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坊間常聽到“上火刮痧,着涼拔罐”的保健說法,真的是這樣嗎?廣東省中醫院大院傳統療法科主任陳秀華教授稱,這種說法有欠妥當!

在中醫學領域,刮痧療法和拔罐療法的功能作用和主治範圍遠遠大於此,並不能拘泥於“上火用刮痧,着涼用拔罐”。此外,春暖花開,天氣轉熱,這兩種保健康方法都可以在家自己做。

刮痧療法,可以自己在家操作

刮痧療法,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爲基礎,在中醫的經絡學說和整體觀念指導下進行的,運用刮痧板(牛角、玉石、砭石等)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

陳秀華介紹,刮痧運用手法刺激經絡,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局部皮膚髮紅充血,從而起到疏通經絡、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熱解表、驅風散寒、行氣止痛等效用,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臨牀上,不同的刮痧療法,其實對人體有不同的作用——

補法:刮拭按壓力小,速度慢,能激發人體正氣,使低下的機能恢復旺盛。臨牀多用於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形體瘦弱之虛證患者。

瀉法:刮拭按壓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臨牀多用於年輕、體壯,新病、急病或形體壯實的實證患者。

平補平瀉法:爲按壓力中等,速度適中。平補平瀉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常用於正常人保健或虛實兼見證的治療。而提及的上火刮痧,就是運用瀉法,用於實性上火。

她提醒,刮痧時刮痧板要蘸取刮痧油,常與皮膚成45度-90度角,刮痧順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背部督脈中間向兩側刮,或每次都由內向外,單方向刮。刮痧時間一般每個部位刮3-5分鐘,最長不超20分鐘。對於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人,不可強求出痧,以感到舒服爲原則。

刮痧療法的適用範圍比較廣,除有出血傾向和過於虛弱的體質外,其他體質都適合運用此療法,且其入門是非常容易的,適合家庭保健,但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一定最好配合使用潤滑劑,比如清水、甘油、刮痧油、精油等,都有潤滑作用,可減輕刮痧過程中的疼痛、預防感染;倘若含中藥成分,有活血化瘀功效就更好。

2、刮痧時要揹着風,出痧後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因爲刮痧使毛孔玄府開放,容易被風邪寒邪入侵。

3、刮痧時,汗孔開泄,消耗正氣。爲有利於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損正氣,故治療時間一般限制在25分鐘之內,每次宜治療一種病症。如採用瀉刮手法超過25分鐘時,正氣消耗過多,會出現疲勞反應。

4、刮痧並非越痛越有效、越黑越有效,具體的操作要看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

5、痧斑退了以後纔可以進行第二次刮痧,並非越頻繁越好。

注意!這些人羣和情況,不宜刮痧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婦女的乳頭及皮膚病變處禁刮。

白血病、血小板少者慎刮。

心臟病出現心力衰竭者、腎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腫者禁刮。

空腹、過度疲勞、大出血後體質比較虛弱者忌刮。

化膿性炎症、滲液潰爛的局部皮膚表面(如溼疹、皰疹、疔、癤、癰、瘡等病症),以及傳染性皮膚病的病變局部禁刮,可在皮損處周圍刮拭。

拔罐療法,在家不可自行拔火罐

拔罐療法,是一種以杯罐爲工具,借熱力排去罐內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其吸着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

這種療法可以疏通經絡、逐寒祛溼、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適用於外感寒邪,久寒痼冷,經絡氣血阻滯日久,筋脈肌肉失養等病症。

拔罐分爲火罐和氣罐,拔火罐一定要在正規醫療機構找專人操作,因爲拔火罐在操作上要求一定的技巧,一旦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皮膚燒傷,也易引發火災等意外事故,故並不建議自行拔火罐。

家庭保健使用拔罐療法,建議使用“拔罐器”,雖然效果不及火罐好,但安全係數較高,而且簡單易操作,適合家庭保健。

拔罐療法的適用範圍也相對比較廣,除有出血傾向和過於虛弱的體質外,其他體質都適合運用此療法,但要注意體質虛弱的、免疫力低下的、年齡比較大的,拔的時候要慎重,且時間不能太長,力度不能太大;如果病情比較輕,沒必要長時間、大力度地拔;拔罐之後,要注意拔罐部位的保暖,不能受涼,拔罐之後,半天之內不能洗澡沖涼。

因爲拔完罐後,毛孔玄府開放,容易被風邪寒邪入侵。

注意!這些人羣和情況,不宜拔罐

腫瘤、血液病、孕婦。

高血壓病發作期。

皮膚破損有瘢痕處及皮膚病患者。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陳思思 YNZY00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