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大千愛聽京戲

日推送之《張大千愛聽京戲》錄自《北京文史資料》第45輯《張大千在北平的片段回憶》一文,作者王振中。張大千是著名國畫大師,他不僅愛欣賞京劇,而且與許多京劇名家是朋友,他認爲京劇藝術與繪畫藝術有許多相通之處,如二者在表形訴狀,達意抒情,虛實多寡等方面,都有其相通的地方。

張大千幼年時,就會唱京劇。離蜀後到上海,又迷上京劇,和京劇不少名演員如梅蘭芳、程硯秋、餘叔巖、馬連良、金少山、李萬春、孟小冬等都結爲至交。梅蘭芳並且拜張大千爲師,向他學畫,對張極爲推崇。程硯秋也喜歡收藏書畫,常向張大千請教古代各家的畫風特點,受益良多。程硯秋不怕多花錢,以張大千在敦煌千佛洞臨摹的隋唐仕女壁畫“飛天”爲稿,在蘇州、北京繡制了兩個舞臺大幕,這在當時京劇挑班著名演員中是獨一無二的。

晚年孟小冬與張大千

七七事變前,張大千在北平時,常到宣武區椿樹三條餘叔巖家向餘學戲。在我家聚餐雅集時,筆者曾聽張大千清唱《奇冤報》。因我正向楊寶忠學京胡,剛從琉璃廠竹蘭軒買了一把高質量的京胡,便爲之操琴。《奇冤報》中“別古”一折,張就是和餘叔巖學的“餘派”韻味。張大千給餘叔巖畫了一副春夏秋冬四扇屏,還寫了一副對聯,兩人交情很好。餘叔巖雖然出身梨園世家,但爲人不俗。只是鴉片煙抽得厲害,日夜顛倒,晚上說戲,白天多在睡覺。

當時離餘家不遠的李鐵柺斜街有一家叫兩益軒的清真飯館,在北平很有名氣。紅案頭竈廚師白永祥,號稱“燕京第一名廚”。住在附近一帶的京劇演員王瑤卿、言菊朋、譚富英、蕭長華、馬富祿等都經常去。張大千和餘叔巖也經常是那裏的座上客。當時被譽爲“故都三絕”:“唱不過餘叔巖,畫不過張大千,喫不過白永祥”。張、餘在兩益軒喫飯時,有次溥雪齋(伒)在座,溥頗風趣幽默,他也聽說過“故都三絕”的傳聞,遂靈機一動,乘機讓餘叔巖操琴作自拉自唱狀,張大千手中拿着畫筆作畫狀,白永祥拿着鍋鏟作烹調炒菜狀,叫石頭衚衕大北照相館爲之合拍了一張照片,名爲“三絕圖”,分贈友人。

張大千與馬連良

張大千認爲,京劇是一門吸收各劇種之長的綜合性藝術。無論是唱、念、做、打,佈景道具,服裝唱腔,都有藝術性,優於其他地方劇。張尤其欣賞京劇臉譜繪畫,認爲臉譜能把劇中人的職業、性格、好壞全都表現出來,是一種達到最高水平意境的繪畫藝術。他曾對臉譜進行過研究、收集與勾繪。

張大千從不抽菸喝酒,更不喜麻將之類的賭博,唯一的愛好就是聽京劇。每逢梅蘭芳、程硯秋演出,都給他送池子第四五排中間最好座位的票來。張大千說:“梅蘭芳的唱腔美妙極了,和我寫字有神氣相通之處,多聽他演戲,對書法會大有幫助的。不但是唱腔,而且配樂(京胡、鑼鼓)、服裝、道具、身段動作等,全都是一種美的綜合。我從京劇中會得到不少靈感,會印證不少繪畫原理。”他這一番話,至今50多年了,思之記憶猶新。

(《北京文史資料》第45輯)

懷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