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作者:董保存。

有研究者概括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集團軍是一支“組建很晚,歷史卻很長,善與外敵作戰,戰果十分輝煌”的部隊。而五十四軍的將士們只說自己所在的部隊是一支“鐵軍”——從1924年孫中山大總統府的鐵甲車隊叫起,一直到今天的重點建設部隊。

周恩來拍板:“就叫五十四軍”

第五十四集團軍:鐵軍中的鐵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軍首任軍長丁盛

朝鮮戰爭爆發後的19 5 2年10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原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五軍和第四十四軍各一部(四十五軍軍部、直屬隊、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四十四軍第一三○師)合編爲一個軍入朝參戰。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次“強強聯合”。這兩個軍的3個師,都經過了血與火的考驗,都有着閃光的經歷。

——第四十四軍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的八路軍第三縱隊和新四軍第三師。抗戰時期縱橫冀中的馬本齋的“回民支隊”就是這支部隊的一部分。1942年日寇發動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後,冀中主力部隊陸續轉入外線,其中有6個團由呂正操帶領撤到晉綏根據地。抗戰勝利後,根據朱德總司令的命令,呂正操帶領約一個團的冀中子弟兵進軍東北,出關後部隊壯大爲保一旅,後來編爲鄧華縱隊的第一師,即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第十九師。鄧華率十九師參加了血戰四平街、錦州戰役和天津戰役。平津戰役後該師編爲第四十四軍一三○師,南下進軍廣東。

——第四十五軍的前身是紅軍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政府警衛團,也被稱爲“瑞金團”。長征前夕,該團擴編爲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團,軍團長就是著名的“奴隸將軍”羅炳輝。長征中四渡赤水時,紅九軍團單獨活動於黔北川南,迷惑調動敵軍,掩護主力順利突破重圍。1936年奉中央軍委命令,紅九軍團改編爲紅三十二軍,與紅二、六軍團一起組成紅二方面軍,北上與中央紅軍(第一、三軍團)會師陝北。抗日戰爭中,該部被編爲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後編爲警備第一旅,駐守陝甘寧解放區的關中分區。抗戰勝利後,該部進軍東北,編爲熱遼縱隊,後改爲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以弱勝強,取得了遼西三戰三捷的勝利。在天津攻堅中,第四十五軍一三五師首先一舉突破民權門,而後全軍以勇猛動作插入市區,與兄弟部隊一起會師金湯橋,將天津南北守敵一舉割裂,贏得戰役全勝。南下以後,在衡寶戰役中,一三五師大膽插入敵後拖住敵軍主力,爲全殲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4個主力師起了關鍵作用,被劉伯承稱爲“腰斬七軍”。

隨後,四十五軍的官兵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鎮南關(今友誼關)。現在這兩個軍的主力合併爲一個軍,可謂兵強馬壯。但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兩軍合併,用哪個番號呢?要知道,番號被取消就意味着原來的部隊在地球上消失了。如果在戰爭中,部隊番號被取消,則是奇恥大辱。四十四軍的領導說,按排序,我們在前,番號應該用我們的;四十五軍的官兵叫得更響,我們過來一個軍部,兩個師,當然要用我們四十五軍的番號。這些爭論,報到軍區,軍區首長也難下決心,最後報到了中央軍委。

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副主席、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把四十四軍軍長張才千、政委譚甫仁和四十五軍代理軍長丁盛、代理政委謝明叫到北京開會,專門解決這個問題。

兩支兄弟部隊的領導,都慷慨陳詞。周恩來聽完,笑了,說:“你們說得都有道理,希望自己的軍番號保留嘛,無可厚非。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兩個軍的番號都可以保留!”在場的人都看着周恩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周恩來說:“我看可以這樣,四十四軍選你們一個‘四’,四十五軍選你們一個‘五’,組成五十四軍,這不是兩個軍的番號都保留了嗎?”在場的人先是愣了一下,隨即有人鼓掌。掌聲響起,周恩來擺擺手,說:“這叫皆大歡喜。”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軍在廣東惠陽正式成立了,隸屬中南軍區建制,丁盛任首任軍長,謝明任政委。

參謀長蕭克:“他被稱爲丁大膽”

五十四軍爲什麼選丁盛爲軍長?有好幾種說法,筆者訪問過多位老同志,他們大都認爲這和丁盛在解放戰爭衡寶戰役中的作爲有着直接關係。曾任第四野戰軍參謀長的蕭克將軍曾經跟我說過,丁盛當時被稱爲丁大膽!這支部隊也被稱爲鐵軍。1949年10月,南下的解放軍第四、第二野戰軍組成左、中、右三路大軍,呈“大鉗形”包圍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20餘萬人。

白崇禧發現解放軍南下後,急忙由耒陽、樂昌等地調兵加強衡寶沿線,企圖遲滯解放軍行動。林彪等人判斷白崇禧有決戰企圖,遂令中路軍暫停進攻,原地集結待命,同時令西路軍由芷江東進至寶慶、祁陽地區。10月5日晚,中路軍主力接到林彪的命令,停止於衡寶線以北。五十四軍戰史有如下記載:

10月2日,一三五師向衡寶公路以南穿插,在永豐、青樹坪一帶與敵接觸,迅即突破桂軍一線陣地,繼續向衡寶公路猛插;4日晚,先頭部隊四○三團佔領衡寶公路上的水東江。因急行軍途中顧不上架設電臺,沒有接到“停止前進”命令,繼續向衡寶公路以南挺進;5日凌晨,一三五師全部通過衡寶公路,前衛進至衡寶公路以南的沙坪、靈官殿地區,猶如一把尖刀直插白崇禧集團的心臟。10月5日下午,一三五師師長丁盛和政委韋祖珍向第四野戰軍首長髮電報,報告了所在位置。

參謀人員指着地圖上的靈官殿向首長報告——這裏是白崇禧設防的腹地!第四野戰軍參謀長蕭克說:“這個丁大膽,簡直是孫悟空,鑽到牛魔王的肚皮裏去了。”

首長們都知道,這太危險了!一三五師突進到這裏,如果被白崇禧發現沒有後續部隊,很可能會被其喫掉!

晚18時,四野指揮部越過兵團和軍兩級,直接給一三五師丁盛、韋祖珍發電報:這也是林彪在大戰役中指揮作戰的辦法,越級指揮,對關鍵部位的師、團直接控制。電文如下:

(一)你師明日上午應在原地休息和待命,準備下午向湘桂路前進,於6日12時左右突然進至洪橋、大營市一線翻毀鐵路。

(二)你們暫時歸我們直接指揮,望告電臺特別注意聯絡我們。

(三)目前敵後甚空虛,你們須採取機動靈活的獨立行動,襲殲小敵,截擊退敵。

戰爭中的情況千變萬化。一三五師的突然出現,叫白崇禧摸不着頭腦。他的判斷是,這個師可能向南直插湘桂鐵路。——湘桂鐵路可是部隊機動的命脈,如被切斷,部隊想撤都難!

白崇禧馬上調一個師斷一三五師的後路,調他的主力部隊第七軍兩個師和第四十八軍兩個師從正面堵截,企圖用5個師把一三五師吞下去。

丁盛收到四野總部電報時,部隊正安排宿營。當天夜裏偵查分隊就有人來報告,前後左右都有敵人運動。丁盛顯得很冷靜。他判斷,如果撤退,路上肯定有重兵,這等於自投羅網。有人建議,立即構築防禦工事,抗擊敵人的進攻。丁盛經過慎重思考,下了一道命令:全師向前猛打猛衝!就在丁盛發出衝擊命令時,四野指揮部裏的人正在地圖前研究如何找到一條路,讓一三五師退出來。他們電文剛剛擬好,譯電員送來了一三五師急電:“我們前後都是敵人,部隊正全力往前闖。”

好一個以攻爲守!好一個當機立斷!一三五師3個團從不同的方向拼命向前衝擊,把白崇禧5個師的部署全衝亂了。

白崇禧部署一亂,林彪的機會就來了,他對參謀長說:“立即下令,各部隊全線總攻。”

停了一下,他又說:“給丁盛發電,要一三五師不惜代價,堅決擋住敵人,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能後撤。”

四野參謀長蕭克提議:“是不是給一三五師發一個嘉獎令?”林彪說:“可以。要他們一定頂住。”

收到野戰司令部的嘉獎令和嚴令時,一三五師各個陣地正打得不可開交,丁盛的師指揮所也臨時改爲救護所,上百個傷員擠在裏面。丁盛立即把野司的嘉獎令迅速通知到每個連隊,大大鼓舞了官兵們的士氣,陣地上殺聲震天,白崇禧的部隊開始潰逃。

丁盛抓住時機,通告各團:“敵人在我大部隊打擊下,正在奪路潰逃,四野首長要我師各部堅守交通要道,堵住敵人退路,打一個大的殲滅戰。”

10月9日拂曉,一三五師攻擊到鹿門以西的官家嘴一帶,一部到界嶺一線堵截南撤的國民黨軍。下午,國民黨軍第七軍軍部率一七二師經黃土鋪向西撤退,一三五師四○四團和四○五團勇猛發起攻擊,將國民黨軍第七軍截成數段。

10日晚上,白崇禧的北線部署全部被摧垮,國民黨軍第七軍副軍長凌雲上也成了“鐵軍”的俘虜。

出國首戰:金城虎威

1953年1月21日,新成立的五十四軍由廣東惠陽出發,浩浩蕩蕩地向東北開進。2月上旬,第一三○師率先過江進駐朝鮮鐵山半島,擔負抗敵登陸作戰任務;軍部和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則在遼東半島,抓緊作戰訓練同時擔負守衛海防的任務。

5月2日,軍部率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大部隊入朝,先是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接替第三十九軍防務,擔負西海岸抗敵登陸及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任務。6月下旬,他們又接到命令由西海岸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二十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夏季反擊戰役從5月初就開始了。五十四軍趕上了金城戰役第三階段。這次戰役集中了志願軍第二十兵團的第二十一、五十四、六十、六十七、六十八軍,加上配屬的炮兵、工兵,總兵力達24萬人。

6月23日,第二十兵團召開作戰會議。丁盛軍長和謝明政委驅車趕到兵團司令部時,作戰會議已經開始了。楊勇的部署是:五十四軍一三五師和六十八軍二○二師、六十七軍全部組成中集團軍。他們當面之敵是南朝鮮第八師和第六師一部。

五十四軍一三○師和六十八軍(欠1個師)組成西集團軍,對面敵人是南朝鮮“首都師”。

丁盛和政委交換一下眼色。看來要打的都是僞軍,沒有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美軍部隊。

楊勇司令員開始點名,“五十四軍你們打‘首都師’怎麼樣?”丁盛回答:“沒有問題,一定會打好這一仗。”

7月13日21時,志願軍1000餘門火炮齊發,向對方防禦陣地展開猛烈突擊,一小時內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陣地。經過激戰,中、西集團軍全線突破,第五十四軍所屬部隊在各自集團內突入南朝鮮軍陣地,完成了第二十兵團規定的所有任務。在志願軍的打擊下,南朝鮮軍“首都師”、第六師和第八師遭受重創,1.4萬餘人被殲。

14日17時,志願軍首長鑑於戰役第一步發展順利,爲貫徹“穩紮穩打”的指導方針,鞏固既得陣地,電令第二十兵團以主力控制現佔領線,準備粉碎敵之反撲,而以若干有力支隊,乘敵混亂之際,分別向南發展。中集團軍的第一三五師1個團另1個營繼續發展進攻,15日晨佔領了602.2高地以南無名高地及後洞裏。

志願軍向金城以南的戰役進攻,對“聯合國軍”極爲不利。侵朝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泰勒飛抵前線,組織大反攻,奪回失地。南朝鮮總統李承晚也趕赴前線督戰,下令部隊每天組成3個團,以400餘架飛機、30多輛坦克爲掩護進行反撲。五十四軍一三五師在巨裏室北山堅守陣地,打退南朝鮮軍多次進攻,殲南朝鮮軍6250多人。

7月20日,在戰鬥最困難的時候,丁盛命令五十四軍的預備隊一三四師全部投入戰鬥。四○五團在巨裏室西北高地與南朝鮮軍展開爭奪戰,拉鋸般地進行了25次爭奪,直至7月27日,停戰協議簽訂,陣地仍牢牢掌握在五十四軍手裏。

作爲朝鮮戰爭最後一仗的金城戰役,共殲以美軍爲首的“聯合國軍”5.3萬餘人。這次戰役向金城方向推進了160多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戰線,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五十四軍所屬部隊,出色地完成任務,出現了“二級戰鬥英雄”麻俊坤、王佔山和15名國際功臣、14個一、二、三等國際功臣連。

1954年4月中旬,奉志願軍總部命令,第五十四軍將金城地區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部隊移防至元山北玉坪裏、文川、龍潭裏、高原、永興地區,擔負守衛東海岸的任務。1955年3月,又將東海岸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調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下端地區,守備西海岸。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第五十四軍積極參加支援朝鮮人民重建家園。1958年奉命分批迴國。

邊境反擊:瓦弄大捷

抗美援朝歸國後,五十四軍參加了青海、西藏平叛作戰,對藏北青藏公路以西地區叛匪展開進剿,殲滅叛匪2000人,確保了青藏公路補給運輸安全。

1962年10月,五十四軍接到總參謀部命令,調一三○師到中印邊界東段、傳統分界線以北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參加反擊作戰。命令指出:根據瓦弄地區集結的印軍和準備空運該地的援兵,估計瓦弄地區印軍的兵力可能達2000~2500人,顯有堅守瓦弄的企圖。爲了殲滅這一地區的印軍,中央軍委決定第一三○師全部調到察隅地區,在昌指部隊配合下,執行殲滅瓦弄地區印軍的任務。

五十四軍迅即組成前線指揮部,(簡稱“丁(盛)指”)統一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瓦弄地區作戰行動。

11月6日,丁指進抵西藏察隅。先期到達邊境的一三○師在師長董佔林的帶領下,正在進行戰前偵察和準備。

10月16日,瓦弄作戰全線發起攻擊。4時40分,第三九○團以第三營向“07”高地發起進攻,團指率第一、第二營自“06”高地沿“05”高地東南側向瓦弄方向穿插。

“ 0 7 ”高地戰鬥打響後,第三八九團主力沿刀底曲,向東臺地發起進攻,行動中突遭臺地北側“80”高地反斜面上的印軍側擊,部隊被阻於半山坡上。師指嚴令迅速攻佔該高地。

第七連向察隅河東“80”高地發起衝擊。防守該高地的印軍爲錫克聯隊第四營四連,爲保障主峯陣地安全,該連與刀底曲(河)南岸守軍構成交叉火網,並以1個加強班佔領西南山腳,在該地構築地堡3座,以交通壕、塹壕與各地堡連接。七連三排排長周天喜帶領分隊向山腳進攻時,身負重傷,顧不上包紮,忍劇痛指揮戰鬥。在全排遭受嚴重傷亡,印軍又猖狂反撲時,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高喊着“爲烈士報仇,爲祖國人民立功!”率領全排英勇殺敵,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第九班班長陳榮,在排長犧牲後,主動代理排長指揮戰鬥。機槍手陳世榮被炮彈片炸斷3根肋骨,腸子露出,仍頑強戰鬥,直至攻佔“80”高地。戰後,國防部授予周天喜“戰鬥英雄”光榮稱號;班長陳榮記一等功;排、連分別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經過10小時激烈戰鬥,印軍前沿主陣地絕大部分被攻克。第三八八團控制了瓦弄扎公,割裂了印軍部署,向縱深發展,直逼瓦弄。

丁指下令各部隊加快進攻速度。很快,中國邊防部隊全部攻佔瓦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到峽谷、深山密林。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中將帶部分機關人員乘直升機逃走。

瓦弄之戰是中印邊境戰爭中關鍵一戰也是最後一戰,殲滅印軍3個營全部、1個營大部和印軍第十一旅旅直分隊等部共12000多人,號稱參加過二戰,曾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印度部隊威風掃地。

軍隊整編:“老鐵軍”入列

第五十四集團軍:鐵軍中的鐵軍

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作戰中,五十四軍軍長丁盛(左一)與副軍長韋統泰(右二)在西藏瓦弄前線察看地形

1985年,鄧小平向全世界宣佈:中國裁軍10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大整編,第五十四軍整編爲第五十四集團軍。此時,一支被稱爲老“鐵軍”的紅軍師,加入了五十四集團軍的序列。這個師的到來,使得五十四集團軍的軍史,又向前延伸了很長。

這個師曾經創造了我軍歷史上的多個第一——中國共產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參加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第一個“支部建在連上”的黨支部、第一個建立士兵委員會的單位,第一支實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部隊、第一個實踐游擊戰“十六字訣”……

這個師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領導人是第一期黃埔生中的共產黨員周士弟等人。北伐戰爭中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三十四團,也就是著名的共產黨人爲主的“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連克賀勝橋、汀泗橋,血戰武昌城頭,那時人們就稱之爲“鐵軍”。所以有人說,這支隊伍誕生的時間,比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還早。

八一南昌起義時,葉挺獨立團改編的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是南昌起義的骨幹隊伍之一。起義軍南下途中,幾次血戰,在朱德、陳毅率領下頑強地堅持下來,沿閩粵贛邊界移動,保存了800多人的起義骨幹。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部智取宜章縣城,發動了湘南暴動後改編爲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全師發展到2000多人。4月中旬,第一師和湘南起義農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朱毛會師”後,兩支部隊合編爲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在堅持井岡山的鬥爭中,這支部隊編爲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十八團,是朱毛紅四軍的骨幹,王爾琢、林彪先後任該團團長。後該團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表現突出。

隨後,該團整編爲紅一軍團二師四團,耿飈、王開湘先後任團長,楊成武任政委。在長征路上,紅四團曾經擔任中央紅軍的開路先鋒,我們耳熟能詳的強渡烏江、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攻克天險臘子口等戰役戰鬥都是他們所爲。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該部改編爲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楊得志任團長,鄧華任政訓處主任。1940年前後,其主力奉命編爲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執行挺進華中任務。皖南事變後奉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爲新四軍第三師七旅,轉戰蘇北抗日根據地。在著名的劉老莊阻擊戰中,該旅一個連82名勇士頑強掩護主力和羣衆轉移,最後全體壯烈犧牲。被譽爲“劉老莊八十二壯士”。抗戰勝利後,他們千里進軍東北。在惡劣環境下,參加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戰鬥,開東北我軍殲滅美械蔣軍的先河,大大振奮了我軍的士氣。在參加四平保衛戰後,部隊整編爲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十六師,參加瞭解放東北的歷次大戰。在遼瀋戰役中,該師勇猛機動,一舉切斷了美械蔣軍精銳廖耀湘兵團的退路,爲全殲蔣介石五大精銳主力的新一軍、新六軍,取得遼瀋戰役決定性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結束後,該師千里南下,橫掃中南大地。在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這支英雄的部隊解放了她的誕生地——華南首府廣州。隨後又奉命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先後兩次強渡突破敵海空嚴密封鎖的海峽,爲戰役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該師是一支將星雲集、英雄輩出的光榮部隊。共和國5位元帥(朱德、林彪、陳毅、羅榮桓、聶榮臻),粟裕、譚政、羅瑞卿等7位大將和蕭克、楊成武、楊得志、耿飈等數百位將軍先後在該師戰鬥和工作過。還有人統計,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當中有15位在該師工作過。部隊先後湧現出“強渡烏江模範連”“劉老莊連”“渡海英雄連”和“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王玉山等英雄單位和個人。

1979年2月,南疆邊界自衛反擊作戰打響。在副軍長兼師長張萬年的指揮下,他們在軍事重鎮諒山外圍的支馬、祿平地區接連打了四仗,四戰四捷,張萬年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在強渡奇窮河時,指揮位置距敵前沿僅有幾百米。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該師還先後參加了1998年長江抗洪、1999年國慶50週年大閱兵。從2000年以來,該師先後擔負“軍交-2000”演練、迎接江澤民視察檢閱、“鐵拳—2004”涉外演習、“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事演習等重大任務,部隊的全面建設不斷加強。該師先後被總部、軍區表彰爲“軍事訓練一級師”“先進師黨委”“抓基層先進單位”“整建制後勤管理先進師”“‘十五’期間裝備管理先進單位”。2006年11月,該師被中央軍委記集體二等功,湧現出了“見義勇爲的英雄戰士”徐洪剛等一大批英模集體和個人。

在長期的戰火洗禮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第五十四集團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鐵軍精神”:聽黨指揮、忠於人民、堅貞不渝的鐵的信念,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百折不撓的鐵的意志,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鐵的團結,令行禁止、執紀嚴明、秋毫無犯的鐵的紀律,勇猛頑強、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鐵的作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