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生活

老虎雖然無肉不歡,但也喜歡喫豆腐,尤其喜歡的是家鄉博山的一味八寶豆腐箱。小時候每逢春節前,母親都要做一些,備着過年待客用。親朋來了,盤子裏擺上十餘個,蒸一蒸,勾個芡,就是一道下酒的好菜。而博山人也是都愛這一口的,過年時家家都會提前備一些,外地朋友來了,請去飯店,必點的一定有這道豆腐箱子,就算是在“四四席”上,也算是一個“行件菜”呢。

做豆腐箱是件費時費工的事,首先必須要用博山當地酸漿或鹽滷點的豆腐纔行,博山的水甘甜清冽,水質剛硬,做出的豆腐緊實強韌,只有這樣的豆腐,才能不管如何烹飪,不塌不散,也才能做出像“寶箱”一樣的形狀,且鮮美入味。至於南方的石膏豆腐?那是萬萬不能的。

那時候,聽到街上傳來賣豆腐的敲着空心木梆子傳來的“梆梆梆”的聲音,母親就打發我們這些孩子端着一盆黃豆去換豆腐了,黃豆嘩啦啦地倒進了賣豆腐的麻袋,一塊雪白的冒着熱氣的豆腐就顫悠悠地在盆裏被我們端回了家。

豆腐先要被母親用淡鹽水泡一泡,說是去去豆腥味,再切成兩寸長,一寸寬的長方形塊,然後在小竈房裏,坐上油鍋,炸成金黃燦燦外皮硬實的塊,揮利刃,用刀貼着炸好的豆腐塊的長邊片開三面,留下一面連接不要片斷,做成“箱蓋”,掀開“箱蓋”用小勺挖出“箱內”的豆腐,就成了一個皮硬內空帶蓋的“豆腐箱子”了。

裏面填的餡兒,是母親早就炒好的,把豬肉和泡的木耳海米都切末,鍋裏的油燒熱,蔥薑末和海米末熗鍋炸出香味,再下豬肉末炒香,醬油精鹽砂仁面香油調好味道,最後出鍋了把木耳末拌進去,那時候冬天的韭菜可金貴,要是能再加一撮韭菜末,就更香了。要是想喫素的,就把剛纔挖豆腐箱挖出來的豆腐剁碎了,代替豬肉末一樣的做法。最後,把炒好的餡裝入掏空的裏“箱內”,這三鮮和素餡的豆腐箱呀,就備好了。

要是到了飯店裏,就講究了。除了三鮮和素餡的豆腐箱,還有海味和什錦豆腐箱等等,要用雞肉、豬肉、香菇、火腿、蝦仁、冬菇、木耳、冬筍八味,或切丁或切末,調味成八寶餡裝到“箱內”,就是博山的八寶豆腐箱了。好喫,名字還吉利。就連形狀也是多變,除了方形的,心形的燈籠狀的甚至元寶樣的都有。

待要喫了,就架蒸鍋,使猛火,把豆腐箱盛在一個湯盤裏,上籠蒸透,還要再炒個芡汁兒澆上,這澆汁是傳統的博山炒肉片的做法,用蒜末爆鍋,烹博山當地的陳醋、醬油,加鹽、糖、胡椒粉、砂仁面,入西紅柿塊、黃瓜片,菜花朵,玉蘭片、木耳,及蒸“豆腐箱”時蒸出的湯汁,煮滾,再用水澱粉勾薄芡,澆到“豆腐箱”上,一道豆腐箱就好了。食之,酸、鹹、辣、甜、苦、香、鮮、怪八味合一。滿口生香,美味絕倫。

還有一個傳說中的做法,說民國初年,博山山頭有個“同心居”飯館掌櫃李同心,將豆腐箱的擺盤由“箱式”改爲四層小箱摞疊的“塔式”,盤中澆烈酒,名曰“水漫金山寺”,上桌之時,點燃烈酒,頓時濃香四溢,白娘子聞之亦難耐,就又有了“映照金山”“火燒金山”等名字。

在考究博山豆腐箱淵源的時候,老虎發現有一道叫廂子豆腐的菜餚多次出現在了乾隆皇帝的膳單中。而在滿漢全席“九白宴”中,老虎也發現了廂子豆腐的名字,是熱菜四品之一。

後來,故宮宮廷學研究專家苑洪琪在《御茶膳房·膳底檔》中發現了廂子豆腐這道菜的做法,“用香芹、蘑菇、筍丁、蓮子、紅棗、苡仁等原料放進油炸豆腐中,因爲豆腐呈盒狀,裏面裝着多種原料的餡兒,看上去很像古代婦女梳妝的鏡廂,因此得名——廂子豆腐。”看到苑洪琪對這道廂子豆腐的做法和形狀的描述,老虎覺得和博山豆腐箱的淵源一定很深。

不過,喫過很多館子,喫過很多豆腐箱子,老虎記憶中最好喫的豆腐箱子,還是小時候母親給我做的。母親已經走了30年了,我很想念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