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白酒行業的兩大風雲人物季克良和王國春在徹底卸任後,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一個“熱心”力行,一個“冷眼”旁觀,不同的出發視角,相同的是都在奉獻行業。

本月18日,一則人事調動將“董小姐”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董明珠突然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職務。消息傳來,舉世皆驚。有人甚至說,這比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更令人震驚。

62歲的董明珠是中國著名的女企業,也是網絡紅人,以倔強、鐵腕而聞名,在格力奮鬥25年,一手將之帶進世界500強,成爲中國首家營收破千億的家電上市公司,排名家用電器類全球第一,年納稅150億。她親自代言的“讓世界愛上中國造”響徹大江南北,和雷軍的“十億對賭”也將笑到最後。但就是這樣一位非常能幹、勵志的“女強人”,竟在一夕之間被擠下位,事後,堅強如她,面對鏡頭也不免泫然欲泣。“喫瓜羣衆”更是瓜掉一地。

在這一當口,我們想起來了白酒行業內的一位著名企業家,他同樣被視爲一個傳奇,同樣擁有着“化腐朽爲神奇”的巨大能量,同樣屬於鐵腕幹練的“強人”,甚至職務變動同樣引發媒體高度關注。他與季克良、徐可強並稱白酒行業的“三個火槍手”,是“中國白酒大王”五糧液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位旗手,執掌五糧液26年,將一個宜賓小酒廠發展爲中國知名白酒巨頭。

他就是原五糧液集團董事長、中國白酒行業的大人物王國春。

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王國春

雙子星一顆星更閃耀?

以王國春、季克良爲代表的一批白酒企業家羣體,組成中國酒業的“黃金一代”。他們身上閃耀着一種令人驚歎的創造奇蹟光環,一些看得見、可量化的高增長數據證明了他們的價值。同時,他們是真誠的理想主義者,生活簡樸,不追求喫穿排場,做事卻無比投入,也是市場經濟的堅定信仰者。

茅臺、五糧液並稱中國最知名的兩大名酒,兩大名酒“黃金時代”的重要締造者季克良和王國春,無疑也成爲了行業仰之彌高的風雲人物。

這樣兩位“雙星閃耀”的白酒企業家,竟然充滿了太多的相同點:他們年齡相仿,王國春比季克良年輕七歲。他們幾乎同時登上歷史舞臺,所經歷的大時代相同,王國春在五糧液走馬26年,季克良在茅臺領導崗位也長達28年,出任“一把手”時都面臨企業困境,算得上“臨危受命”,而等到他們退休時,無論是五糧液還是茅臺,都已成爲行業金字塔尖的企業,他們也同樣贏得了巨大的行業聲望。

2011年,他們同時又從領導崗位上卸任。王國春完全卸任,而季克良則辭去董事長這個最後的實職,他們甚至都在爲所在企業“超齡服役”。

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季克良

不過,二人結局卻稍有不同。季克良卸去董事長職務後,被要求“退而不休”,繼續留在茅臺核心決策層和擔任技術總顧問,併爲行業奔走。直到去年8月24日正式退休,辭去了茅臺集團董事、茅臺酒股份公司董事和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職務,但仍被保留了名譽董事長的虛職。

王國春先生則在功成身退後徹底淡出,對外幾乎不主動發聲,手機時常關機,找他要靠司機傳達,有記者曾問他對五糧液調整的看法,一向敢言的他直接拒絕,“我不去評價它,這個(五糧液)班子我不好評價它”,可見他很在意五糧液話題的敏感性。

不過,與五糧液保持距離的王國春,昔年光芒和神采仍然難以掩蓋,今年已屆70歲,但說話仍鏗鏘有力,不似歸隱林泉的老者,其一言一行仍是行業焦點。正如武俠小說中描述的武林大師一樣,他不在江湖,江湖仍有他的傳說。2011年,王國春受聘擔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成立後,他成爲首屆會長,再入酒業江湖。

如是這樣幾年,再加上他們卸任後正值白酒企業深度調整,行業格局已大變。2013年,當了19年“中國白酒大王”五糧液被茅臺在主營收入上反超,連王國春也說,“這次我感覺茅臺調整得好一些”。而目前,落後茅臺小半個身位(茅臺=1.5個五糧液)的五糧液,甚至面臨着被洋河趕上的威脅。

這可以做一個假設,倘若“壯志未酬”的王國春先生當年續任五糧液,那會又是一番什麼新光景呢?

季克良已成爲茅臺的“精神教父”,甚至被業外人士看作中國白酒的代言人,他衣着樸素、滿頭銀髮、儒雅和善,又載譽滿身,每個酒業人都對他投去最高的尊重目光,2015年更是獲得了“胡潤終身成就獎”,而王國春再入江酒業湖卻仍三緘其口,除了少許活動和接受媒體採訪,愈發低調而不願露面。

再做個一個疑問:他們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季克良這顆星更閃耀?

季克良先生的“熱心”

“雙子星”中看似一顆星更閃耀,但認真分析,並不是這麼回事!兩個人不同的外在表現,並不是兩人榮譽、地位及行業威望有什麼落差,實是選擇方向不同,季先生看重“熱心”力行,而王先生注重“冷眼”旁觀。

1939年出生於江蘇南通的季克良,今年77歲,已爲茅臺服務超半個世紀。1983年當上廠長,在1985年又認爲不適合行政崗位,主動辭去廠長。直到1998年再次臨危受命,集茅臺酒廠黨委書記、總工程師、董事長於一身。

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揹負家庭希望,一路努力考上無錫輕工業學院食品發酵專業的季克良,1964年被分配到茅臺酒廠工作,他首先想的是做一名優秀釀酒師。現在,他已經超額完成夢想,成爲白酒行業巔峯級的釀酒大師。年長他許多的中國酒業泰斗、今年108歲的秦含章先生對他評價,“季克良是個全才,他什麼都會”、“他是真正的釀酒大師”。

季克良文革期間曾被下放到生產車間工作,與普通工人一起勞動,由此對茅臺工藝細節和精髓瞭然於胸。雖然烤酒時累到數度昏倒,但三年時間的辛苦,爲他煉成了一個“世上最貴的鼻子”,可以區分各種各樣的茅臺酒。

技術出身、從技術一路走來的季克良,爲茅臺工藝的細緻總結和質量穩定、定型,做出了巨大貢獻。2003年茅臺酒廠終破萬噸,季克良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此後,季克良時代還完成了茅臺股份公司上市,銷售市場猛漲,累積喝下2噸茅臺酒的季克良,成爲了茅臺最好的代言人。2015年,茅臺集團旗下貴州大麴的形象代言人由他親自擔任。

在茅臺之外,退而不休的季克良用腳步丈量了國內的白酒企業,足跡踏遍中國酒廠,國內酒廠以請到季克良品酒爲榮,作爲行業前輩,他走進行業揮灑餘熱,熱心爲行業發展建言,甚至提出不少反思警醒話,但大家都樂意聽他講,因爲沒有人懷疑他是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

王國春先生的“冷眼”

與儒雅內斂的季先生比,王國春先生是一位個性鮮明的白酒企業家,他鐵腕霸氣,做事風格以進攻凌厲而著稱,他自己也說“我是個走極端的人,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第一”。

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對此,很多白酒行業人士是有體悟的。知名白酒經理人晉育鋒就這樣說,“季老爺子的內斂、儒雅,王國春的霸氣、決斷,當年兩大掌門人雖有截然不同的個人風格、不同的戰略取捨,卻同樣以個人自覺自發的宏觀視野和產業格局,成就了企業的領袖地位。”

與季克良那種技術專家型領導也不同,王國春雖也有“中國釀酒大師”榮譽加身,但他更是一個長於營銷、深諳市場之道的“經管大師”。眼光獨到、深具戰略眼光,這正是王國春的過人之處。據瞭解,川酒“六朵金花”中兩朵花的掌門人對他極盡推崇,而這兩位也是白酒行業的頂尖營銷高手。

季克良和王國春都深孚行業衆望。季克良先生向來被稱爲“季老”、“老爺子”,王國春至今在五糧液仍被喊做“王老闆”,很多四川白酒行業人士則叫他“王大爺”,對於四川人來說,這是個尊稱,並不是指年齡大。

“王大爺”祖籍四川中江縣,畢業於重慶大學機械系機械製造專業,並非釀酒行業專業出身,畢業後,他先在部隊鍛鍊一年,其後在四川珙縣鐵廠、磷肥廠等實業單位任職,1985年進入五糧液酒廠,由此開啓打造“中國白酒大王”之路,直到2011年6月28日卸任五糧液集團董事長職務。

季克良、王國春本是雙子星,爲什麼現在一顆星更閃耀?

王先生的五糧液履歷同樣是光輝耀眼的。王國春初入五糧液時,五糧液酒廠不但廠房簡陋,甚至找不到文字材料的工藝流程。在他的銳意改革下,五糧液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併成爲中國知名的現代化大酒企,勇於市場創新的五糧液,還開創多個影響行業的模式。而王國春後期也不限於將五糧液發展成一家酒企,在多元化業務方面相繼出手,同樣開啓行業一股潮流。不過,也爲他引來巨大爭議。

卸任的王國春也在爲行業和五糧液默默服務。2012年年底,“黃金十年”結束,白酒行業經歷巨大痛苦,站立在金字塔尖的五糧液也是存在致命的危機,離休的王國春並沒有置身事外,並以顧問身份給五糧液獻策,提醒危機也是難得的超越機遇。

2012年,擔任首屆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會長時,他提出的“與時俱進、與市俱進”和向外省酒企學習(洋河、景芝),在川酒中反響強烈,並有極強的預見性。

與季先生的熱心力行爲行業奉獻餘熱不同,王先生是一個典型的冷眼“旁觀者”。所謂旁觀者清,他也稱,到協會後不但能看見原先所爲,還能站在更加公正的立場,對行業下更加客觀的判斷。他同樣是在爲行業做貢獻,並沒有所謂的“英雄寂寞”。

請記住企業家的價值

今天的五糧液發展充滿挑戰,無論是變化的市場價格,還是“一業爲主,多元發展”的多元化,行業內總有微瀾。話語比較犀利的人也說,倘若五糧液是一家民營企業,王國春先生無疑將會在五糧液走得更遠,而五糧液將是另一局面。

對於王國春先生未能在五糧液繼續留任的話題,我們需要回到開篇中的董明珠事件,很顯然,這不是一個企業和一個行業事情,而是一個社會話題。

不得不說,那些雄才大略、創造過輝煌的企業家,社會總是對其“超人”的期許。加上,他們爲企業壯大付出了半生心血,企業由弱變強實在不易,偏愛之心自然難免。在白酒這樣一個尊重歷史、崇尚文化、厚重感強的行業,更是如此。一個人在白酒行業工作半生,心情更是難以割捨,有時會產生與行業相伴一生的想法。

季克良、王國春兩位天才型的企業家爲企業帶來了巨大成績的同時,三十年的掌門人風雨歷練,也讓他們積累了巨大公信力,產業把握更是雪亮。因此,他們如果繼續服務行業,將爲行業帶來前瞻性的思考,對行業的幫助是巨大的。比如,很多人聽王國春講市場總是感到過癮,“隻言片語”的發言已然如此,如果他傾囊盡授還不成爲行業的《聖經》?

因此,行業非常期待這種酒業宗師、行業領袖級的前輩繼續留在行業,用前瞻性的視角和洞若觀火的觀察力,爲行業坐鎮。退而不休的季克良很好地滿足了這種期許,他他走訪企業,爲行業站臺,都收穫了掌聲。

不過,存有未競之決心的王國春先生則好似沒有滿足大家的期待。儘管他也做了非常多有益的工作,但大家仍然希望他多露面,多講話。

爲什麼王國春會做一個“旁觀者”呢?這裏面有性格的原因,但同時應該,卸任後身份轉換,角色不再,是他不願意再拋頭露面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季克良先生當年退休較爲順利,也一再被挽留爲茅臺服務。而超齡服役的王國春先生其實本有繼續留任五糧液的想法,但無奈並沒有如願走下去。

翻開當年的新聞報道可看到,關於王國春2011年退休原因的解讀非常之多,但均是似是而非的揣測,由於沒有當事人出面證實,最後也無結論。也因此,直到現在仍有人說,王國春壯志未酬,他有更大的產業抱負。

我們則可從一些國企企業家身上找到點“線索”。遠可追溯到悲情至極的李經緯,近則有董明珠,總的來說,令人扼腕。

財經專欄作家石述思近期說,在中國經濟特定轉型期,由於各項規則的不完善,國企改革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探索苦旅,至今仍無法靠法治釐清權力與市場的楚河漢界。這是非常隱晦的話語。

很多雄心萬丈的國有企業家在屆滿退休之年,雖已老邁,卻還想再展一番抱負。他們氣血不如壯年,但工作熱情仍然忘我,管理能力和經驗也更加豐富,有着重新出發再成就一番偉業的激情,但無論體制、時勢似乎都不利於他們再去施展。

這也導致了一個巨大遺憾——他們價值遠遠未能釋放出來,對企業,對自己,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即便是他們有巨大成績和行業聲望,但最後似乎未能改變什麼,所謂時也,勢也,不由人也。

在一個市場充分競爭的行業裏,優秀的企業家是國寶,但大國企背後的核心掌控方是政府,他們長期掌握了企業家的任免職權。決定企業家是否留任的是,既是業績,也要看企業家與國資控股方的契合度,否則行業威望再盛,也難以改變企業家的弱勢身份。

讓我們向季克良和王國春爲代表的中國白酒企業家致敬,記住他們作爲企業家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