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住鄉愁】“鱟桸”,記憶中長樂人家家必備的掌中寶

鱟,音[hòu],福州話的讀音是(hao),它是一種海生節肢動物。鱟一般有三四斤重,長約30釐米。殺鱟以後,鱟肉被裝在一個小小的碗裏出售,雌鱟還有籽。在長樂人的記憶中,有鱟肉炒蛋、鱟籽抱蛋這樣的美味。

時光倒退,那時,長樂人家裏的廚房裏,還有一樣用鱟殼做的鍋勺,叫“鱟桸(xī)”,桸是勺子。鱟桸用來從鍋中舀起熱氣騰騰的開水和食物,現在已經難得一見了。

“鱟桸”曾是舊時長樂人常用的廚具。古時的長樂人在享用完美味的鱟肉之後,加熱鱟殼讓它變軟,然後彎成勺形,再用鐵釘固定,就成了“鱟桸”。

製作“鱟桸”的手藝,說來簡單,做起來也不容易。以前的“鱟桸”是在作坊裏批量生產的,他們統一收購鱟殼加工,謝絕參觀。

“鱟桸”的主體部分是鱟殼,鱟殼最中用的部位在背部,光滑,平整,面積大。修整好的背殼呈扇面形,圍攏了像漏斗,接縫處插上竹柄。竹柄扁平,寬三四個手指,長一尺左右,前頭劈成上下兩片,中間夾鱟殼。竹柄上再橫着安一條扁扁的篾條,這是用來支撐鱟殼承受外力的,和竹柄構成一個小十字架。釘上釘子,將漏斗狀鱟殼固定在竹柄十字架上,“鱟桸”就出品了。

過去的人家燒柴火,鐵鍋大,端都端不起,還不能端,緊緊糊在鍋臺上,因此,那時的鱟勺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廚房行當。

鱟勺一次能夠舀起幾斤的飯菜,整整一鍋飯,三舀兩舀,舀個精光。換了現在廚房用的鐵勺,個小,幾十瓢還舀不完。

“鱟桸”見熱也軟,軟了和鐵鍋貼切,貼的緊,服服帖帖,幹活乾淨利索,舀起來不留底。長樂俗語“鱟桸伓驚湯脫”,意思是:“鱟桸”不怕熱水燙(伓驚:不怕;湯脫:熱水燙),說的就是“鱟桸”這種耐熱不怕燙的特性。它與“死豬不怕開水燙”意思相近,卻又不一樣,後者是貶義的,有死皮賴臉、潑皮的味道;而前者則是中性的,有調侃、揶揄的情趣。

隨着社會的進步,鱟被列爲了保護動物,人們不再把鱟當作餐桌上的美味。“鱟桸”也退出歷史舞臺了,今後,人們想再見到“鱟桸”,估計要到博物館裏了。

整理來源:海都網、東南網

編輯/林 倩

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的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