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爲了進攻劉備,曾經邀請呂布聯手,並且答應給呂布提供錢糧。但是當呂布出兵之後,袁術卻耍賴不給錢糧,搞的呂布很窩火。第二次袁術再次邀請呂布出兵,並且先把一百萬斤糧食給了呂布,按照道理,呂布這次已經收到錢糧了,應該主動出兵了。可這次呂布卻沒有出兵,對袁術的態度,由熱衷變成了冷淡。 呂布的態度爲什麼前後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有兩個原因。

其一。呂布收到了劉備的書信。劉備告訴呂布:“伏自將軍垂念,令備於小沛容身,實拜雲天之德。今袁術欲報私仇,遣紀靈領兵到縣。亡在旦夕,非將軍莫能救。望驅一旅之師,以救倒懸之急,不勝幸甚!”劉備在信中強調的信息主要是呂布對劉備的恩情。劉備表示,自己不但沒有計較呂布奪取徐州的事情,反而對呂布收留他在小沛心存感激。然後要求呂布出兵營救。

可以說,劉備的書信只是強調了自己的感激,對於呂布來說,說服力不強。你劉備被袁術進攻是你的事情,和呂布有什麼關係呢?

其二。呂布自己對局勢的判斷。這一點纔是最關鍵的。收到劉備的書信之後,呂布和陳宮分析形勢:“前者袁術送糧致書,蓋欲使我不救玄德也。今玄德又來求救。吾想玄德屯軍小沛,未必遂能爲我害;若袁術並了玄德,則北連泰山諸將以圖我,我不能安枕矣。不若救玄德。”演義中明言,這段話並非陳宮說教,而是出自呂布自己的判斷——這也符合正史中的記載。呂布對袁術和劉備的利害關係看得很清楚。一旦袁術消滅了劉備,那麼袁術就可以通過小沛,佔領彭城之外的州縣,從而孤立彭城,佔領整個的徐州。

可以說,呂布的目光還是很銳利,看問題也看得很長遠。

那麼,爲什麼劉備沒有把這些利害告訴呂布呢。我想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正史當中沒有劉備書信的記載,一方面是羅貫中努力突出劉備的仁德形象。就算是當初呂布不仁,但是劉備卻毫無怨言,反倒對呂布心存感激。

三國祕史:呂布死後誰佔有了絕世美女貂蟬?

呂布死後,羅貫中更是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笑納,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

貂蟬在《三國演義》中首次出場只是說其善歌舞,色伎俱佳,並未有更多過人之處。但我們先是通過“呂布目不轉睛地看”,二人眉目傳情,以及其後的董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等詞語從側面展現了貂蟬絕美的容顏。後羅貫中又分別用兩首贊詩來讚歎貂蟬的歌舞雙絕,有詞贊之曰:“原是昭陽宮裏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又詩曰:“紅牙催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舞罷,卓命近前。貂蟬轉入簾內,深深再拜。卓見貂蟬顏色美麗,便問:“此女何人?”允曰:“歌伎貂蟬也。”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蟬執檀板低謳一曲。正是:“一點櫻桃啓絳脣,兩行碎玉噴陽春。丁香舌吐衠鋼劍,要斬奸邪亂國臣。”令董卓稱賞不已(見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貂蟬的美貌已經毋需多言,名列四大美女的她素有“閉月”之稱,意爲月亮的光芒也不及她的美麗,而從貂蟬的事蹟來看,她深明大義、機智過人,實在是演義中最爲光輝的人物形象之一。

作爲三國曆史中最爲聞名的女子,貂蟬的事蹟在史書中卻少得可憐。魯迅先生所著的《小說舊聞鈔》說,有一本失傳的《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時,先誘董卓,進貂蟬以惑其君。這樣說來是曹操把貂蟬獻給董卓的,但是根據曹操的爲人以及其後他對董卓的行爲來看,這個說法有些靠不住。

現在最流行的觀點就是:歷史上並無貂蟬其人,貂蟬形象完全是宋元以來通俗文藝虛構的產物。可以說,這已是三國史和《三國演義》研究界多數學者的共識。因爲縱觀《三國志》、《後漢書》這樣的正史,只有區區一句話有些許貂蟬的影子:“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三國志?呂布傳》)全篇連名姓也無,只稱“卓侍婢”。連容貌如何、身家來歷、與布卓之間的決裂有何關係,均未提及。而到了《三國志評話》中,貂蟬這個人物纔有了些眉目:“賤妾本姓任,小字貂蟬,家長是呂布,自臨兆府相失,至今不曾見面……”

元人雜劇《連環計》中也有貂蟬,她自報家門道:“您孩兒不是這裏人,是州木耳村人士。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洗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拿貂蟬冠(注)來因此喚做貂蟬。”

羅貫中正是利用了史書以及評話、雜劇中這些細微的資料,根據作品的需要,重新構思出了“貂蟬”這一形象,把她的出身、容貌、年齡等無不細細交代給讀者,並且嚴密地勾勒出了一個女子如何巧施連環美人計,終使董卓、呂布父子相互爲敵的過程。

且看《三國演義》中貂蟬的出場:“(允)忽聞有人在牡丹亭畔,長吁短嘆……乃府中歌伎貂蟬也。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在這裏,貂蟬的出身,已經從董卓府中的侍婢,變做司徒王允家中自幼長成的歌伎,且又有王允以親女待之的淵源,爲後來王允獻美人的計策做了充分的鋪墊。試想,如果身家沒有這般正當來歷,只言普通買來的歌伎,似乎又不夠清白,讓董卓、呂布父子爲她喫醋相爭,倒也的確難以想象。爲貂蟬加上若干來龍去脈,使父子二人的決裂有了合理的鋪陳。就是這種對人物關係作了創造性的改造,使得貂蟬的美麗、聰明和機警深入人心,成爲了一個與政治、歷史密切相關的風雲人物。

這樣一來,讀者不但深信貂蟬是真實存在的,更爲關心貂蟬其後的命運。不過很可惜的是,或許是因爲不是真實人物,或許是羅貫中的疏漏,或者根本沒有辦法處理,羅貫中連貂蟬的結局也未交代清楚。只在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中,呂布將要敗亡之前,有過短暫的出場,勸誡呂布“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使呂布放棄了陳宮的妙計,終使得呂布被擒身亡。讓我們感覺早先那個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貂蟬似乎在同呂布經歷瞭如此多的戰亂之後,已被磨去了那原有的棱角,變得碌碌無爲,兒女情長了。呂布死後,羅貫中更是沒有再向讀者介紹貂蟬此後何去何從,也許是被好色的曹操笑納,也許是同呂布一樣被處死。可能羅貫中也不會想到,他的疏忽之舉竟成了一個後人不解的千古謎案。

這樣看來電視劇《三國演義》央視版中貂蟬隨着清風去的結局,倒是最好的:紫陌紅塵,西風古道,風塵戀戀,老馬舊車。貂蟬身着紅裳,最後凝望了一眼那曾經風虎雲龍的長安城,然後黯然垂下車簾。這一剎那,千年的風塵被她鎖在車外,天下已經與她無關。這位歷史上最爲著名的虛構性人物,就這樣遠離我們而去。

注。漢代武官的冠,以蟬僞裝時,上面插着貂尾,所以稱之爲貂蟬冠。

震撼:歷史名將呂布被殺全都是因爲劉備的私心

王之野心,而只是企圖割據一方,作一個諸侯罷了。例如,他答琅玡相蕭建的一封信頗能說明其抱負。“(呂)布與(蕭)建書曰:‘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莒與下邳相去不遠,宜當共通。君如自遂以爲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

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可取布書與智者詳共議之。’”《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英雄記》。從中可見,“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乃當時的實情,但呂布並不想割據稱王,這和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確實非常相似,操曰:“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當然,呂布所擁有的地盤和政治軍事實力並不能同曹操相比,但他其時身爲徐州牧,也是一方諸侯,其勢力並不遜於袁術。而且袁術稱帝時,呂布“止之,而使不通章”同上。。這說明呂布的理想是做個漢朝的臣子,並無不臣之心,而且他還力圖恢復漢朝一統天下的局面。

當呂布爲曹操所擒,命在旦夕之時,呂布曾向曹操建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呂布自視甚高,有不把天下諸侯放在眼裏的傲氣。在不經意中說出,他欲爲朝廷重臣,助操平定天下。對呂布的這番話,“太祖有疑色”《三國志》卷七《呂布傳》。,說明曹操頗有幾分贊同。

呂布的爲人亦有不少可取之處。可以說,還是深得部下愛戴的。例如,他戰敗後,手下大將高順等不降,陳宮慷慨赴死,都說明他頗得人心。當曹操兵圍下邳城時,“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資治通鑑》卷六十二。從“左右不忍”這四個字,可以看出呂布和部下的關係是融洽的,否則當此危急關頭,手下人何不賣主,將呂布的人頭獻給曹操,以獲取榮華富貴。

呂布在大難臨頭之際,“令左右取其首詣操”亦足以說明他並非貪生怕死之徒,不然就先降了曹操,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級呢。至於他後來“下降”,是他相信曹操會需要他這樣的豪傑來平定天下。呂布對操言道:“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可見其在言辭間還是有一股霸氣。

其實,曹操本不想殺呂布,“布縛急,謂劉備曰:‘玄德,卿爲坐客,我爲執虜,不能一言以相寬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語,而訴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寬縛”。《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獻帝春秋》。但劉備卻在旁言道:“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三國志》卷七《呂布傳》。劉備爲何主張殺呂布呢?一是呂布曾奪取劉備的地盤,備當然懷恨在心;二是劉備擔心如果呂布爲曹操所用,則使曹操如虎添翼。

劉備最大的敵人是曹操,當然不願看到曹操勢力的強大,對自己以後的發展形成更大的威脅。曹操一向主張唯纔是舉,善於選拔人才,再加上“操之馭將,自古少有”《三國志》卷五十二《諸葛瑾傳》。如果操不殺呂布,讓其爲己效力,也許會使呂布成就一番功業。

呂布爲何會失敗呢?我認爲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從客觀上看,呂布盤踞的徐州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政治、軍事鬥爭錯綜複雜。自曹操爲父報仇,大肆屠戮徐州士民後,長期的戰亂使徐州的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缺乏鞏固的根據地及可依靠的後方,制約着呂布集團力量的發展。從主觀上看,呂布行事優柔寡斷“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同②。部將高順忠心耿耿,呂布不能用;謀士陳宮屢出奇策,呂布不肯信。

高順常諫呂布:“‘凡破家亡國,非無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見用耳。將軍舉動,不肯詳思,輒喜言誤,誤不可數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英雄記》。陳宮被俘後也對曹操說:“但坐此人(指呂布——筆者注)不從宮言,以至於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爲擒也。”《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注引《魚氏典略》。二人的確說出了導致呂布敗亡的致命傷。

總體來看,呂布爲人性格直爽,不拘小節,頗得人心,有容人之量,又無割地稱王之野心。其一生行事並無大惡,從未有過類似於曹操的屠城坑卒殘暴之事。

所以我認爲陳壽作出的呂布“輕狡反覆,唯利是視”的評價並不十分公允。漢末天下大亂,羣雄割據混戰,他們之間只有利益,沒有誠信。見利忘義、反覆無常者多矣,豈獨呂布哉!劉備、張繡、馬超、公孫淵等哪一個不是朝三暮四、反覆無常。

與他們相比,呂布缺乏的僅是權術和戰略眼光,所以才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