融服务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比如说我经常碰到一些民营企业家说,说银行就对我抽贷,它为什么抽贷?我去调查,后来发现,各个地方银行资产质量变化比较大,有一些地区,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资产质量下降很快。这个时候它为了防范风险,有的时候会做“一刀切”的决策,就是说这个地区的风险比较大, 我们以后就不给民营企业贷款了。这个时候往回抽,对于企业来说它压力就比较大。

去年一年我们也听到很多上市的民营企业,都用了它自己的股票去做质押获得融资,这个本身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融资行为。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企业拿自己的股票去做质押去融资,本身也是说明它其实其它的融资渠道不是很顺畅,所以它就会做这样的工作。所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确实是我们普遍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个估计,就是看各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他们给中国做的估算,2018年的数据,大概是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总量大概是4.4万亿元美元,满足了2.5万亿元美元,仍然是有1.9万亿元美元的缺口,大概是40%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个长期的因素,这个长期的因素是我们中国经济实际是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客观地来说,我们这一个金融体系在过去三十几年、四十年支持中国经济增长,应该说一直是相对有效的。回到实体经济当中,你会发现它是擅长支持一部分的企业的活动,不太擅长支持另外一部分企业活动。擅长支持什么样的企业活动?大企业,制造业,粗放式的扩张。银行一般怎么看一个企业的风险,简单来说就是看你有没历史数据,一般说财务数据。除了这个以外,如果你有抵押资产就更好了,你给我一百万的资产,我给你放60万的贷款,这个风险银行就不担了,反正肯定是保险的。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简单地看一个数据:2007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600美元,到去年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到了10000美元。这两个数字,我们大家当然都知道从2600美元到10000美元,这是翻了三倍。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2600美元在国际上算是中低收入水平,到了10000美元已经非常逼近中高收入水平,再使一把劲儿,我们就到了高收入经济了。

中等收入向高收入一个基本的变化是什么?就是要靠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过去有低成本优势的时候,都是可以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农民工进城,经济就增长了,现在靠这个就不行了。 十几年前的时候,一个农民工每月大概就赚三千块钱,现在已经到了将近一万块钱。这样的话,我们大概就能够想象出来,十年前你曾经做得非常有竞争力的产业或者是产品,今天就会变得很难了,因为你的成本已经翻了好几番。这个时候,如果你要继续能有竞争力,你要不就往上走,必须产业升级。

这样的一个变化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什么样的含义呢?就是在于今天我们需要靠金融体系来支持我们的创新。民营企业在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当中贡献了70%,大家可以想象,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下一轮的创新型的增长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其实很多民营企业就是小微企业,这个时候,金融面对这样的一个新的挑战就有一点束手无策。

束手无策的原因就是你看这个创新型的小微企业,第一它就没有很多历史数据,甚至很多数据是不规范的,所以银行来评判你就很难。第二,很多这样的企业是所谓轻资产的企业,它用的都是脑袋,不是用的钢铁,这个时候你对它做风险评估变得比较难。而且创新本身它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它不能说你做创新,你一定就成功,它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投入。但这样的问题在过去没有像这样突出,今天变得很突出主要是因为我们经济增长的模式改变了,模式改变以后,民营企业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我们金融体系没有很好的服务的方法,这是我们今天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2018年11月1号,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一系列的措施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3.5万亿元,同比增长21.8%。2019年一季度,全国新发放的普惠金融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7%,贷款利率已连续下降6个月。大型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末,5家国有大型银行在总行和所有一级分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股份制银行共设立5147个小微支行和社区支行,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加金融供给。那么接下来,金融体系如何进一步改革,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突破口是什么?

政府在过去这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提供各种政策。大概是从2013年以来,每隔三到四个季度,中央都会出台一个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增加对它们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说,我们做这个政策,大概就两个方面:第一条就是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监会以前有一条政策叫做“三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每年一家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必须上升,不能往下走。简单地说,就是每年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增长速度要超过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话你的比例才能上升,所以从数量上是有很严格要求的。如果我们看具体的数字,似乎都做到了这一条。第二条就是要求整治乱收费,要把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继续往下压。这两条政策客观来说,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决策者非常良好的用意,但是对金融机构来说,大家都知道存在着一个风险定价的问题。

市场化的风险定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就是你有多少风险,我应该给你定多高的价格。一家大型企业,它的风险比较小,我可以给你基准的贷款利率,现在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是4.35%,我甚至给你往下浮动10%、20%。因为你的风险非常小,你的资金规模要求非常高,我直接给你提供一大笔钱,给你很低的利率,其实风险很小。但反过来,如果另外一家机构,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但是它的风险比较高,这个时候对于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的风险定价来说,就要把利率提得比较高,基准利率往上浮动10%、20%、50%,甚至更高都有可能。但总之是你要让金融机构能获得的回报跟它承担的风险相匹配,这是金融交易能够持续的一个基本前提。

所以我一直说,利率市场化在我们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我们金融风险的控制。但其实更重要的,就我们眼下讨论的这个问题,市场化的利率是金融机构能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是其实还有第二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怎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对没有数据、没有抵押资产、没有政府担保、从事创新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技术上是很难的。比如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它们现在也都在使劲地做各种普惠金融的交易,但客观来说,它们最擅长做的是什么?它们最擅长做是每笔5000万、每笔5个亿的贷款,这是它们擅长做的。看大项目,看大机构,他一辈子就干这个。现在要求他们去做5万的、50万的贷款,第一是从成本来说是很高的,跑一趟,同样的钱,但是你的单位成本就会大幅度提高;第二,它们其实不太擅长看这样的一些新型的企业怎么来做交易。

所以小微企业或者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困难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两条:第一就是获客难,第二就是风控难。获客难的意思就是这些客户很分散的,你怎么把它们找到一起,给它集中地提供金融服务,难度是非常大的,成本也很大。第二个就是风控难。风控难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传统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套做法,在这个地方失效了。因为你想看财务数据它没有,你想看抵押资产它也没有,你想看有没有政府担保,政府也不担保它,过去这样所谓的粗放式的增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只要有个好的技术、好的产品,肯定能够生产出来。现在不知道,因为你是创新,创新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那么既然如此,到底有什么样的办法?办法我觉得还是有的。最近中央提出来了叫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理解为什么现在要特别强调供给侧的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的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过去是要素投入型的,现在要变成创新驱动型的。在这个时候,怎么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们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概念上提出来,也就是从供给方面来说怎么考虑提高我们金融的效率,怎么样改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怎么样更好服务中小企业。怎么样才能做得到?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看,或者三个层次,这是我们下一轮改革需要做的。三、金融改革如何助力破解融资难题?

第一个要适当地降低准入门槛,增强竞争。让更多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进来,为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中一条,当然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我们要提高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当中的比重。因为我们现在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所以直接融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帮助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效率。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今天很多银行服务的都是大企业,很多大型企业从银行贷了很多款,做大型的投资。但事实上如果资本市场发展了,一大批的大企业的长期融资都可以转移到资本市场去做,也许它的融资期限更长,成本更低。如果这一大批企业,潜在客户移到资本市场去了以后,也许银行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就有更大的动机给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所以多样化金融结构,包括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应该说对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非常有帮助。

第二个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当然也发挥作用,但是因为现在不能市场化的风险定价,其实相当于把很多中小企业直接拦在门外了。4.35%的贷款利率谁可以拿,只要是算风险这一笔账,其实是把很多企业都拦在门外了。所以我觉得第一,利率市场化是很关键一步,但是这个还不够。要做到竞争中性,我觉得是很关键的。

第三个要改善我们的监管框架。政府不担保了,未来靠什么来改善我们的风险?因为现在我们需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那么最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监管框架需要改善。过去靠高速增长、靠政府担保来把风险兜住,是持续不下去的。我们的监管框架需要改善,后面需要做的事情可能很多,但是首先我们过去这种机构监管为主的方法,需要得到改变。所以可能我们逐步要从这样单纯的机构监管的方式走向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审慎监管,其实就是想一些办法,把风险尽可能地在事先给遏制住。

所以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可能还是这三个方向。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过去几年中,我国数字金融飞速发展,尤其在支付、借贷等领域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10月,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利用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2014年12月,微众银行经监管机构批准开业,成为国内首批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之一。2016年3月,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网商银行,截至2019年一季度,已服务小微企业超1500万家。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出现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新型的金融模式能否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全新方案?四、新型金融模式如何为中小企业融资另辟蹊径?

金融体系当中,实际上就是要解决风控难和获客难,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市场化可以解决的。当然我们在金融结构多样化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擅长的机构就会进来。

政府要求我们北京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弥渡县。我去弥渡访问的时候,他们当地就有一个要求,说能不能给他们做一些金融的项目,支持他们的发展。当时我就听到在弥渡的旁边大理州,有一个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教授做的叫“穷人银行”——格莱珉银行。他们在大理州做了一个项目,我就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如果他们在那里做得很好,我把他们介绍到弥渡县一推开,不就帮助当地农民了吗?所以我专门找了一个周末去,他们还专门安排了一次跟他们会员一起开会。一个周六的下午,每个农村妇女背着一个凳子到生产队一个场地,大家集中在一起,有的进行一些交易现金,有的是还贷款,有的是取贷款,然后相互之间做一个交流。所谓的“穷人银行”,就是格莱珉银行给每一个贫困农户提供一笔很小的贷款,然后每周都召集他们一起开会,提醒你,我们还有一笔贷款在这儿,你每周都要给我还一百块钱还是多少钱。其实这是一种金融的责任、提醒,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些农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我生产当中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了,大家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我去的那一次,有一个妇女提出来一个问题,她的猪养了三个月了,怎么老不长,是什么原因?后来其他的一些邻居、农户们七嘴八舌地提供他们认为的各种可能性。但我看完了以后,我觉得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13个人工作了一年,服务了130几家的农户。后来我觉得这个模式非常好,但是更多地像是一种慈善,帮助穷人,如果要介绍到弥渡去,我觉得不是很现实。原因就是在我们弥渡县,起码有上万户的农户需要帮助,如果13个帮助130个,那我得搞几千个员工到弥渡县去帮助,其实是比较困难。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提到的,帮助农民也好,帮忙小微企业也好,帮助穷人也好,就是碰到了一个非常大的获客难和风控难的一个问题。格莱珉银行其实是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但是它的规模就相对比较有限。

其实在中国的金融部门里头,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获客难和风控难的问题,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经验。这个成功的经验,一句话就是叫做线下靠软信息,线上靠大数据。简单地来说,就是应对刚才我们提到了这些中小企业,没有历史数据,没有抵押资产,没有政府担保,而且它做的创新的活动风险比较大,这个时候怎么给它做风险评估?

线下靠软信息,就是一般中小金融机构其实是通过扫地摊一样的办法,对它区域内所有的潜在客户都完全了解。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它这个区域内的所有的企业和居民都建档。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人要到我这儿来贷款,即使我不知道他有多少资产,我也不知道它有多少的历史,它是一个什么项目,我就知道他的人品怎么样,他的为人怎么样,他的家庭关系好不好,对父母亲孝顺不孝顺,小的时候没有偷过同学的东西等等。就是像这样一些软信息,它虽然不是财务数据,但是它能很好地判断一个小微企业家的为人。我们现在经过很多案例分析以后,你就发现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服务,你看它的项目的风险可靠度还不如看这个人、企业家为人的可靠度。所以最后发现用软信息来做判断,其实更加可靠,可以把不良率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

现在我们有一些互联网金融的平台,这个平台搭起来了以后,每一个平台,比如说京东、腾讯、阿里巴巴,每一个平台上都有几亿客户。这首先就把获客难的问题解决了,你已经是我的用户了,下一步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的金融客户,那就是看我的产品怎么样,我的服务怎么样。所以第一,它就是把获客难的问题化解了,第二个就是怎么做风控的问题。

做风控的办法,其实是跟我前面讲的软信息是很相似的,比如说腾讯有一家微众银行,微众银行大家都知道在微信里面有一个红点,你一点,它就会告诉你,你大概可以贷多少款,它怎么能够给你做一个预先审批的额度?其实是它给你做了一个画像,做了一个分析,当然它的分析往往就是一些你在微信里面的信息。

举一个例子说,你白天在哪里发微信,晚上在哪里发微信,这大概可以判断出来你是从事一个什么样的职业,你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你在什么样的群里面活跃,就发现你可能是什么样的水平的一个职员;你最活跃的,关系最好的十个微信好友是谁,这个可以交叉验证。你是马化腾好友,可能可以给你加分,就是如果你有稳定的、可靠的好友群,对你是有帮助的。开个玩笑说,他还可以看你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红包发得多,还是抢得多,也能够判断你的财务状况。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当然不一定每一个用户都是用这个方法。 但是大数据分析的意思就是,它可以给你做一个完整的画像,然后来判断你的信用,其实是相对比较可靠的,这个在技术上一下子全部解决了我们获客难和风控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有一些网络贷款这个问题解决得就比较好。比如说蚂蚁金服有一家网商银行。因为它是一个网络银行,它没有任何的分支银行,它就是一个办公室,377个人。在当年一年服务了500万家的小微企业,而且它的不良率基本上控制在1.5%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确实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能够通过技术革命,来帮助我们解决过去很难克服的这个风控难和获客难的问题。当然我必须说明,并不是每一个客户都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来解决了,我们知道有很多人他是不上网的,你不能因为只是通过这个模式来解决,应该是线上大数据和线下软信息,两个结合起来,能在网上解决的网上解决,网上解决不了的我们还有线下机构做一个补充。也就是说,未来这个数字金融的发展,不仅仅是过去这样一些互联网金融的公司,而是把这些互联网金融好的技术把它给推广到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变成一个很普遍的金融现象。

我觉得下一步在我们金融改革过程当中,应该积极鼓励把这样一些已经比较成功的数字技术的做法,推广到总体金融体系里面,银行也好,保险公司也好,包括证券市场,他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技术来提供服务。当然最后最有效的风控的办法,可能是过去传统金融机构这些传统的方法和新型数字技术方法结合在一起,最后可能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大的问题。所以我最后说,只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只要我们坚持这种稳健的技术创新,中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问题,有很大的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