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已過,進入夏秋交替之際,除了防秋燥外,還需排毒祛溼。

經過一夏天的“煎熬”,很多人易在末伏間,使身體出現溼氣加重。

中醫認爲“溼邪在,百病在,溼邪除,百病無。”

,是“六邪”之一,溼氣進入體內會誘發不同疾病。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

1,溼在肝膽

溼氣在肝膽,小心肋骨脹痛

若,肝火旺,還易出現情緒激動。而女性來說,要小心婦科疾病,如外陰瘙癢、白帶異常等。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2,溼在心臟

溼氣在心臟,小心“風心病”,臨牀上稱爲“風溼性心臟病”。

其明顯表現爲,心慌氣短、身體疲倦乏力、易咳嗽等。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3,溼在脾臟

溼氣在脾臟,小心脾胃失調,其主要表現爲口臭、面色萎黃、神態疲倦等。

“脾主運化”,脾臟溼氣重,會導致食慾不振,營養吸收不好,長期如此,身體免疫力也會下降。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4,溼在肺臟

溼在肺臟,小心“肺氣失宣”。其主要表現爲,面部蒼白、背部易寒冷、小便增多等。

5,溼在腎臟

溼在腎臟,小心腎臟失調,其主要表現爲腰部發冷、畏寒、臉發白或發黑等。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中醫認爲“千寒易除,一溼難去。”在“秋燥”之際,“借天時祛溼”,否則很容易導致溼燥轉化。

《黃帝內經》中記載“秋傷於溼,冬生咳嗽”,意指,身體在秋天易被“溼”所傷。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教你祛溼有三招:

一,多喝茶水

多喝茶水,有利水祛溼的作用,同時還利於改善體內“燥”。

每天3-5杯蒲公英砂仁茶,利於祛溼、健脾,對溼熱、寒溼均有作用。

“取蒲公英、梔子、砂仁、茯苓、山藥、甘草、百合、芡實、馬齒莧、薏苡仁、赤小豆等 二十四種材料,按一定比例搭配,製成茶包,每天一包,熱水沖泡。”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蒲公英,有利尿、利溼的作用。砂仁,性溫,味辛,用於溼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溼行氣,爲醒脾和胃的良藥。

薏苡仁,《本草綱目》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赤小豆,《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則降令太過,津液滲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有健脾利溼、消腫解毒功效。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梔子,入脾、胃、肺經。可清熱祛溼、利水滲溼,健脾止瀉,涼血止血、散瘀。芡實,入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茯苓,入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

二,拍“污口”

1,拍腋窩

腋窩處,有穴位——極泉穴,它是頸部與上肢血管和神經通路,彈撥可預防冠心病,肺心病。

做法: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 10分鐘。每一到兩週進行一次,能夠保證排污口的通暢。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2,拍肘窩

肘窩處,有個穴位——曲池穴,此處是肺經、心包經、心經 3條經絡經過的地方。可改善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

做法:在肘窩位置連續拍打5— 10分鐘。每一到兩週進行一次,能夠保證排污口的通暢。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3,拍膝窩

膝窩又稱爲膕窩,此處有穴位——委中穴,位於膝關節後方。

委中穴走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溼通道,如果這裏不通暢,溼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

做法:平時可拍打此處5— 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週拍打一次。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4,拍腰骶窩

腰骶窩,是人體腰骶部形成的“窩”。

腰骶窩,易受傷,平時多拍一拍大有裨益。

做法:拍打的力量應由輕而重,再由重而輕,連續反覆幾次即可終止。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5,拍肚臍窩

肚臍窩處,有神闕穴,且是多條經絡經過的地方,拍打肚臍窩,可起到安神寧心、調和氣血、舒肝利膽、益肺固腎、通利三焦、調暢經絡的功效。

做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右手虛掌力,以前臂發力,連續不斷地拍打肚臍窩100— 200次。操作時,腕關節固定或微動,以肘關節的屈伸活動爲中心。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三,泡泡腳

雙腳是人體很多重要經絡的起源,泡腳不僅利於促進經絡自我調節,而且可以維持人體平衡。

人體很多重要經脈都起源於足部,從腳趾頭開始,一直往上走,通遍全身。

泡腳關鍵,在於經絡的調節作用,能讓局部循環得到改善,有助經絡通暢,調節人體平衡,就可以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出伏後,體內溼氣加重,小心5種疾病,入冬前,祛溼有三招!

泡腳時注意:

①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

②每次浸泡20~30分鐘(期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溫);

③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爲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