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很多年前的熱劇《蝸居》中,郭海萍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喫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在中國人的買房世界裏,從來沒有容易二字

01

在買房這件事上,大部分人用的最多的一句口頭禪往往是“早知道***就**”,早知道房價從3萬變成5萬,當時就應該買了,真是虧死了,早知道這個小區房價翻了倍,就應該多買2套就好了~~

你發現沒有,不管是買了房的還是沒買房的,都會後悔自己當時的不明智

這個時候往往會迸發出另一種更奇怪的假設“如果我活在古代,買房應該比較容易吧”

很遺憾,不會

因爲中國的歷朝歷代,買房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以古代精英爲例:

唐朝有句詩文叫“居長安,大不易”,指的就是長安的物價是比較高的,生活不易

白居易曾在《卜居》中感嘆:“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白居易一直抱着一個買房的心,但一直到50歲,主政一方後,纔在長安買下第一所房子,在外租房的過程長達20年,真的是過的連蝸牛都不如

相比白居易,其實陸游更慘,雖然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但要想在杭州買套房,憑收入實在辦不到,於是只能在磚街巷南頭一個大雜院裏跟七個兒子租房住

再來看看北宋的蘇轍,也就是蘇軾的弟弟,買房子也是極爲艱辛。他在詩中自嘲“我生髮半白,四海無尺椽(尺椽指極小的房屋)”,直到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後,用盡了6個錢包,耗盡了一生的積蓄,才置辦了比較的大院落,他在詩中自嘲自己是“盎中粟將盡,橐中金亦殫”。

當然,爲什麼古人也甘願做房奴,因爲從本質上看,在中國社會無論在哪個時代,從有無房產這件事與個體的幸福程度都始終呈正相關

杜甫通過兩句詩文就淋漓盡致的表達乾淨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了千萬間的廣廈這樣的前提條件,纔有寒士臉上的笑容。

02

說古代,有點遠,那就說說20年前的1998年的房價吧

這一年,全國房價均價才2000元,而上海均價剛剛突破3000元。98年的上海,甚至連像樣的房產中介都沒有,整個房產市場基本都是以一手房爲主,那時候,長壽路才3800元/平方,內環內的金陽大廈,屬於商住房,單價4500元。

目前均價爲4.25萬,差不多漲了10倍

1998年,位於閔行的西郊龍柏城市花園,當時的價格爲4168元,目前均價爲5.2萬,差不多漲了12倍。

98年的房價,如果對比現在,確實很便宜,但這樣的對比這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需要把房價還原到當時真實的收入環境中去看

98年上海國有企業職工的平均月收入是962元,全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爲1005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爲8773元,再對比下當時的房價水平,你確定你當時真的有買房的勇氣嗎?

當然,雖然當時的收入與房價相比,依然不算便宜。我們還需注意到另一個現象:

對比下98年生活消費品的價格:98年大米7毛一斤,現在3元一斤;98年豬肉價3元一斤,現在18元一斤;98年青菜價3毛一斤,現在差不多是2元;98年的茶葉蛋4毛錢,現在差不多是2元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如果把房產作爲一種商品,這20年間的漲幅差不多是10-12倍,但常見的生活消費品的價格的漲幅差不多隻有6-7倍,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漲幅差距

03

在1998年以前,是福利分房的時代,並不存在房地產這樣的行業

房子作爲一種福利,是少數人才能享受的。面對有限的資源和龐大的需求,整個社會的房產供給是遠遠不夠的,出現了嚴重的脫節

當時的中國社會結構來說,工人的數量佔了很大的一個比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其實並沒有什麼過多的選擇,要麼就是國家包分配工作進入國有單位,要麼就是成爲個體戶。同時由於產業基礎薄弱,農民並沒有太多外出打工的機會,收入來源基本是靠土地

對於一般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來說,一般都會以比較低的價格把房租給員工或是提供免費的住宿,然後大家按資歷排隊等待分房,能不能分到,什麼時候分到都是未知數,在最近熱播的《外灘鐘聲》中,就很生動的描繪了這段歷史

這種相對遲緩溫吞的供給,其實已經呈現出一種病態,這種供給與需求的兩端出現的結構差異,已經極大的影響到了社會大衆的生存狀態

在1998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明確了我國城鎮住房供應體系,同時培育和規範住房交易市場,同時規定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

從這一刻起,商品房的概念才逐步走入我們的生活,延續了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成爲了過去式。房地產的形態開始逐步呈現,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房地產一直髮展的不溫不火,最核心的原因是高層對房地產行業的定位還不明確

當時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作出一些結構性的調整。國有企業不再是鐵飯碗,出現了國企改革,下崗潮帶來的大量勞動力急需找尋出路,同時,工業產能出現了不足,也需要出現新的產業形態拉動經濟的增長

這樣的契機出現了2003年

在當年著名的18號文件裏,房地產被定位成“支柱產業”,同時,提到了以下4個要點:

1、充分認識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2、要根據市場需求,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發展,提高其在市場供應中的比例

3、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4、充分認識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房地產業關聯度高,帶動力強,已經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大家可以仔細看下,每一個句話都透露出了極強的政治態度,房價開始出現了上升的苗頭,也逐漸成爲普通百姓討論的焦點

從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開,中國的房地產投資規模從房改前的3580億元,一路增長到2017年的14萬億元,20年間增幅達到40倍!

當然,如果再進一步擴大視野,中國的房價也僅僅是個漲價的縮影而已

以紐約爲例,1993年到2014年,剔除通脹因素,21年間曼哈頓公寓價格增長了28倍

在過去的20年內(1997-2017),倫敦地區平均房價上漲402%,甚至部分地區房價增幅竟然高達753%

而墨爾本房產中位價在過去20年裏翻漲近6倍,從1996年的12.9萬澳元上漲至目前的74.2萬澳元

你看,太陽底下並沒有新鮮事

因此,別抱怨,別懊惱,別後悔,現在還沒有上車的,該上車的就抓緊上車,首付不夠的,該湊的就去湊,收入不夠的,那就好好工作,努力提升賺錢技能

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維度看,買房這件事,在哪個年代其實都不容易。面對房價在過去20年的猛漲,對於任何一個國度的人們,也都從來沒容易過

因此,你並不孤獨

以上爲正文,來自R先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