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在“2018雲棲大會·南京峯會”上,阿里雲副總裁李津發表了題爲“中國雲計算必須走‘自主可控的雲'之路”的演講,其中提到:“中國只有兩種雲,一種是拿來主義的雲,一種是自主可控的飛天雲。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遠。”

李津提到,中國雲計算呈現出兩種發展路徑:一種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開始自主研發,比如阿里雲的飛天;一種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

這一言論遭到了青雲反擊,青雲公號QingCloud4月26日晚間發文反擊,其中稱:“我們不相信擁有上千名工程師的阿里雲,能夠無知到真的認爲中國只有’飛天雲‘是自主可控的雲。”

在名爲《討「兩種雲」檄》的文章中,青雲認爲李津的言論與實際情況不符,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青雲後續會要求阿里雲收回言論並道歉

對此青雲QingCloud向億歐回應:

阿里雲的“兩種雲”言論否認了包括青雲在內的雲服務商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事實上,青雲擁有完全自主可控的雲計算平臺和技術創新能力,這是業界的共識。阿里雲的虛假宣傳毫無依據、歪曲事實,青雲鄭重要求阿里雲收回“兩種雲”的言論,並向青雲在內的雲計算企業道歉。

對此億歐採訪到了佰邦達創始人王宏林,他認爲,雲市場各家在公開言論表達上應該更加友好一些,良好的氛圍可以幫助行業進步,推動行業發展。

王宏林提到,“中興事件”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推動公衆對核心技術關注,這種關注並不能一概而論,對比芯片和雲計算,兩個不同領域有着不同的情況,其中雙方研發體系並不一樣,芯片層確實需要掌握核心技術;但在雲計算領域開源是潮流也是大趨勢,不能過分強調閉源技術優勢而忽視開源技術帶來的商業空間與機會。

據瞭解,阿里的飛天(Apsara)是由阿里雲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誕生於2009年2月,該技術由2008年阿里巴巴組建的技術團隊開發完成,飛天通過後續不斷發展與技術升級,逐漸成爲阿里雲的業務核心與亮點。

2010年8月飛天成爲阿里集團內部四大應用的公共基礎(搜索-大規模在線、離線應用、郵箱-結構化在線應用、小文件存儲-海量文件存儲、阿里金融-大數據應用),2015年6月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完成“登月計劃”,將所有數據存儲、計算任務全部遷移至飛天平臺。

飛天作爲阿里雲的核心技術,阿里巴巴仍不斷拓展產品體系,2016年4月,阿里雲發佈專有云(Apsara Stack),支持企業客戶在自己的數據中心部署飛天操作系統。

對於公有云的核心技術,UCloud創始人季昕華告訴億歐,基於目前市場上已有的優秀公有云案例來看,好的公有云基本都是基於部分開源技術做的深度閉源開發,案例包括美國的AWS、微軟雲Azure、谷歌雲以及中國的阿里雲、騰訊雲、UCloud。季昕華也提到,更早之前他也下過判斷,好的公有云服務少不了企業的核心研發與投入。

另一方面,OpenStack作爲2010年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的開源雲項目,成爲許多雲服務廠商特別是私有云服務商常用的開源技術架構。國內有衆多基於OpenStack開發產品的雲服務廠商,包括億歐此前報道過的EasyStack雲途騰華爲雲等,其中華爲在OpenStack貢獻榜一直穩居前十,排名靠前的廠商還包括海外的HP、Mirantis、Red Hat等。

在此之前也有投資機構認爲開源技術在2018年迎來重大發展,Docker,Kubernetes,Nginx等公司都提供開源代碼,MongoDB,Cloudera、Talend、Mulesoft等開源公司也上市了,未來會有更多的開源技術爲核心的公司實現上市。

季昕華認爲,目前公有云領域不適宜完全使用開源技術的原因有三點,首先開源技術並不夠好,其次從商業角度而言,開源技術缺乏差異化,不存在商業優勢,再次,爲了支持公有云平臺的海量規模,現有開源技術需要進行深度的改造,並不能簡單的拿過來直接用;最後對於服務商而言,自主可控十分關鍵,能根據用戶需求開發合適產品,因此自開發的自主可控技術十分重要。

在公有云市場,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UCloud、青雲、百度雲、京東雲、華爲雲等各家仍抱有極大信心搶佔市場,其戰火從基礎投入到公關戰層出不窮,核心技術的話題伴隨“中興事件”再被提及,中國市場仍未到飽和階段,廠商共同推動行業發展的價值遠大於展開競爭來得好。

億歐“2018全球AI領袖峯會——智能+新服務”峯會將於6月14日下午13:00在上海舉辦,這場活動將聚焦討論服務生活領域的B端服務商,聊聊他們是如何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造更多服務形態,中國領軍企業和投資人們關於人工智能、智能營銷、軟件創新、小程序等風口話題將展開深刻討論。

業務等待升級還沒找到辦法?採購服務不知選哪家?項目好但缺投資人?

這場通通滿足你:點擊鏈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