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探索運用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信貸、債券、股權方面“三箭齊發”,幫助小微和民營企業翻越“融資的高山”,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當前,有效緩解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

5月25日,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金融供給側改革與開放”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陳雨露在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從近期的金融指標來看,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邊際改善,信用收縮的局面得到有效緩解。

近期央行三個方面主要工作,一是推動債券市場健康發展,支持民營企業融資;二是積極推動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三是配合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引導更多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

陳雨露表示,下一步,將對標高水平開放的要求,繼續推動全方位金融對外開放,確保各項措施落地實施,積極研究新開放舉措。此外,轉變開放理念,過渡到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系統性、制度性的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將擴大開放與加強監管密切配合,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藍鯨保險 李丹萍 [email protected])

現場速記全文如下:

陳雨露:尊敬的邱勇校長、吳曉靈理事長、張曉慧院長,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上午好!很高興參加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金融供給側改革與開放”,是當前理論界、金融業界和政策制定部門非常關注的重大課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上,對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金融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相互促進的重要關係,爲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推動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指明瞭方向,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人民銀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統籌金融宏觀調控、深化金融改革開放、維護金融穩定、改善金融服務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積累了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經驗。下面,我將分五個方面,向大家介紹有關工作的進展情況,供參考。

第一個方面,關於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着力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穩健貨幣政策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政策取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基本含義就是要鬆緊適度,適時適度逆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從總量上看,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與名義GDP增速大體匹配;在總量適度的同時,還要優化流動性的投向和結構,進一步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2019年4月末,M2同比增長8.5%,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0.4%,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前四個月人民幣貸款新增6.82萬億元,同比多增7912億元,多增部分主要投向了小微和民營企業等薄弱環節。可以說,穩健貨幣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以適度的貨幣增長支持了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貨幣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其效率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理論研究問題,也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本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發達經濟體以利率工具爲核心的傳統貨幣政策出現了傳導失靈的問題。如2007年9月到2008年末,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5.25%快速降至0-0.25%區間,但大量資金仍然淤積在金融體系,不能有效地進入實體經濟,出現了經典意義上的“流動性陷阱”。爲了穩定市場、促進增長,美聯儲不得不採取非常規貨幣政策,開展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我國的金融體系是以銀行爲主導的。因此,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關鍵環節是影響和調節商業銀行的行爲。在信用貨幣制度條件下,貨幣創造的主體是商業銀行。從理論上講,在零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零超額準備金率和零現金漏損率等極簡情境下,只要商業銀行有意願從事發放貸款等信用擴張行爲,就可以比較自由地創造貨幣。但在實際中,出於流動性管理和風險防範的要求,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會從流動性和資本的角度對銀行的行爲加以約束,銀行也面臨來自需求端的利率約束。因此,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關鍵是激發商業銀行信用擴張意願,有效破解流動性、資本和利率“三重約束”。

針對前一段時間出現的社會信用收縮問題,人民銀行抓住關鍵環節,發揮銀行作爲貨幣創造中樞的作用,着力緩解流動性、資本和利率約束,採用市場化的手段鼓勵銀行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針對流動性約束,人民銀行通過多次降準、增量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操作釋放中長期資金,確立“三檔兩優”的存款準備金率新框架,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發揮好宏觀審慎評估(MPA)的逆週期調節和結構引導作用;針對資本約束,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BS)並開展首次操作,爲商業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提供流動性支持,正向激勵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針對利率約束,完善市場化的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進一步疏通利率傳導,尤其是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貸利率的傳導。從近期主要的金融指標看,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邊際改善,信用收縮局面有所緩解。

第二個方面,持續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着力改善社會融資結構。

上個世紀60年代,以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爲代表的金融結構理論強調,如果只有金融總量的增長而沒有金融結構的演進,金融發展只能是在同一水平的數量擴張;只有通過結構的改進,才能提升金融功能。

當前我國融資結構具有三個鮮明特徵。一是儲蓄率高。近年來我國儲蓄率水平有所回落,但與其他經濟體相比,仍比較高,2017年爲46%,客觀上存在大規模的投融資運用需求。二是儲蓄主體與投資主體匹配程度比較低。我國企業部門是最大的投資部門,實物投資超出自身儲蓄一倍左右,有很強的融資需求。而住戶部門是最大的淨儲蓄部門,2016年淨儲蓄16.6萬億元,其中13.3萬億元以金融投資形式提供給其他部門。三是間接融資佔比比較高。2018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81.5%,今年1-4月佔比爲75.1%。在我國企業融資存量中,貸款、債券、股票之比大概是3:1:1。

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是,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圍繞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的總體目標,近期人民銀行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推動債券市場規範健康發展。進一步豐富債券市場品種,用好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支持優質民企擴大債券融資規模。穩步推進債券市場雙向開放和互聯互通,2019年4月彭博公司將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二是積極推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2018年6月定向降準釋放資金約5000億元,專門支持債轉股。截至2018年末,債轉股累計落地3644億元,涉及企業185家,涵蓋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推動其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內生髮展動能。三是積極配合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完善股票市場基礎性制度,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更好發揮資本市場配置資源、資產定價、緩釋風險的作用。

第三個方面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着力緩解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過去我們講金融發展問題,主要是圍繞“效率”和“穩定”兩個支柱展開的,強調要將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效率高的部門中去,強調要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金融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特別強調金融業要爲普羅大衆服務,以“包容”爲核心內涵的普惠金融發展迅速,日益成爲現代金融的第三個支柱。在我國,普惠金融的內涵非常豐富,是包括農村、小微、綠色、扶貧等在內的大普惠金融的概念。

當前,有效緩解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部分小微和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既有周期性、結構性、政策性方面的原因,也與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密切相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綜合實施,發揮“幾家抬”的政策合力。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營企業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探索運用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在信貸、債券、股權方面“三箭齊發”,幫助小微和民營企業翻越“融資的高山”,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第一支箭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通過定向降準、擴大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覆蓋面、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手段,爲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和民營企業信貸投向提供中長期穩定資金來源。第二支箭是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堅持精準支持,爲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於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發債提供增信支持。第三支箭是按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研究支持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政策措施。同時,督促商業銀行完善內部績效考覈和盡職免責機制,合理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增強小微和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可持續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近期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服務呈現出“量增、面擴、價降”的積極變化,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9.1%,增速比上年末高3.9個百分點;民營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6.7%,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個百分點。3月份,小微企業新發放貸款利率平均爲5.93%,比上年同期低0.19個百分點;截至2019年4月末,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累計支持56家民營企業發行87支債務融資工具,共計399億元,前4個月民營企業累計發行債券2053億元,明顯好於2018年同期水平。

第四個方面是擴大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着力提高金融業全球競爭能力。

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我們對金融業的行業屬性的認識不斷深化。一方面,金融業是經營貨幣和信用的特殊行業。設立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業務,必須嚴格遵守金融機構、金融業務和高管人員資質准入管理,納入全方位監管。另一方面,金融業本質上是競爭性服務業。通過市場化機制和充分競爭,金融機構自主決策、自主創新,爲經濟主體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幫助實體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並有效管理風險。

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是我國的自主選擇,有利於引入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務,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外部競爭促進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和提高全球競爭能力。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佈將大幅放寬包括金融行業在內的市場準入,強調政策落實“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人民銀行易綱行長隨後宣佈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目前,絕大部分措施已經落地,在持股比例、新機構設立、業務範圍拓展、金融市場開放、銀行卡清算、非銀行支付、信用評級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了國內外金融界的積極評價。近期,銀保監會又宣佈了近期擬推出的12條對外開放新措施。

下一步,我們將對標高水平開放的要求,繼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一是繼續推動全方位的金融業對外開放,確保各項措施落地實施,積極研究新的開放措施;二是加快轉變開放理念,過渡到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實現系統性、制度性開放;三是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政策制定透明度;四是將擴大開放和加強監管密切配合,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我們歡迎外資金融機構和境外投資者積極參與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進程,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各位專家、各位同仁: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金融工作的主線。前面我向大家介紹了人民銀行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探索。我們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還有大量細緻、富有挑戰性的任務要去完成。人民銀行的研究系統非常願意與大家一起就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羣策羣力,貢獻智慧和力量,更好推動我國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

最後,祝本屆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