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同時談到,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華誕,也是仁濟醫院建院175週年,如何深化並進一步凝練與傳承仁濟精神,是擺在仁濟人面前的嶄新課題,通過開展仁濟精神再討論,探討“仁術濟世”的精神內核,就是希望於歲月的打磨中積累內涵,於時代的創新中改革發展,奮力開拓醫院發展新局面。上海最早西醫醫院、具有175年曆史的仁濟醫院在醫院院區裏揭幕一座取名爲“合信亭”的中國傳統花園涼亭,追念光榮歷史、醫者初心、醫患同心的過往,同時啓動“仁濟精神再討論”,仁濟醫院希望通過這個載體,創新拓展醫患溝通的平臺。

“合信亭”開啓醫患溝通新平臺,175歲上海最早西醫醫院啓動醫院精神再討論

上海最早西醫醫院、具有175年曆史的仁濟醫院在醫院院區裏揭幕一座取名爲“合信亭”的中國傳統花園涼亭,追念光榮歷史、醫者初心、醫患同心的過往,同時啓動“仁濟精神再討論”,仁濟醫院希望通過這個載體,創新拓展醫患溝通的平臺。

這座精緻的涼亭內放置了仁濟醫院官方訂閱號和服務號二維碼,讓患者朋友在亭內休憩之餘,通過手機向院方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使合信亭成爲醫患溝通的無聲平臺;同時也可通過手機預約掛號、查報告、手機導航等,進一步改善就醫體驗。

“合信亭”開啓醫患溝通新平臺,175歲上海最早西醫醫院啓動醫院精神再討論

2018年經全院徵名,這座涼亭被命名爲“合信亭”。“合信”一詞最早出自《淮南子·泰族訓》,“故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意爲“誠信應如四季運轉一般準確無誤”。

仁濟醫院黨委書記郭蓮談到,漢字“合”意爲醫務人員精誠合作,漢字“信”則表明醫患之間應有的相互信任,這次醫院決定將涼亭取名合信亭,寓意醫務人員將始終堅守“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信仰,醫患雙方通過精誠合作與互愛互信,共同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

她同時談到,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華誕,也是仁濟醫院建院175週年,如何深化並進一步凝練與傳承仁濟精神,是擺在仁濟人面前的嶄新課題,通過開展仁濟精神再討論,探討“仁術濟世”的精神內核,就是希望於歲月的打磨中積累內涵,於時代的創新中改革發展,奮力開拓醫院發展新局面。

巧的是,“合信”也是仁濟醫院第二任院長本傑明·郝伯森(Benjamin Hobson)的中文名。他於1851年-1858年間編譯了我國第一套西方醫學專著《醫書五種》,對我國乃至亞洲的西醫學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仁濟醫院原麻醉科主任杭燕南教授、胃腸外科主任曹暉、特需科護士長嚴玉茹分別代表老中青三代仁濟人發言。

杭燕南教授以老仁濟人的身份囑託當代仁濟人,要將“仁術濟世”的精神和優良的傳統永遠傳承下去。

曹暉教授表示,他眼中的仁濟精神是“中西互聯,開放包容”的,仁濟精神就如這“合信”二字的由來,是中華文化包容、並聯西方文化的良好體現,這促使仁濟成爲了最早推動西醫在中國長足發展的醫院。他希望,仁濟人對未來能居安思危,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緊迫感,實現轉型發展。

嚴玉茹希望,通過仁濟精神再討論,讓新一代護理人傳承護理前輩留下的優良傳統,用真摯的情懷、精湛的技術和優質的服務,爲人類的健康奮鬥。

“合信亭”開啓醫患溝通新平臺,175歲上海最早西醫醫院啓動醫院精神再討論

仁濟醫院老病房(歷史資料圖片)

據悉,“仁濟精神再討論”將以座談會、我和我的祖國歌唱比賽、院史論壇等多種形式,對“仁術濟世”的仁濟精神進行多層次的探討,以匯衆人之智,助力當代仁濟人攀登醫學新高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