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驢得水》裏面有句臺詞,如果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只會更糟,不少人在問到理財收益情況時,只能給個模糊感受,“今年賺了些吧,不過去年虧很多,應該有翻了一番吧,哎,反正有虧有賺”學會覆盤,不管對於金錢還是生活,都是件極其重要的事。另一種能賺10%,平均下來每天可能就花個幾分鐘,我會傾向後者用於理財的知識能力和其獲得的收益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或呈正態關係。

爲什麼你賺不了大錢?學會這四個方法,輕鬆實現錢生錢

有人問,理財1年多,不知道現在這種理財方法好不好?要不要調整?怎麼辦?從狹義的理解,“理財”是通過購買投資品,從而錢生錢的過程。但是我們常說,做事看結果,做人看過程。在我們看來,理財最直接的參考依據恰好也是這兩點。今天我們第一桶金學派就將從這兩個方面來和大家說一說理財,讓大家真正從理財中獲取財富!

爲什麼你賺不了大錢?學會這四個方法,輕鬆實現錢生錢

一、結果

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字:收益率。首先得明確一點,我們理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爲了賺錢,投資多種投資品≠獲得更高收益,這兩者甚至沒有直接關聯。

理財的目的,最核心的就是讓資產做乘法,而你折騰了一圈,別說做乘法了,連老老實實存錢做加法都未實現,最終以“減法”收場,這畢竟是個做事看結果的時代。

比方有兩種投資品:第一種,每年穩定收益8%,不多不少,不增不減。第二種,第一年賺了30%,第二年虧了20%,第三年又賺了30%…以這種強波動方式持續着 ,長期來看(比如5年以上),第一種勝出的可能性99%以上,不要覺得假設中的第2種收益預設值不夠多,炒股的朋友應該知道,此情況已屬欣慰。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手握過多投資品,分散了精力和時間,在顧此失彼之中,反而增加了把每個籃子裏的雞蛋都摔爛的可能性。

二、過程

{!-- PGC_COLUMN --}

我們經常沉浸在,“理財可以多賺錢”的單向願景中,忽視了理財也是需要成本的,選擇是成本,時間是成本,所花費的精力又何嘗不是成本?如果有兩種理財方法,一種能賺30%,但佔用生活中絕大多數時間;另一種能賺10%,平均下來每天可能就花個幾分鐘,我會傾向後者用於理財的知識能力和其獲得的收益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或呈正態關係。邊際效應遞減,一旦超過某個闕值,每往上爬一步所付出的精力遠超過之前。

時間是個重量級槓桿,它翹起的完全可能是你未來更大的溢價空間,而非僅僅是理財賬戶上的忽明忽暗的數字,它只是財富生活中錦上添花的輔助手段,不是最重要的事,倒更像某種催化劑。

爲什麼你賺不了大錢?學會這四個方法,輕鬆實現錢生錢

三、如何實現

至於如何讓以上兩者都達到心目中的及格線,簡單來說,以下四點:

1、學會覆盤

電影《驢得水》裏面有句臺詞,如果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未來只會更糟,不少人在問到理財收益情況時,只能給個模糊感受,“今年賺了些吧,不過去年虧很多,應該有翻了一番吧,哎,反正有虧有賺”學會覆盤,不管對於金錢還是生活,都是件極其重要的事。

2、站對位置

要賺錢,站對位置比後續的努力要重要的多。我們既不是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羅斯,也不是比爾蓋茨或扎克伯格,連王爸爸的一億元小目標,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天方夜譚。天才有天才的生財之道,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賺錢門路,可凡人硬要學着專家大V的方法,且不論困難係數是幾何級別,更有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可預見結局。蘇格拉底最推崇的一句話,是刻在特爾斐神廟上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當你level不足時,強行將遊戲切換爲Hard模式去打大怪,損兵折將是常理之中。

3、保持學習

我們敬愛的毛爺爺曾說過,“情況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金融世界的變化速度大家也都能看到,在3年半前,餘額寶才橫空出世,經歷了顛覆性的收益近7%,又回到當下的3+%,彷彿經歷了一個朝代,“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

4、賺能夠理解的錢

若一個投資方式,你連獲利的邏輯是什麼樣的都無法說明,怎麼可能指望它爲你帶來穩定的收入呢?哪怕買彩票背後也站着個概率論啊,巴菲特有個能力圈原則:“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賺自己能夠理解的錢,才能走的更穩更遠。

而這也恰恰是上面說的,我們保持學習的意義,學習的越多,理解的越多,隨着能力圈的擴大,所能控制的空間也更爲廣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