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春秋治政文化的源泉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政治歷史文獻彙編,保存了殷周時期若干文化記憶,歷來被看成中國帝王的治國教科書。春秋時期,執事卿大夫階層對於《尚書》的傳播、闡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尚書》:春秋治政文化的源泉

關於《左傳》和《國語》所涉春秋時代人物對於《尚書》的徵引狀況,馬士遠先生在其所著《周秦〈尚書〉學研究》中做了詳細統計。在《左傳》所記二百五十六年的春秋史實中,總計有四十一人稱引《書》或篇名五十三次,《左傳》作者引“君子曰”“仲尼曰”等稱引《書》者十六次,《左傳》作者本人敘述稱引《書》一次,總計稱引七十一次。這些引用的具體稱謂是:《書》《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夏訓》《虞人之箴》《盤庚之誥》《史佚之志》《仲虺之志》《志》《前志》《故志》《周志》《太誓》《大誓》《鄭書》《周文王之法》《康誥》《先王之命》《誓命》“命書曰”“仲虺有言曰”“史佚有言曰”“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等二十五種。在《國語》所載春秋史實中,總計有十四人稱引《書》或《書》篇名二十五次。這些稱引的具體稱謂是:《書》《尚書》《夏令》《先王之令》《盤庚》《志》《大誓》《湯誓》《周制》《夏令》《先王之教》“西方之《書》”“史佚有言曰”“武丁作書曰”等。此時雖然出現了爲《尚書》篇章命名的現象,但尚處於起始階段,題目只具有相對穩定性。當然,古《尚書》已在秦代散佚,後來版本屢經輯佚、補充,內容上已與古本大有出入了。

在這些引文中,除作者直接引用外,徵引者幾乎全屬執政卿大夫階層。《左傳》所涉及人物太多,這裏只按國別列舉人數較集中者。晉籍人物十六人:卜偃、臼季、中行桓子、羊舌職、韓厥、範文子、郤缺、師曠、祁奚、隨武子、魏絳、狼瞫、臾駢、叔向、叔遊、子皮;魯籍人物九人:孔子、季文子、大史裏克、魯莊公、武仲、惠伯、子臧、穆叔、魯大史;衛籍人物四人:北宮文子、大叔文子、子魚、寧瀛;周籍人物三人:周單襄公、萇弘、王子朝;楚籍人物三人:無宇、子幹、申公巫臣。《國語》所記載春秋史實中,計有十四人引用《尚書》二十五次。周籍引《書》者凡七人,即內史過、富辰、單襄公、單穆公、太子晉、史伯、伶州鳩;晉籍人物引《書》者三人,爲知伯國、知襄子、叔向;楚籍人物引《書》凡三人,爲左史倚相、白公、楚昭王;齊籍人物引《書》爲一人,爲重耳之妻姜氏。

執政卿大夫不僅能隨口說出《尚書》中的章句,而且還能結合語境對內容加以恰當詮釋,說明他們對其文字章句和精神內涵都有較爲精準的把握。《左傳》和《國語》對《尚書》的引用和闡釋表明,春秋時的執政卿大夫們倡導的政治文化主要是一種禮文化,就像後來孔子所總結的,要“據於德”而“立於禮”,才能即完善個人人格,又使得天下大治。核心內容是強調“德政”,強調如何提高當政者的道德品質。

據《襄十四》載,師曠引用《夏書》“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句,說的是執木鐸者到民間徵集詩歌以瞭解民情,警示爲政者要了解他們疾苦,然後做出對策。《襄卅一》記錄穆叔說:“《太誓》雲:‘民之所欲,天必縱之。’……”《太誓》之文見於今傳梅本古文的《泰誓上》。這句話實際上多次被引用,也點出了春秋時代的主要政治理想,那就是“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首先認爲政者能否施政以“禮”,關乎王朝興衰。《成八》載韓厥和晉侯交談,引用《周書》中“‘不敢侮鰥寡’的說法,說明當政者不論對象爲何人,都應該保持公正立場,要不偏不倚。《莊八》中魯莊公曰:“《夏書》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此處引文見於梅本古文《大禹謨》篇,“禹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兩者文字略有出入,意思是皋陶勉力種樹德行,德行具備,他人自來降服,這裏是強調要對百姓播撒恩德。《昭廿四》載萇弘引《太誓》曰:“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餘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通過殷周對比,指出王朝興衰取決於是否具有德行。其次,爲政者並不把天命看成恆常之物,而認爲它會隨道德的變化而更易。《僖五》中認爲一切事情“惟德是依”,引《周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做例證,進而指出有德之人才能得到上天的維護。《成十六》載:晉入楚軍,三日榖。範文子立於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君其戒之!《周書》曰:‘惟命不於常。’有德之謂。”《禮記·大學》對這段引文做出了非常好的解釋,該書認爲“《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道德的優劣決定命運的好壞,強調統治者私人品質的重要性。從《國語》引《尚書》章句可以看出,它所倡導的基本政治文化觀念與《左傳》如出一轍。在那裏,爲政者責任感得到了進一步強調。《國語上》引《湯誓》:“吾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同一部分還引《盤庚》“邦之臧,維汝衆;邦之不臧,維予一人又佚罰。”意思大致相同。

由於反覆徵引,《尚書》所體現的各種文化主張、政治謀略、法治觀念乃至軍事思想,多被執政卿大夫階層吸收融匯,深入地貫徹到社會實踐中去了,對中國社會影響極爲深遠。

春秋時期的執政卿大夫們通過對《尚書》的學習、引用和闡釋,繼承和發揚了三代以來形成的以德和禮爲核心的政治文化,並作爲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主導精神方向固定了下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爲,正是在這些執政卿大夫所創造的文化氛圍的籠罩之下,孔子及其後繼者的儒家“仁政”觀念才得以形成;而法家、兵家等若干文化流派,也多受惠於這種圍繞着《尚書》學所保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實際上,戰國時期以“士”爲主體所開創的“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衆多的精神基因也來自春秋時期執事卿大夫所開創的包括“《尚書》學”在內的大量文化成果。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衆號消息:羣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