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農業企業自救方式可以採用合夥人模式解決3個問題:第一是人才。有人給出判斷:作爲傳統不能再傳統的農業行業來說,年薪百萬招聘人才,炒作的成分居多。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新聞炒作....企業一炮而紅的工具!

有人給出判斷:作爲傳統不能再傳統的農業行業來說,年薪百萬招聘人才,炒作的成分居多。

或者,這個判斷有失偏頗。但農業需要吸引更多的眼球和聚焦....

畢竟,無論就投資方向還是就業方向來評斷:農業都不是資本和就業的首選。回報慢、發展前景堪憂等現狀迫使資本不願進入、大學生不願務農的窘況。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01/中國的年輕人不願務農

傳統農業正遭遇人才危機~年輕人不願務農!!!

最近網上瘋傳“2018年平均工資出爐”顯示:

“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36375元,住宿和餐飲業39632元,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41058元,分別爲全國平均水平的73%、80%和83%。”

“從增速來看,增速最低的三個行業依次爲農、林、牧、漁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增長率分別爲-0.1%、4.6%和5.5%。”

除了以上的無奈之外外,近日,新京報的一篇報道“農大的畢業生都去哪兒了”的文章也引起我們的關注,其中我們看到一組數據:

中國農業大學官方就業統計表顯示,2018年,中國農業大學5144位畢業生中,僅有400餘人畢業後直接從事農林牧漁業,而縱觀2017、2016、2015年,這一數據正在逐年顯著減少。

同時,新京報的記者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官網上找到一份《中國農業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依照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中國農業大學 2018 屆畢業生就業行業前三位分別爲農林牧漁業,教育,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農林牧漁業作爲中農大的傳統就業方向,2018屆5144位畢業生裏有超過400位投入其中進行擇業。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農林牧漁業人數的不斷減少,這與收入直接掛鉤。“各個收入調查裏,農民收入都算是最低的,導致大家基本不願意從農。”

目前,各類農業大學的學生的去向分3條:1)繼續升學或出國;2)考公務員或工作;3)返鄉創業。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02/政策激勵!新模式成首選

政策激勵是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核心動力。近些年,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頒佈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激勵政策。比如:

日前,由共青團中央制定的《關於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的通知下發,《意見》提出要引導10萬青年返鄉創業。主要是針對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的農村青年。通過定期舉辦政策宣講、資源對接、集中培訓等,爭取在2022年,引導10萬名高校畢業生或外出農村青年返回農村創業就業。

另據統計,目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達740萬,非農創業人員達到300萬,增幅均保持在兩位數左右。但在大學生返鄉創業中,傳統農業的似乎不是畢業大學生的首選。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爲什麼呢?原因在於傳統農業是一個技術型行業,需要經驗與沉澱。

一位大學生創業者告誡說,“農業種植(養殖)領域,更專業及管理能力更強的人羣,其實往往是有多年甚至數十年經驗的農民及其中的種植(養殖)大戶,而非農科院校的畢業生。種植並不是大學生們所長。因此,不建議大學畢業生從事傳統農業。

我們發現,返鄉創業者的農村創業創新從傳統的特色種養,逐步延伸到加工流通、休閒旅遊、鄉村服務、電子商務,還有傳統的手工製造等特色化、小衆類、中高端產業。

有調查分析,80%以上的返鄉下鄉創業項目都屬於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領域,還衍生了許多新業態、新模式。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03/養殖企業年薪百萬招聘,但營收堪憂

傳統農業企業年薪百萬招聘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如果從以上分析來看,傳統農業領域真的缺人,尤其是高精尖人才。

早在2017年12月份,河南牧原集團在清華、北大的2018年校園招聘中開出了“誘人”的月薪:本科20000+,碩士22000+,博士24000+,首年年薪24~48萬以上。而在同類大學中,浙大、上交、復旦和南大等知名院校,牧原集團則爲其開出的年薪爲18~36萬,其餘的一些名牌院校,開出的薪酬也都在10~36萬以上。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業內人士指出:農牧行業的精英人才稀缺,是一個行業內的問題。同時,規模擴張需要人才需要人才,打造新的業績增長點,亦需要人才。

時隔一年後。

近日,正邦集團也開出年薪百萬找生態農業人才。5月19日,正邦在畜博會舉行規模化生態養殖人才召集戰略發佈會,集中發佈經營管理、生產、環控、環保、建設、技術招聘崗位,年薪3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大平臺高待遇吸引大批人才前來應聘。

也許,高新招聘生態養殖人才,正邦集團可能面對規模化擴張和環保等一系列高壓。

據正邦科技公告披露,該公司在 2017 年開始大規模開展“公司+農戶”合作養殖模式,即根據公司自繁自養的成熟管理模式,將肥豬養殖業務鏈進行拆分,構建與農戶合作養殖、分工協作的新型業務模式。

我們發想,正邦科技的生豬養殖業務主要在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山東、東北、 河北、內蒙古等全國核心養豬區域。

另外,正邦集團在高速擴張過程中,面臨環境污染的重大挑戰。因此,正邦集團積極拓展生態養殖新模式。

正邦集團一份公告還顯示:該公司一方面組建了專業環保公司,提升了公司環保處 理水平;另一方面,該公司積極發展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模式,發展“豬-沼-林”、“豬-沼-果”等綠色循環經濟。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因此,生態養殖人才成爲正邦戰略佈局的關鍵突破口。

可以但是,2019年第一個季度養殖企業遭遇鉅虧。比如,溫氏股份:一季度淨虧損4.6億元 同比下降132.69%;牧原股份:2018年淨利下降78% 2019年1季度虧損5.41億元; 雛鷹農牧:2018年淨虧38.63億元 一季度虧損11.21億元;羅牛山:2018年淨利增長154% 一季度虧損1345萬元; 金新農:一季度虧損1097.2萬元 同比降158.86%;正邦科技去年淨利下滑超六成,今年一季度虧損逾4億...溫氏牧原雛鷹正邦金新農天邦等6大養豬上市公司一季度虧損共超25億!

大環境不佳,人才又將會做出如何抉擇呢?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04/企業自救:合夥人模式

21世紀人才最重要!但人才模式更重要。比如,合夥人模式。

傳統的農業企業自救方式可以採用合夥人模式解決3個問題:第一是人才;第二還是人才;第三還是人才問題。企業採用合夥人的共享利益模式解決企業人才問題和用人問題。

比如,新希望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表示合夥人是新希望戰略佈局。“過去三十幾年,可能我的作用大一些,未來更多地要靠年輕人,靠一批合夥人,靠一批集團的高級管理成員,不是靠我了。(對)新希望集團,人家認爲我們是個民營企業,是私人企業,有家族色彩。但今後,我希望我們是一個合夥制的,是一個利益共享。活得很精彩的混合所有制體系的企業。”劉永好說。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據劉永好透露,新希望採用合夥人機制,激發了組織活力,堅持科技引領,發展現代農業。在熟悉的農業和食品領域,投資孵化了50餘家科技型創業公司,培育了150餘名事業合夥人。

比如,碧桂園。

2018年5月8日晚間,碧桂園微信公衆號發佈了一則招聘養豬專家的信息,誠招養豬合夥人。該文章中指出,碧桂園目前正在招聘養豬事業部負責人,要求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職責包括主持事業部全面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制定事業部發展戰略及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等。

透過個個案例發現,面對經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漲,具有競爭力的人才激勵機制已經成爲吸引人才、留着人才最好的新動力。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05/總結

人才是農業行業發展的助推器。

作爲傳統的農業行業,我們留住優秀的人才纔有機會發展和壯大。然而,未來一定是相互吸引的經歷。優秀的企業吸引優秀的人,優秀的人才選擇優秀的企業。亦然,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產業之間的合作也將會逐步未來農業的一個主流方向。

我們認爲應該有3個方向: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1、產業合作化解人才短缺:互聯網企業+傳統養殖

傳統養殖業需要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裂變,尤其是在生產效率上和疾病控制上的突破,這將會打破傳統養殖企業在互聯網技術上的短板。

企業間的合作可以大大的減輕企業在互聯網技術人才的投入,從而快速幫助傳統農業企業轉型和升級。

2、人才激勵制度:合夥人模式

合夥人模式,可以快速幫助企業解決用人成本和用人難題,合夥人模式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企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養殖行業:年輕人不願務農!年薪百萬,能否扭轉虧損局面

3、資本運作:強強聯合

這個方向將是巨頭企業的常用手法,藉助兼併或者收購、投資等資本方式吸納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加入。

強強聯合的方式對行業來說也是資源合理分配與資源再造,更加有利於企業打造優勢壁壘。

誠然,傳統農業存在諸多規模化、產業發展等問題,但這些年國家對農業領域的政策與扶持,再加上互聯網企業、產業資本的進入,傳統農業正在發生顛覆性改變。你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