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2019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京召開。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鄭楊首先高度評價了《2019年中國金融政策報告》,他第一時間閱讀了該報告,並回憶稱,2009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在此背景下,時任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靈教授決定編寫一本中國金融政策報告,2011年,正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週年,第一本報告在上海應運而生,以中英雙語發佈,中外各界反應強烈。

鄭楊介紹,多年來,我們一路見證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進展,上海已經成爲國際金融門類比較完備的城市之一,有12個全國性的金融要素市場,各類金融市場的國際排名也顯著提升,多個品種的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成交額是164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今年1季度也保持了良好的態勢。

上海已經成爲中外資金融機構的重要聚集地,除了金融、證券、保險、基金不斷匯聚,總部型的金融機構不斷湧現,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一批重要的金融機構或組織落戶上海。上海金融業增長值5781億元,同比增長5.7%,在全市的GDP佔比17.7%。

上海已經成爲中國內地金融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成功啓動了滬港通、黃金國際版、債券通、自由貿易賬戶等重要的金融創新業務和產品,加快開放銀行間債券、外匯、貨幣等市場,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投貸聯動在全國的率先試點,自貿區成立五年以來,共發佈9批、110個金融創新案例。

上海已經成爲中國金融發展環境最爲完善的地區之一,率先設立了上海金融法院,出臺了全國首部地方綜合性信用條例,聚集了一大批金融機構,金融從業人員超過37萬人,陸家嘴金融城沿黃浦江經濟帶成效明顯,在英國獨立智庫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連續兩年保持全球第五名。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處在非常重要的衝刺階段,增設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支持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爲國家戰略,目前三項新的任務在穩步推進中,給上海加快金融創新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前不久,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我們全面落實到行動計劃,以建設全球人民幣市場爲核心,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要確保2020年基本建成以我國的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定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

鄭楊最後表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建設好一個良好、安全的金融生態環境,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而言,相伴成長的中國金融政策報告,不僅是一種指導和評議,更是一種監督。在該報告的促進下,我們更加要奮發作爲,積極而紮實工作。

(注:根據嘉賓現場演講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