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很多年前的热剧《蜗居》中,郭海萍说过这样一段话: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在中国人的买房世界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01

在买房这件事上,大部分人用的最多的一句口头禅往往是“早知道***就**”,早知道房价从3万变成5万,当时就应该买了,真是亏死了,早知道这个小区房价翻了倍,就应该多买2套就好了~~

你发现没有,不管是买了房的还是没买房的,都会后悔自己当时的不明智

这个时候往往会迸发出另一种更奇怪的假设“如果我活在古代,买房应该比较容易吧”

很遗憾,不会

因为中国的历朝历代,买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以古代精英为例:

唐朝有句诗文叫“居长安,大不易”,指的就是长安的物价是比较高的,生活不易

白居易曾在《卜居》中感叹:“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白居易一直抱着一个买房的心,但一直到50岁,主政一方后,才在长安买下第一所房子,在外租房的过程长达20年,真的是过的连蜗牛都不如

相比白居易,其实陆游更惨,虽然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但要想在杭州买套房,凭收入实在办不到,于是只能在砖街巷南头一个大杂院里跟七个儿子租房住

再来看看北宋的苏辙,也就是苏轼的弟弟,买房子也是极为艰辛。他在诗中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尺椽指极小的房屋)”,直到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用尽了6个钱包,耗尽了一生的积蓄,才置办了比较的大院落,他在诗中自嘲自己是“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

当然,为什么古人也甘愿做房奴,因为从本质上看,在中国社会无论在哪个时代,从有无房产这件事与个体的幸福程度都始终呈正相关

杜甫通过两句诗文就淋漓尽致的表达干净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了千万间的广厦这样的前提条件,才有寒士脸上的笑容。

02

说古代,有点远,那就说说20年前的1998年的房价吧

这一年,全国房价均价才2000元,而上海均价刚刚突破3000元。98年的上海,甚至连像样的房产中介都没有,整个房产市场基本都是以一手房为主,那时候,长寿路才3800元/平方,内环内的金阳大厦,属于商住房,单价4500元。

目前均价为4.25万,差不多涨了10倍

1998年,位于闵行的西郊龙柏城市花园,当时的价格为4168元,目前均价为5.2万,差不多涨了12倍。

98年的房价,如果对比现在,确实很便宜,但这样的对比这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把房价还原到当时真实的收入环境中去看

98年上海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月收入是962元,全市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100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73元,再对比下当时的房价水平,你确定你当时真的有买房的勇气吗?

当然,虽然当时的收入与房价相比,依然不算便宜。我们还需注意到另一个现象:

对比下98年生活消费品的价格:98年大米7毛一斤,现在3元一斤;98年猪肉价3元一斤,现在18元一斤;98年青菜价3毛一斤,现在差不多是2元;98年的茶叶蛋4毛钱,现在差不多是2元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如果把房产作为一种商品,这20年间的涨幅差不多是10-12倍,但常见的生活消费品的价格的涨幅差不多只有6-7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涨幅差距

03

在1998年以前,是福利分房的时代,并不存在房地产这样的行业

房子作为一种福利,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面对有限的资源和庞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房产供给是远远不够的,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来说,工人的数量占了很大的一个比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多的选择,要么就是国家包分配工作进入国有单位,要么就是成为个体户。同时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并没有太多外出打工的机会,收入来源基本是靠土地

对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来说,一般都会以比较低的价格把房租给员工或是提供免费的住宿,然后大家按资历排队等待分房,能不能分到,什么时候分到都是未知数,在最近热播的《外滩钟声》中,就很生动的描绘了这段历史

这种相对迟缓温吞的供给,其实已经呈现出一种病态,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两端出现的结构差异,已经极大的影响到了社会大众的生存状态

在1998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同时规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从这一刻起,商品房的概念才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延续了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成为了过去式。房地产的形态开始逐步呈现,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房地产一直发展的不温不火,最核心的原因是高层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还不明确

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作出一些结构性的调整。国有企业不再是铁饭碗,出现了国企改革,下岗潮带来的大量劳动力急需找寻出路,同时,工业产能出现了不足,也需要出现新的产业形态拉动经济的增长

这样的契机出现了2003年

在当年著名的18号文件里,房地产被定位成“支柱产业”,同时,提到了以下4个要点:

1、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要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

3、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4、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大家可以仔细看下,每一个句话都透露出了极强的政治态度,房价开始出现了上升的苗头,也逐渐成为普通百姓讨论的焦点

从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开,中国的房地产投资规模从房改前的3580亿元,一路增长到2017年的14万亿元,20年间增幅达到40倍!

当然,如果再进一步扩大视野,中国的房价也仅仅是个涨价的缩影而已

以纽约为例,1993年到2014年,剔除通胀因素,21年间曼哈顿公寓价格增长了28倍

在过去的20年内(1997-2017),伦敦地区平均房价上涨402%,甚至部分地区房价增幅竟然高达753%

而墨尔本房产中位价在过去20年里翻涨近6倍,从1996年的12.9万澳元上涨至目前的74.2万澳元

你看,太阳底下并没有新鲜事

因此,别抱怨,别懊恼,别后悔,现在还没有上车的,该上车的就抓紧上车,首付不够的,该凑的就去凑,收入不够的,那就好好工作,努力提升赚钱技能

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看,买房这件事,在哪个年代其实都不容易。面对房价在过去20年的猛涨,对于任何一个国度的人们,也都从来没容易过

因此,你并不孤独

以上为正文,来自R先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