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衆來說,提到明代戲曲,首先想到的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等作品,但對於此外更廣泛的明代戲曲則知之甚少。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廖可斌教授主持編纂的8卷本《稀見明代戲曲叢刊》於2018年10月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共收錄《六十種曲》《盛明雜劇》《孤本元明雜劇》《古本戲曲叢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見明代戲曲79種(含雜劇42種,傳奇37種),以及230種明代戲曲的佚曲,是對明代戲曲文獻的又一次較大規模蒐集整理。

在1月9日北京大學舉辦的新書發佈會暨專家座談會上,廖可斌談到,該叢刊所收作品,至少28種是海內孤本或某種版本的唯一存本。其他戲曲所選用的版本,也都屬稀見版本,蒐集極爲不易。例如無名氏《綠袍記》,今僅黑龍江大學張安祖教授家中藏有刻本;範文若《花媚旦》,今僅安徽蕪湖市圖書館藏有清鈔本;沈嵊撰《息宰河》,今僅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有明末且居刻本;陳一球《蝴蝶夢》,今僅浙江省溫州市圖書館藏有清鈔本;無名氏《文淵殿》,今僅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善本庫藏有鈔本;林章《青虯記》雜劇和《觀燈記》傳奇,今僅存於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林初文詩文集》十九卷本中等。叢刊的點校出版,爲明代戲曲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具有重要文獻價值。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出版:傑出作家不能完全代表時代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廖可斌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認爲,明代戲曲是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成果,戲曲是中國文學新的發展階段,但戲曲在中國文化中的重大意義還未得到完全釋放,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民間社會互動的關係,具有政治學、文學、民俗學、文化考古學的豐富意義。“與《金瓶梅》一樣,明代戲曲也一定會打開中國世俗文化、 民間社會的新的研究,成爲古代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更多方面研究的重要推動力。”陳曉明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躍進談到古籍整理之難,戲曲整理尤其難,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戲曲研究的底本選擇最難,有好底本不一定能拿到,校勘沒有一定之規,曲與白非常難斷,但又必須斷。“就好比《宋書·樂志》中的鐸舞歌詩,連沈約都斷不開。”劉躍進說。

關於整理之難,叢書主編廖可斌最有感觸。比如,既然“稀見”,肯定難見,獲取這些劇本的底本非常困難。國內公共藏書機構往往將稀見文獻視爲自身的特有資產,不肯示人。私人收藏者將稀見文獻視爲傳家之寶,不肯輕易公佈。因此要獲取這些劇本中的任何一個劇本的底本,都往往經過許多周折。除了整理古籍之不易,廖可斌更多表達的是遺憾與缺陷,比如有好幾種已知劇本,得到底本時間太晚,已來不及收入其中。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吳書蔭是戲曲研究領域的老前輩,在談到這套《叢刊》的價值時,他認爲,以往講到的明代戲曲,都是湯顯祖、孔尚任等幾大家及其重要作品,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鮮少被提及,而這個時期正是明代戲曲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

《稀見明代戲曲叢刊》出版:傑出作家不能完全代表時代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左東嶺從思想史的角度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講,明代戲曲特別重要;《叢刊》的出版,也可見出出版社的眼光。學界以往對“稀見”文獻的整理存在誤解,認爲只是補充,但從思想史角度而言,文獻無優劣,不同的文獻呈現不同的面向。“傑出的作家超越了時代,但不能完全代表時代。普通水平的作品,對於瞭解時代很有價值。《叢刊》代表了明代戲曲的一般情況,對於明代文學乃至歷史的研究,其價值毋庸置疑。”左東嶺說。

當然,正因爲“稀見”,也更凸顯了這套叢書的價值。北師大教授郭英德認爲《叢刊》提供了整理古代戲曲劇本的寶貴經驗。郭英德談到,戲曲整理應該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方法,比如如何選擇底本和校本,如何處理曲詞和賓白,如何處理異體字,如何處理眉批、夾批等。他還指出,小說、戲曲等俗文學文獻的整理上應該有一個基本原則:只有同一版本系統的本子可以對校,不屬同一系統的本子不可對校。

作者 瀋河西

編輯 張進 校對 薛京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