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界文壇來說,今年無疑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除了1914、1918、1935、1940至1943年因戰爭因素沒有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之外,瑞丹文學院今年再次取消頒發這個世界文壇最重要的獎項。更加引人深思的是,先前都是外部因素導致的,而這次是瑞典文學院內部出了嚴重問題。

反思百年諾貝爾文學獎,也談談莫言獲獎的特殊性

諾貝爾獎章

簡單回顧一下這次爆發於瑞典文學院內部的醜聞。去年11月,瑞典媒體披露,瑞典文學院其中一名女成員的丈夫涉嫌系列性侵或性騷擾醜聞,時間跨度超過20年。事主爲該學院女院士卡塔琳娜·弗羅斯滕松,其丈夫阿爾諾是法國人,是一名攝影師兼文化企業家。除性醜聞外,這對夫婦還被指控挪用學院基金。阿爾諾更是被指將獲獎信息提供給博彩業,每年諾獎頒獎這個時段是西方博彩業的一個重頭戲。

這個醜聞被曝光後,原本18名成員的評選委員會只剩下十人——有6人辭職,另外2人也不得不選擇退出。評委人數不夠導致諾貝爾文學獎無法評選,好吧,也是夠奇葩的。這個時候,不禁要問,評委不夠那就先選評委吧,選夠了評委再來評獎不就行了嗎?呃,對於這個,按照規定,選舉新院士必須有12名院士參與投票,而瑞典文學院目前只剩下10名活躍院士。那麼,有個問題,是不是意味着瑞典文學院永遠也產生不了新的院士了?對於這一點,還要繼續深入瞭解。

不過我想今年不頒發獎項最主要的並不是瑞典文學院的內部機制問題,而是因爲他們知道今年就算選出一部作品也缺乏公信力,很可能獲獎者也會拒絕領獎。今年不頒獎,第一是讓外界看到他們的態度,第二也給自己時間緩衝一下。畢竟,這是一個善於遺忘的時代。

回顧歷史,會發現諾貝爾文學獎其實一直在受到爭議。比如,直到列夫托爾斯泰逝世,諾貝爾文學獎也沒有頒發給他。作爲文學史上當之無愧的一座高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之後,首屆諾貝爾文學獎給列夫托爾斯泰應該是不存在多大爭議的。但是,竟然給了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好吧,後面的九屆,也沒能頒發給託翁。似乎諾貝爾文學獎從最開始就不像其評判標準中宣稱的——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在之後的過程中,也繞過了很多個不應繞過的天才作家。特別是上世紀初的三個現代主義小說奠基者竟然沒有一個獲獎。卡夫卡畢竟生前默默無聞,在國內都基本沒有影響力,未獲獎倒也不能怪瑞典文學院有眼無珠。但是普魯斯特和喬伊斯呢?

當然也不可否認瑞典文學院在這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中做出的貢獻,儘管它們的評判標準一直廣受詬病。尤其是對於中國文壇來說,2012年莫言的獲獎似乎是一個重大轉機。因爲一個體制內作家的獲獎似乎完全意味着諾獎拋開了政治性。記得上一次漢語創作者獲得諾貝獎還是一個因種種因素離開了中國的作家……

反思百年諾貝爾文學獎,也談談莫言獲獎的特殊性

距離莫言獲獎已經過去了6年,這個時候發生問“莫言憑什麼能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問題應該不會不和諧吧。相信大多數人也都承認這些評價:莫言論思想和智慧不如韓少功;論激情 和某種情結不如張承志 ;論對抗體制和現實關照不如閻連科;論人性通透和大師範不如劉震雲;論小說長度和詩意不如張煒;論打磨語言和敘述技巧不如格非;論內斂和反思不如史鐵生 ;論語言的中國屬性和勤奮不如賈平凹……

這個時候翻譯的重要性躍然紙上,瑞典文學院十八位院士中懂中文的只有馬悅然,還有不少懂英文。那麼剩下的十多位評委只能透過英語和瑞典文看中國的文學作品。這個時候,譯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村長春樹的作品,據說日語原文遠沒有翻譯之後優美。所以莫言獲獎,真的應該感謝瑞典文翻譯者陳安娜和英文翻譯者葛浩文。而且馬悅然也早已注意到了莫言,他早就說過跟莫言、蘇童、李銳以及曹乃謙都是中國一流的作家,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那麼我們又不禁提出疑問,那麼沒被馬悅然關注的作家,是否就意味着永遠沒希望呢?

反思百年諾貝爾文學獎,也談談莫言獲獎的特殊性

漢學家馬悅然

當年就有人指出 ,這個獎的頒獎對象 ,往往是那些 “affirmativeauthors” (積極向上的作家 ),一些美國作家如路易斯、福克納、海明威和斯坦貝克等 ,都是在作品開始呈現積極昂揚的音調後才獲獎的。即便它在很多人眼中被認爲是向極權政治低頭認罪,屈膝投降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認可並肯定了被“延座”桎梏的當代中國文學,但它在更大的意義上卻使得 當代中國文學正式地走向了世界,爲全球所矚目。

最後希望瑞典文學院能以重組或是別的方式解決自身問題,成爲真正有資格爲世界文壇發生的機構!如果能更多的避免受到翻譯的影響,那樣是最好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