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王苻歡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說到深海,人類的足跡恐怕沒有去宇宙的多。目前,只有三人成功下潛至馬裏亞納海溝,他們分別是: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瑞士工程師雅克·皮卡德、世界著名導演卡梅隆,這比登上月球的人少了四分之三。

超聲波成像下的馬裏亞納海溝(圖片來源於網絡)

雖然人跡罕至,但馬裏亞納海溝對地球的環境調節起着重要的作用。

經採證,在馬利亞納海溝中發現的碳量甚至高於6km深的海溝,這些碳目前推測是由細菌轉化而來,可見馬裏亞納海溝對地球碳循環方面的作用還是十分重要的。對馬裏亞納海溝碳的轉化量進行量化,進而科學家們可以計算出海溝對地球大環境具體的調節量。

怎麼樣?海溝聽上去還是蠻有意思的吧,但是以後再也不用人親力親爲地去探險了,未來的水下機器人能搭載多種傳感器,可以完全勝任勘探工作。

就在幾天前的4月21日,我國的“向陽紅18”科考船又一次來到了馬裏亞納海溝附近。這次“向陽紅18”搭載着31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海燕-4000”級水下滑翔機和“海燕-10000”米級水下滑翔機等設備奔赴馬裏亞納海溝,下潛最大工作深度達到了8213米,刷新了下潛深度的最新世界紀錄。深海設備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大量寶貴的數據,人類必將最後揭開深海的神祕面紗。

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入水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你覺得在馬裏亞納海溝探索還是一件遙遠的事,那我們說說近海岸海底的情況。在稍微近一點的海岸海底,我們發現了可燃冰的蹤跡。

全球可燃冰分佈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難道深海里沒有可燃冰,或者其他能源物質?並不是!只是現在我們連近海的能源還沒有開發完全。任何科學的大發現,基本都是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才最終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的。比如可燃冰的發現過程:

1810年英國化學家Sir Humphry Davy在實驗室製出籠形水合物,其實就是一種水氣分子類冰,這可以說是可燃冰類氣水混合物頭一次公開問世,雖然當時還很不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可。

英國化學家Sir Humphry Davy(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了1960年,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了自然界天然氣水合物自然存在的重大證據,就是後來的可燃冰。

可燃冰(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1 年,我國啓動國家可燃冰計劃,週期爲20年,並於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成爲全球首個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2017可燃冰試採成功(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7年9月,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2017年11月 3日,國務院批准將可燃冰列爲新礦種。

可以說,從1810年實驗室理論發現可燃冰,到2017年我國試採可燃冰成功的過程,這一過程經歷了207年,這其中離不開以上這些科學家的共同努力。

然而,人類探索自然的腳步從未停止過,無論是開採可燃冰,探索馬里亞納海溝,還是以後我們有可能在海底棲息,這些其實都離不開深海技術的支持。

目前從類型上看,深海技術主要可以分爲深海之探測技術、深海之資源開發技術、深海之空間利用技術以及深海之裝備技術。

深海之探測技術是針對有關深海資源、構成物、現象與特徵等資料和數據的採集、分析和顯示技術,是深海開發前期工作的重要技術手段。

海洋調查船和潛航器將會是是深海探測的重要技術裝備(圖片來源於網絡)

深海之資源開發技術是針對深海大洋中資源和能源的開發技術,包括以石油、天然氣、煤爲主的碳氫化合物的油氣資源開發技術;從海底開採或從海水中提煉的固體礦物的礦產資源開發技術。

核動力水下供能及水下開採作業平臺(圖片來源於網絡)

深海之空間的利用,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三部分。目前深海空間的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通信和電力輸送、儲藏和軍事等各個方面。而且可以爲科學家提供原位數據,使人們的生活範圍拓展至水下,未來水下有望成爲人類的棲息地。

我國的“龍宮”號深海空間站(圖片來源於網絡)

深海之裝備技術是指爲深海開發提供保障和裝備的技術,即包括用於深海作戰的各類遠洋作戰艦艇,也包括用於深海探測與資源開發的民用裝備技術,如航空母艦技術、巡洋艦技術、驅逐艦技術、護衛艦技術、兩棲戰艦技術、潛艇技術、載人和無人潛航器技術、深海鑽採平臺技術、海洋調查船技術以及各類資源開發船舶技術等。

深海技術的部分裝備(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以上提到的這些技術不是作者拍腦門想到的,各國對深海中蘊藏着的豐富的海流能、波浪能和溫差能早有利用。

如:1799年法國人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波浪能技術專利;2016年美國能源部水能技術辦公室提出到2030年波浪能技術均化發電成本下降至0.84美元每千瓦時,潮流能技術均化發電成本降至0.58 美元每千瓦時。

目前我國的863計劃和十三五規劃也在多個項目上重視發展海洋領域相關的項目,也取得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成果。

如:2014年我國的深海裝備——“海馬”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成功下潛到4500米水下。這次下潛成功,使我們自主研發的大深度無人ROV實現了突破性的進展。

“海馬號”無人潛水器(圖片來源於網絡)

還有在2015年,蛟龍號在印度洋海底發現了一處熱液噴口,並發現了許多新的動物種類。海底溫度最高可達379℃,竟然有可以抵抗70-80℃的水溫以及高壓的生存環境的生物大量富集,這些生物的發現,顛覆了人們之前對深海海洋的認識,對生物醫藥界都會產生一系列深遠影響。但是,海洋下的“大煙筒”具體的生態環境,以及具體的環流方式還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地探索。

可以生活在80℃海水裏面的龐貝蟲(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7年,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完成了在馬裏亞納海溝6699米的下潛任務。主要任務是對海底進行了沉積物取樣,攝像,微生物和生物採樣。這是我國對深海又一次大邁步。蛟龍號深海探測的屢屢成功,預示着我國在深海潛艇的外殼研製、水下監聽系統升級已經具備了一定實力。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圖片來源於網絡)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海洋,我國有漫長的陸岸線和島岸線,有美麗而且富饒的南海。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有強大的海上實力,無論是科學考察實力還是海上的軍事實力,因爲我們的寶藏不僅在陸地上,也在海洋裏,更在深海里。

參考資料:

Makogon Y F, Holditch S A, Makogon T Y. Natural gas-hydrates — A potential energy source for the 21st Century[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 2007, 56(1–3):14-31.

劉淮.國外深海技術發展研究[J].船艇,2007(02):30-41.

“十三五”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