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绝对艺术·专访】王从卉:知美术馆,知道已知更要探索未知

中国西南部一座崭新文化地标——知美术馆在2018年4月25日以“开”正式揭开开馆展的面纱,“开”展由知美术馆与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联合呈现,由媒体艺术策展人张尕策划。

知美术馆外景

知美术馆坐落于四川省会城市约四十公里外的新津县内,由日本知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建筑以当地传统砖瓦为元素,将现代主义的极简质朴与绵延起伏的山脉、流水等周遭景致融为一体,烘托出恍如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般的意境。在知美术馆艺术总监王从卉看来,知美术馆是一个走“精专”路线的美术馆,在西南艺术阵地中,旨在提供一份私人美术馆样本。

ART ABSOLUTE对话王从卉

ART ABSOLUTE:知美术馆开馆展为什么选择“开”这个展览,这是否意味着知美术馆开馆未来的艺术走向会更偏向新媒体和实验性?

王从卉:知美术馆在学术、策展及收藏方向上,有两条特别重要的线索:一条是东方美学的现代性和当代性,包括我们将要在9月做的陈福善回顾展;另一条是未来性,在未来性里,媒体艺术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那么未来性的方向是什么,我们更愿意把它作为一个问号,而不是一个答案。所以我们希望知美术馆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探索者。

知美术馆内景

ART ABSOLUTE:知美术馆的定位是怎样的?从您个人的专业出发,是如何作用于这个空间的?

王从卉:艺术总监的作用首先是把控美术馆整体的定位方向,包括学术方向和未来走向;其次,具体到有了鲜明的方向后,我们就要落实到选择怎样的艺术家和藏品,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此外,还会结合一些外部的资源,在视觉审美上进行把握。

ART ABSOLUTE:知美术馆将如何去推动美术教育这个版块?

王从卉:在公共教育方面,基于社会性和公共性,对一个机构而言,我希望能够做到细水长流。我们会有学术沙龙、工作坊,明年还会建立一个图书馆……我们会对这些活动形成系统性的、高频次的规划,在我看来,小范围的活动可以使人群的定位更精准、黏性更大,真诚度也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比邻老君山、观音寺,依托于嘉年CEO度假酒店,知美术馆在公教活动的展开上更具优势。公教活动上我们会以周末为核心,或者是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类似的活动,注重体验和品质,使大家能够安顿下来,沉浸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之中。

研讨会现场

ART ABSOLUTE:你曾在拍卖行工作,现在担任知美术馆的艺术总监,这对您来说有什么挑战吗?

王从卉:挑战肯定是有的,从拍卖行来讲,作为艺术品市场中的二级市场,是相对商业的环节。从拍卖行到转换为私人顾问的角色,我的工作范畴不仅仅是原本擅长的20世纪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领域,随着藏家兴趣的转变、收藏线索的延展,我的学习速度也要马上跟上,包括涉及到的印象派艺术品、西方战后艺术品等等。在每一个领域都有需要深入的功课要做,所以我这几年的学习曲线非常陡峭。

另外,当工作角色进入到一个机构和进入到一个公共性质的美术馆,我所承担的工作方式、性质都有所改变。知美术馆隶属于花样年集团,如何在机构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包括审美方面、文化方面、活动的输出和渗透方面在集团内形成机良性的循环机制,这也远远超越了我原来拍卖行小团队的运作经验值。

知·品

就美术馆本身来讲,集团支持强大、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设计,硬件条件也很齐备,但就美术馆内容本身和团队本身来说还是从零到一的过程,比如说,美术馆的定位如何产生,第一个展览怎么做,未来几年的规划如何……这都是类似于创业般的经历和体验。还有衍生品,我们叫“知·品”,也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让我越来越感受到美术馆在创造一种可能性——既要知道已知的,更需要去探索未知的。

ART ABSOLUTE:您能和我们介绍下美术馆未来的规划或是您的预期吗?

王从卉美术馆在展览的排期上已经做到了未来8年左右的时间。展览规划上,我们也秉承着东方美学和媒体艺术两条线索。在东方美学上,我们希望以回顾展的形式,以艺术个案的方式深耕细作的展开。

在媒体艺术的规划上,美术馆和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有一个长期的战略合作,在媒体艺术的方向上深入探索,推广一些前沿的、国际化的中外艺术家。这源于我之前到上海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的展览时留下的深刻印象,谈及媒体艺术展多是视觉炫酷的沉浸式展览,但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展出的作品更偏向于反思性、启发性,这和“知”的态度不谋而合。

知美术馆内景

美术馆每年还会留出一些档期给年轻、好玩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不光是大家口中的新锐艺术家,而在于他是否具有“启发性”、“打开性”,抑或是他擅于跨界、用一种超越性的方式呈现,我们愿意用美术馆为这些年轻艺术家提供平台。这个部分我们没有策展计划,希望能通过驻留、工作坊或者是征集的方式,寻找到与美术馆同频次的艺术家,碰撞出更多未知的可能。

此外,每年我们还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用来“清零”。鉴于知美术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让大家来纯粹体验建筑的本身,也可以做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小沙龙、论坛。伴随着酒店、咖啡店、图书馆等配套设施跟进,让大家也在这里放松身心,在精神上也来一回“清零”。

展“开”一种冥想式体验

展览“开”与美术馆的建筑共鸣,并呼应“知”的建馆使命,汇聚了迈克尔·华金·格雷、奇科·克姆特里、劳伦斯·斯塔夫、森万里⼦、卡斯滕·尼古拉、尼克斯·德·尼斯、王功新、王郁洋及张培力共九位艺术家,通过风格鲜明的作品为大家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和一种冥想式的艺术体验。

策展人张尕

《灵动喷泉》系奇科·马可姆特里/无定形机器人作品最新完成的可充气自动雕塑作品。鲜明地体现并预示了“开”展主题中所包含的“展开”之意,即其作为对运动、空气、光与建筑所展开的一种冥想式体验。

奇科·马可姆特里/无定形机器人作品,《灵动喷泉》

充气自动化技术雕塑,尺寸可变,2017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奇科·马可姆特里一直在探索机器人雕塑、新媒体装置和表演的交集。马可姆特里和他的跨学科团体“无定形机器人创作”的实验性新媒体艺术作品曾斩获众多奖项,并于2016年获得古根海姆艺术奖金。

张培力,《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

收音机、电机、控制器、麦克风、功率放大器、号筒喇叭,尺寸可变,2015

知美术馆感谢李琳女士对本次展览张培力项目的支持

进入美术馆的地下主展厅,观众首先会看到的作品是张培力充满神秘感的作品《标准的,健康向上的,有特色的圆及其音响》。这件颇具杜尚风格的装置授权予一台自动化装置通过软件来实施“互动”操控,一种模棱两可性在作品中得到了暗示,要求我们对意义和意指的构建保持开放的态度。张培力的作品往往带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带转播功能的半导体收音机,对我来说是一种记忆。”张培力说道。

马尼克斯·德·尼斯,《直线位移》

机械直线运动装置,沉浸式投影,半球形屏,宽120厘米,长30米,2014

荷兰艺术家马尼克斯·德·尼斯作为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多媒体与科技在艺术领域中实验性应用的先锋人物,有一种观念认为科技是文化变革的推动力量,因此科技将产生新的经验,使得人们反思现有的社会习性与沟通方式;他的作品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挖掘新媒体旺盛的创造力,同时也用批判的角度去审视它对当代社会和人类感知的影响。此次展出的《直线位移》将我们抛入一段运动中充满感性的反射之旅——沉浸于作品自身的物理性及光学物性所缔造的光之中。

迈克尔·华金·格雷《两个西蒙奈塔之间》

自主生成肖像,68×89厘米,2011

迈克尔·华金·格雷感兴趣的是形式与结构之间的交界面,在作品《两个西蒙奈塔之间》中,他将运动变化的节奏精细化至无限之缓慢,运动和几率,二者皆以开放性作为其终极动力。在过去20年间,他不断打破艺术、科学与教育之间的界限。

劳伦斯·马斯塔夫,《指南针 02005》

可穿戴触感装置,电磁力场,尺寸可变,2005

开,亦是对冒险的跃跃欲试,对迷失方向的未雨绸缪,以便开启不同维度的认知。劳伦斯·马斯塔夫的《指南针02005》正是这样一件怪诞的装置,它是一个佩戴在腰上的定位机器。它能够指引你在行走中向左或向右移动。这个机器将引导你通过在展厅内预先设置的虚拟走廊、房间和门,它也可以在任意地点给你指引方向。仪器对穿戴者的腰部施加引力或斥力,仿佛佩戴者置身于磁场之中。让参与者卷入机器的运作逻辑之中,此处的人机互动质疑流行的假设,期待一种新的伦理学评估。

王功新,《不可坐的》

椅子(4把,各48×49×83厘米),金属容器,灯泡,电机,牛奶加水,墨水,1995年 版数 2/3

©王功新 图片©Maxim Hu

致谢私人收藏和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在美术馆三层,一个明亮的展厅豁然开朗。此处展出的四件作品彼此呼应,相互映照;透过巨大而开阔的玻璃墙体,与户外景致融为一体。王功新的作品《不可坐的》(致谢:私人收藏和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所呈现的静止,将移动、光照和液体作为一种开的形式,一种运动被定格的延展方式。

作品最早于1994年在布鲁克林的雷德胡克区的一家由艺术家运营的空间中展出。一只红色灯泡绕着一组方形排列的椅子旋转,椅子被黑色墨水和白色牛奶占据。这件作品代表着王功新在美国生活和接受艺术教育的时期的创作,表露了艺术家在一个新环境中的不适和不安定感。

卡斯滕·尼古拉,《反射失真》

霓虹灯、水、钢、声音, 直径200厘米,高26厘米,2016

在卡斯滕·尼古拉的《反射失真》被构思为一个正在旋转的、盛水的盆状容器,其灵感来自抛物镜的形状,即水通过离心力作用发生“旋转”。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关于所见与实际存在之间的思考,试图揭示人们对现实始终抱有扭曲的认知。

森万里子,《平底石》,陶瓷石和亚克力花瓶,

陶瓷石:487.5×214.6×8.8cm

花瓶: 38.1×27.9×43.2 cm

作品由艺术家本人、SCAI THE BATHOUSE画廊(东京)、肖恩·凯利画廊(纽约)提供,2006

在森万里子的作品《平底石》中,形状各异的石子组成了一道具有冥想气息的河床,并以其原始而粗糙的质朴与当代的混乱及焦虑形成对话,开启理解世界的新愿景。森万里子的作品超越了年代,结合了日本传统,东西方艺术的形式和主题,还有当代国际化的文化景观,长期身处多元文化互动的创作历程,使她在科技手法与多媒体装置中,更加强调超越文化差异的精神价值。

王郁洋,《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

铝合金、PC材料、电子设备、尼龙材料、发光二极管,400×400×400cm,2017

王郁洋艺术创作基于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思考,在作品《无题—柏拉图的立方体》中进一步宣告将“开”作为一种展开,一种永恒的反复,一种生生不息的转变,一种拥抱未知和无法预料之事物、拥抱一切潜在可能的精神,亦即“知”之精髓——求知。

据悉,本次展览的展期为2018年4月26日至8月12日。

编辑:《绝对艺术》Fiona

编辑Editor:朱立彩 Zhu Licai

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