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喇叭每晚播放噪音

7年來,家住楊家坪街道某社區14樓的郭裕民(化名)老人沒睡過一個好覺,因爲每到深夜時分,窗外的噪音就會把他吵醒,而這些噪音源自於13樓鄰居的報復……直到近日,在社會調解員胡崇楷的協調下,才解決了這一矛盾。

鄰里結怨 喇叭深夜騷擾

昨日,記者聯繫上了胡崇楷,他今年56歲,目前是楊家坪街道的人民調解員。他告訴記者,事情要從7年前說起,當時,家住13樓的劉大爺(72歲),家裏搞裝修,欲打斷一根承重梁,此事被家住14樓的郭裕民(76歲)發現,郭將其反映至物管,物管當場制止了劉大爺的違規行爲,但郭和劉二人卻自此結怨。

耿耿於懷的劉大爺開始採取報復行動,他最初找來木棒,半夜時分就敲天花板弄出聲音。後來,曾經學電子專業的劉大爺買來1個喇叭,又用易拉罐、紙筒等自制了4個喇叭,又用木杆等工具,將這些喇叭安裝在了郭裕民的窗前,每到凌晨1-2點,喇叭就會播放歌聲,“聲音是直傳入郭老家的,聲音不太大,但在夜深時分,郭老家就能聽得很真切。”

持續7年 終於拆除喇叭

據郭裕民所在的小區老居民胡阿姨介紹,這事在鄰里間都傳開了,一鬧就是七年,期間社區民警出警五六次,街道、社區調解不下15次,但收效甚微。

今年5月31日,胡崇楷一上任調解員崗位,他便聽說這件持續7年的老大難糾紛。胡崇楷多次聯繫社區民警,弄清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走訪社區、小區物業,瞭解兩位老人的詳細情況後,他決心分頭做思想工作。

胡崇楷說,6月中旬,當他來到劉大爺家裏,看到其桌上、櫃子上都是電子元件,以及用其自制的喇叭,“樓上每晚還不是砸東西,故意製造噪音還擊我。”第二天,胡崇楷又去了14樓郭裕民家,發現老人家中的桌子腳包紮了厚厚的布,第一時間排除故意製造噪音嫌疑,當胡崇楷將圖片拿給劉大爺看以後,劉大爺的態度完全緩和了。

胡崇楷意識到時機成熟,果斷提議,“鄰居之間要和諧相處,本就沒多大事,就把喇叭拆了吧。”最終,劉大爺主動來到窗邊,將5個喇叭逐一拆除,這場持續了7年的鄰里糾紛終於得到了解決。

點評:遠親不如近鄰,要多理解

胡崇楷說,他上崗調解員工作以後,平均每天都要調解1.5件糾紛,幾乎都和鄰里關係有關,他發現,其實鄰里之間的矛盾,多因誤會引起,只要把事情說清楚,會發現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彼此多一些理解、溝通,很多矛盾就不會產生,更不會激化。”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有的鄰里之間,一直以來都是以互相幫忙、互相關心的模式在相處,做了好喫的還會彼此分享,就像親人一樣,這在胡崇楷眼裏,是鄰里之間極佳的相處方式。

都市熱報 首席記者 王薇 受訪者圖

編輯 蔡靜

總值班 呂文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