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青年必读书质疑》——见仁见智的必读书单

现在一些学校或导师,为了学生能读到好书,常常为学生开出一个“青年必读书单”,以给其读书定个盘子指条道,然而,我认为这种作法值得商榷。

我丝毫也不怀疑导师们开列诸如此类的单子出于是一片好心,也绝对相信这些单子不会离谱到哪里去。毕竟有资格开书单的,即便不是什么泰山北斗吧,好歹也是高楼路灯,总归有些分量,而一个人平时说话做事哪怕再随便,这时也断然不敢马虎。因为一不小心,没准儿还会背上“贻误青年”的罪名,岂是开得玩笑的事?

为了保住自己的学术名声,为了显示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了体现书单的学术分量,导师们选择的,十有八九都是经典名著。什么《论语》啦,《孟子》啦,《史记》啦,《汉书》啦,总之,是大家伙儿熟得不能再熟,谁都知道是好东西的东西。想想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世界上的好书那么多,总不能都罗列出来。为了保证书单的权威性,只好挑顶尖级的说。结果,挑和不挑,说与不说,没什么两样。

易中天:《青年必读书质疑》——见仁见智的必读书单

就算导师们推荐的书目,咱们先前并不知道,这推荐仍然可疑。可疑之处就在于:你说我该读的,我就一定读得到、读得懂、读得进么?经典名著有两种。一种是历史上有地位,现在却只剩下博物馆意义的;另一种是不但在历史上有地位,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如果是前一种,就没有推荐的必要。比如司马相如的那些大赋,什么《子虚》、《上林》之类,无疑算得上是经典名著,但恐怕连导师们也没读过。即使导师们读过,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咱们也未必就该读。

易中天:《青年必读书质疑》——见仁见智的必读书单

可见,以是否堪称经典名著为标准,或以导师们的阅读经验为标准,都很可疑。但不以这两条作标准,又还能有什么标准呢?没有。所以,所谓“青年必读书”,也就整个地成了一件可疑的事情。

另外,根本的可疑之处还在于,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一种书是所有人都“必读”的?我的看法是没有。有部分人必读的(比如党员必读、干部必读),没有一切人必读的。世界上的书有两种;读书,也有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前者讲“学以致用”,后者求“心有所安”。所以谋生的书(比如教科书)就非读不可,也可以而且应该开列“必读书目”。谋心之书则不然。为谋心而读书,只是为了能够心安理得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心安,则安,不关别人什么事。

在真理面前,任何真正的读书人拒绝一切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他们宁肯像游牧民族那样,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漫游,全然不管那些书是不是属于“必读”的范围。这虽然很让导师们伤心叹气不以为然,但我以为,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易中天:《青年必读书质疑》——见仁见智的必读书单

那么,导师们就当真无事可做了么?有的。如果他也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同时又还是个明白人的话,他可以做、也最应该做的,就是把自己对书的那份爱传达出去,让所有的人同感此爱,而不是代替别人去爱。读书有如恋爱,对象得自己找,包办是不行的。导师们能做的顶多也就是说上这么一句:你看这些书多好看、多可爱呀,不想读读吗?

这当然也要开出一系列名单,但不能叫“青年必读书”,只能叫“可爱的书”或“我喜欢的书”。 而且,在书单的后面,最好还有一句话:

随您喜欢!

易中天:《青年必读书质疑》——见仁见智的必读书单

小编按:对于各类书单,我是觉得,看看就好,书还是自己喜欢,读多了自然也就学会选择了,什么书好,什么书不好,自己心里有一杆秤。朱光潜说过:你玩索的作品越多,种类越复杂,风格越纷歧,你的比较资料越丰富,透视越正确,你的鉴别力越可靠。

如是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