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長城昌平段開修抗戰彈孔將保留

密密麻麻的子彈孔、炮彈坑散落在敵樓外牆上……明長城昌平段上的累累“傷痕”,忠實記錄了南口戰役中慘烈的拉鋸戰。近日,明長城昌平段修繕二期工程動工,南口抗戰紀念館館長楊國慶擔心,彈孔等重要歷史信息恐被掩蓋。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昌平區文物管理所瞭解到,長城上的彈孔等抗戰遺蹟,在修繕過程中將原狀保護。

長城敵樓彈孔密佈

專家建議原狀保護

明長城昌平段修繕二期工程近日動工。明長城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長城是爲了延長文物壽命,但卻讓楊國慶惴惴不安,他最擔心黃樓院長城敵樓上的彈孔在修繕中被填平。

黃樓院明長城,距天安門直線距離約50公里,這段長城地勢險要,跌宕起伏2400餘米。近日,經過兩個小時的徒步攀爬,北青報記者隨楊國慶來到黃樓院長城附近,一座殘破的空心敵樓外牆上,佈滿大大小小的彈孔。

楊國慶介紹說,1937年8月,中國軍隊在南口戰役黃樓院戰區頑強阻擊日軍,明長城敵樓、城牆成爲一道軍事屏障,雙方在此展開拉鋸戰,敵樓上的彈孔記錄下雙方交戰的痕跡。

楊國慶認爲,這些彈孔是鮮活的歷史物證,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南口戰役。同時,這些抗日戰爭遺存,讓明長城的歷史內涵更加豐富和多元,在修繕中應維護好原狀。

  修繕曾填平彈孔

施工方及時補救

楊國慶之所以如此擔憂,是因爲在以往的修繕過程中曾走過“彎路”。

黃樓院長城中最高的敵臺海拔1439.3米,是昌平區的最高點,被當地百姓稱之爲“高樓”。2012年至2013年,文物部門對“高樓”進行搶險修繕。開工前,楊國慶曾與施工方多次溝通,懇請他們修繕時儘量保護好磚牆上的彈孔。修繕臨近結束時,楊國慶發現高樓上的彈孔幾乎被灰膏填平,經過與施工方再次交涉,重新搭建腳手架,施工方對彈孔內的灰膏一一清理,所幸基本恢復了原貌。

北青報記者在高樓腳下看到,帶門洞的一面磚牆佈滿彈孔、“傷痕”累累。“高樓就像南口戰役的一座豐碑,修繕長城非常艱苦,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將這些重要的歷史信息留給了後人。”楊國慶說。

  此次修繕將原狀保護

彈孔等遺蹟均會保留

自2000年至今,北京市財政投入約4.7億元,開展長城保護工程96項。2019年,北京市文物局將在全市範圍內開展長城搶險加固工程10項,並依據長城存在險情制定未來5年長城搶險工作計劃。

近日,56歲的楊國慶多次爬上昌平區的黃樓院長城,與施工方面對面交涉,懇請他們務必保留這些戰爭痕跡,同時注意避讓已知的埋骨地。

針對修繕長城時如何保護彈孔等抗戰遺蹟的問題,北青報記者致電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張建偉所長表示,昌平段長城二期修繕工程已經啓動,涉及1000多米的明長城,其中有8座敵臺,預計明年10月完工。長城上遺存彈孔的修繕原則就是不動,要原狀保護,包括長城周邊的抗戰遺蹟,都要求施工方進行保護,有新發現要求他們及時彙報。

  內存

文物古蹟原狀包括

重要歷史因素的殘毀狀態

就長城修繕,北青報記者查閱《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其中不乏相關解讀。

第9條不改變原狀原則,文物古蹟的原狀是其價值載體,不改變文物古蹟的原狀就是對文物古蹟價值的保護,是文物古蹟保護的基礎……“能夠體現重要歷史因素的殘毀狀態”是文物古蹟原狀的狀態之一。必須保存現狀的對象中包括,在重大歷史事件中被損壞後有紀念價值的殘損狀態。

第12條最低限度干預原則,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是對其生命過程的干預和存在狀況的改變。採用的保護措施,應以延續現狀,緩解損傷爲主要目標。這種干預應當限制在保證文物古蹟安全的限度上,必須避免過度干預造成對文物古蹟價值和歷史、文化信息的改變。凡是近期沒有重大危險的部分,除日常保養以外不應進行更多的干預。

第17條調查是保護程序中最基礎的工作,調查的主要對象是文物古蹟的實物遺存,同時應注意重要歷史事件的遺蹟等等。本組文並攝/本報記者崔毅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