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到访基金会。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上午9点,他和参与第三期“中国发展媒体研讨沙龙”的记者们进行交流,又与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同事进行了超过三小时的研讨。

此次到访基金会,赫克曼教授一直提到的就是基金会的“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养育试点项目。

“慧育中国”的英文名叫“China Reach”,主要做法是为6-36个月的儿童家庭进行每周一次的入户早期养育指导。

通过项目进行中一系列数据收集和研究,基金会企图实验出适宜中国农村的、能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模式。

以下是“慧育中国”成长故事中的一个片段。

“慧育中国”项目,涵盖了基金会的信念、坚持、倡导和行动。

基金会为什么要关注儿童早期教育?“慧育中国”是如何从懵懂的想法,成长为已在全国7个省份展开试点的实际行动?

希望你能从这个故事里找到答案。

一块砖头,一根尼龙绳,一张炕。

“慧育中国”家访员张灵娟入户前,这就是皓皓的整个世界。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尼龙绳一头系着盖房剩下的红砖,另一头绑在皓皓脚踝。刚满16个月,皓皓已学会走路,大多数时候,他以尼龙绳为半径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皓皓对人生的探索从探索这张床开始——可惜除了被褥,这里空无一物。

这里是甘肃华池柔远镇辖下的一个偏远村落,从镇上到皓皓家要走11公里的盘山路,转过15个弯。

这里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皓皓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常年在外,只留下奶奶和太奶在家。

在床上待久了,皓皓开始不耐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叫嚷和哭闹都没有用——两个年长女性还要负责地里和家里一大堆活。

皓皓哭闹时,奶奶很可能在几里外的地里除草,太奶奶要么在喂猪,要么在砍柴烧火。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2017年,“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干预项目的家访员张灵娟第一次进入皓皓家。此前,她已经在当地接受了多次培训,并拿到了教材和指导手册。

张灵娟拿到的教材中,有中国农村常见的小鸡、羊群、土屋和庄稼——这本教材来自千里之外的牙买加。

基金会团队和牙买加“Reach Up”团队合作,将其全套教材本土化。

Reach Up团队核心成员、牙买加西印度群岛大学讲师苏珊.张(Susan Chang-lopez)注意到,牙买加版本中黑人小朋友,被基金会团队细心的换成了亚洲人。

在2018年11月5-6日举行的第六届“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基金会独家专访了苏珊.张。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苏珊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开始关注儿童早期发展。

她的第一个工作是家庭自然观察研究,跟随一个孩子四小时,用准备好的表格记录孩子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有活动:去了哪儿,做了什么,跑和跳的频率是多少……

这份工作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去和孩子们玩一玩、记下几行笔记就是科研了?

转机发生在2014年。

20多年的数据收集后,牙买加大学针对儿童早期发展效果测评的论文,发表在了《科学》杂志上。

苏珊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对8-24个月龄儿童进行家访干预的效果有了非常直观的体现——这些儿童长到22岁时,其收入优于对照组中未经过干预的儿童。研究发现,他们拥有更好的能力、社交能力,也有更低的抑郁倾向。

一石激起千波浪。

《科学》杂志上这篇论文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时,时代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被认为“不是科研”的儿童早期发展逐渐成为显学。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开始从脑科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不同纬度,关注儿童早期发展。

这其中就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

2013年,基金户正式开始筹备“营养包”+“早期养育”的综合干预项目。2014年,基金会副秘书长方晋和项目主任刘蓓来到芝加哥大学,参加了赫克曼组织的儿童早期养育工作坊。

通过赫克曼的推荐,同年6月基金会团队在英国伦敦见到了Reach Up项目负责人Sally Grantham-McGregor。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会上,基金会决定向中国引进牙买加家访项目体系。“慧育中国”的雏形在这次会议上开始显现。

有时候,皓皓大闹时太奶奶恰好在院子里掰苞米。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一旦太奶奶走到床边,皓皓会更疯狂的叫闹,他想问太奶奶为什么拴住自己。

但因为很少和大人沟通,皓皓一直不会说话,口中只能发出更激烈的哭喊。太奶奶也想跟皓皓解释父母的艰辛、自己的劳累,但目不识丁的她实在说不出口……

祖孙俩相顾无言。

在11月15日上午的演讲中,赫克曼强调,“慧育中国”早期干预不光将影响这一代人,它还会为下一代人技能的形成、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

皓皓一家的故事也发生在甘肃省甚至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大批青壮年远赴城市打工,在他们背后是操劳的老人、留守的儿童和缺失的家庭温暖。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2015年7月,在“慧育中国”项目启动实施前,苏珊第一次来到华池,开展为期十天的督导员培训。此后督导员又培训了家访员。

2017年,数十名整装待发的家访员走进了山村,张灵娟作为他们中的一位,迈入皓皓家门。

每周一次的固定家访,她不仅带来了玩具、儿歌、绘本,也给皓皓一家的生活带来希望。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眼睛在哪里,眼睛在哪里,小手指出来。对了!皓皓真棒!”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张灵娟的到来,让两米宽的炕头“丰富”了起来。奶奶和太奶奶放下苞米,围到皓皓床边,学着家访员的样子对皓皓说“真棒”。

在张灵娟的帮助下,奶奶和太奶奶第一次和皓皓有了衣食住行之外的沟通。

教孩子的同时也教家长,这就是赫克曼所说的、“慧育中国”项目的"优越性”。

“家访员能够在家访的时候不光对儿童进行干预,还对儿童的监护人家长进行干预,这些项目都有成功的实证经验证实有效性。”赫克曼说。

偏远山村孩子的早教路

规定一小时的家访时间,常常会持续两到三个小时。除了通过游戏为给皓皓提升语言能力、精细动作,家访也变成了这个三口之家的盛会。

皓皓被允许到处跑动,他搬出自己珍藏专属“娟娟”的塑料椅子,让张灵娟坐在上面不要起来。

为乡村的家长和孩子带来希望,这是张灵娟心中“慧育中国”项目最大的价值。

趁皓皓午睡,张灵娟悄悄出门,结束家访。摩托车在山路上转过15个弯,眼前逐渐显露城镇的景象,但皓皓太奶奶说的话始终在张灵娟脑海中闪现:

“本来我们家是没有希望的,但现在我希望能看着皓皓上小学、上中学、上高中,再上个大学,希望就有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