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引子

關於中共領導的敵後抗戰,不少人都聽過“七分發展、兩分摩擦,一分抗戰”的說法。2015年,楊奎松教授在《抗戰初期中共軍事發展方針變動的史實考析——兼談所謂“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方針的真實性問題》裏專門考證和分析過這個問題。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不發展,如何有力量抗日?

“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的材料,最早來源於1940年4月6日軍統局發自天津的密電,內容是八路軍115師獨立師騎兵連支部書記李法卿逃到了國民黨並講述了一段往事,大意如下:

八路軍出發抗日之前,朱、毛召集軍隊訓話,說中日戰爭是黨發展的絕好時機,要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對於如何發展,朱、毛給出了三步策略:第一階段八路軍兵分兩路,一路東出雁門、五臺,橫斷平漢線,深入冀東、冀中,一路沿太行山南端,伸入晉南、豫北冀南、魯西,橫斷津浦線,進入魯北、魯東,截斷中央系軍隊的聯繫;第二階段是等過兩三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然後將黃河以北的國民黨勢力肅清;第三階段,等黃河以北鞏固後,伸入華中各地建立根據地,分段遮斷中央系軍隊的聯繫,瓦解和離間中央系部隊,鞏固中共的統治基礎。

從50年代開始,這一資料經常被臺灣方面引用,用來攻擊中共的敵後抗戰,之後這一說法傳播開來,成了如今網絡論戰的炮彈。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

那麼,事實是怎樣的呢?

楊奎松教授考證的結果:李法卿的回憶不可靠。中共在敵後的發展,是根據抗戰形勢的發展而不停摸索和調整的,不可能在抗戰初期就能準確預測之後幾年的發展戰略。李法卿的說法,實際上是1940年年初,人們對中共八路軍發展情形一種描述或總結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李法卿在叛逃前夕,知道了當年2月10日中共中央關於在西北、華北、華中“猛烈發展”的指示,指示要求掃除一切投降派頑固派的進攻,將整個華北直至皖中、江南打成一片,化成抗日根據地,置於共產黨進步勢力的管理之下,同時向鄂中、鄂東極大發展。也就是說,李法卿可能張冠李戴了。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同志:不要踏麥苗”

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就此打住。本文主要梳理華北敵後抗戰的主脈絡,以粗線條勾勒華北國、共、日三方的攻守之道,從宏觀的視角釐清華北敵後抗戰形勢的動態演變。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大舉增兵華北,攻佔北平、天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8月31日,爲了統一指揮華北作戰,日本參謀本部組建了華北方面軍,由寺內壽一大將任司令官,下轄香月清司的第1軍、西尾壽造的第2軍,以及方面軍直屬部隊,全軍共計8個師團又1個混成旅團,總兵力20萬人。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抗戰初期華北三條戰線示意圖

自華北南下,日軍的進攻主要有三個方向:

①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率領察哈爾派遣兵團(約4個獨立混成旅團),沿平綏線西進,佔領張家口、大同,配合第1軍消滅閻錫山第二戰區主力,佔領太原拿下山西。

②香月清司率領第1軍沿平漢線南下,佔領保定、石家莊,擊敗中國第一戰區主力,然後分兵側擊山西娘子關一線,支援太原會戰,一部繼續南下,推進到黃河北岸。

③西尾壽造率領第2軍,沿津浦線南下,佔領山東,然後與畑俊六的華中派遣軍南北夾擊,消滅中李宗仁第五戰區主力,打通同津浦線,將華北戰場和華中戰場連成一片。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華中派遣軍司令畑俊六(左)與華北方面軍司令寺內壽一(右)

在這三條戰線上,先後爆發了太原會戰、涿保會戰、徐州會戰,戰役的結果是,閻錫山被壓迫到了山西西南部,第一戰區從河北撤到了黃河以南,山東的韓復渠不戰而退,徐州的李宗仁轉移到了鄂豫皖。

徐州會戰之後,華北正面抗戰暫時告一段落,華北五省中,察哈爾、河北、山東被日軍佔領,山西、綏遠兩省中日雙方形成犬牙交錯格局,華北基本淪陷。

華北方面軍大獲全勝,華中派遣軍也不甘寂寞,爲了壓迫蔣介石政權屈服,華中方面軍於1938年6月發動了武漢會戰,佔領了華中,在此期間,日軍第21軍佔領了廣州灣一帶。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圖片來源網絡,作者:天涯孤舟

至此,日軍在中國的佈署如下:

關東軍經營僞滿洲國,負責對蘇作戰;華北方面軍確保華北治安;華中派遣軍(第11軍)作爲戰略進攻部隊,負責打擊國軍主力,摧毀重慶政權的戰鬥意志;第21軍佔領華南各港口,負責切斷中國海上交通線。

武漢會戰之後,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以戰養戰的戰略逐漸確立,華北重要性凸顯出來。在日本看來,華北在地理上是中國與“滿洲國”的結合部,擁有豐富的人力和物資資源,蒙疆(綏遠、察哈爾以及熱河)是阻擋蘇聯共產主義的防波提,適合打造成日滿華合作的樣板地區。所以,必須讓華北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能獨立經營,使華北成爲實現東亞和平的樞紐。

爲此,日本大本營確定了華北作戰基本指導原則,要求華北方面軍以確保佔領區的安定爲一切工作的根本,華北穩定壓倒一切。

對日軍而言,影響華北安定的因素有哪些呢?

日軍雖然佔領了華北大部,但因兵力有限,其實際控制區域僅限於重要城市周圍以及鐵路沿線的狹窄地區,其他大部是“匪佔區”,影響華北安定的因素就是這些“匪”。

日本人口中的“匪”指的是位於敵後國民黨軍隊,共產黨軍隊,土匪,以及地方自衛武裝。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1937年9月,八路軍386旅開赴山西前合影(李雲龍貌似是386旅獨立團的)

1937年11月太原會戰結束後,八路軍逐漸變運動戰爲游擊戰,分散開來開闢敵後根據地。到1938年秋,八路軍已經在整個華北地區創建了大片的根據地:在北線,沿管涔山、五臺、恆山、軍都山直至冀東霧靈山,建立了山區根據地;在南線,由呂梁山、太嶽、太行等山區,直到冀中、冀東平原,以及山東廣大地區,建立了山地、平原相結合的根據地。按照區域劃分,以上根據地可分爲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五大敵後抗日根據地。

地盤越大,軍隊越多,1938年底,八路軍已從3萬多人發展到22萬人。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八路軍敵後根據地的主要分佈情況

八路軍在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時候,國民黨方面也在推進敵後抗戰工作。

抗戰初期,正面戰場不斷失利,不少國民黨軍隊來不及撤退,留在了敵後,以華北爲例:河北省保安隊留在了冀中,萬福麟和孫殿英留在了太行山南部山區,河北民軍司令張蔭梧留在了冀南晉西,山東方面,範築先留在了魯西北,孫桐萱留在了魯西南,青島市長沈鴻烈率領海軍陸戰隊和地方武裝留在了魯中,龐炳勳留在了魯南等等。

隨着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國民政府也越來越重視敵後戰場,不僅派出軍隊和幹部深入敵後加強遊擊力量,還專門增設了冀察(司令張蔭梧)和蘇魯(司令于學忠)兩個敵後游擊戰區,並聘請中共將領爲教官,訓練遊擊幹部,這一系列措施有力加強了敵後抗日力量。到1938年底,國民黨方面在敵後擁有六七十萬人,是八路軍的三倍多,儼然是敵後抗戰的主力。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東北海軍實際締造者

問題來了:爲什麼國民黨敵後游擊戰沒能堅持到最後,弱小的共產黨卻在華北敵後成了“中流砥柱”?

先說國民黨軍沒能堅持下來的原因。

前期,國軍是敵後抗戰的主力,人馬衆多,目標大,承受了日軍的主要火力輸出,犧牲很大。

第二,戰略戰術失誤,沒有領會游擊戰的精髓。國民黨雖然也重視敵後游擊戰,但是卻始終把游擊戰視爲正規戰的一種輔助,沒有提升到戰略的高度。每當正面戰場發生大規模戰役,敵後戰場都要全力配合,斷交通,劫輜重,阻敵增援等等,實力暴露的越快,死得越快。戰術方面呆板僵硬,雖然在敵後,卻用正規戰的戰法打游擊戰,不會一邊遊一邊擊,只會節節抵抗,寸土必爭,一旦被包圍,往往團滅。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在南方,戴笠、杜月笙組建的“忠義救國軍”也屬於敵後遊擊部隊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無法取得民衆的支持。即使在敵後,國民黨內的消極方面依然如影隨形,派系爭鬥,紀律鬆弛,風氣敗壞,喫空餉,抓壯丁,搞攤派,軍隊與民衆關係很緊張。在敵後,沒有民衆的支持,就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游擊戰就是無源之水,遲早會乾涸。

第四,共產黨的競爭。國民黨重視敵後戰場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搶先佔領市場,限制中共的發展。隨着中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國共兩黨在敵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幾千人上萬人的“摩擦”時有發生,而結果往往是共產黨佔上風。國民黨軍在敵後的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直至徹底玩完。

值得一提的是,國共敵後頻繁摩擦,也有日本人謀略在起作用。國共日,三國志,任意一方都樂意看到另外兩方火併,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日本人甚至認爲,國民黨軍的地盤被摧毀後,留下的空白地區很容易被共產黨滲透,所以有意留下國民黨軍制約共產黨。

1943年以後,山東、河北、察哈爾等敵後各省,國民黨主力部隊幾乎絕跡。

國民黨敵後抗戰半途而廢,共產黨卻在敵後成功紮根,共產黨和日本人如何鬥法的呢?

華北方面軍認爲,要確保華北安定,僅僅佔領一些點(城市)和線(鐵路)遠遠不夠,必須保持對“面”的佔領。1938年11月25日,杉山元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隨即推出了“治安肅正”方針,計劃從1939年1月到1940年3月間,分三期進行治安肅正工作。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面相憨厚杉山元

所謂“治安肅正”,指“通過討伐作戰,全部催毀匪軍根據地,同時徹底進行高度的分散部署兵力,隨後依靠這些分散的據點,對匪軍反覆進行機敏神速的討伐,使殘存匪團得不到喘息時間和安身處所”。

一句話,日軍要分散兵力,對敵後根據地實行全面掃蕩,實現對華北的完全佔領。

從1938年11月到1939年5月,日軍從華南和本土抽掉了7個師團、5個混成旅團以及1個航空兵團編入華北方面軍,並增設了第12軍駐防山東,至此,華北方面軍下轄3個軍、15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加上輔助部隊,總兵力接近40萬人,這是整個抗戰期間,日軍在華北兵力規模的巔峯時刻。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山地,幾十萬日軍化整爲零,對敵後抗日勢力發動了全面進攻,不管國民黨軍、八路軍、自衛隊、土匪,人擋殺人,佛擋殺佛,攻無不克,所向披靡,情報準的,提前溜了,情報不準的,等待被合圍殲滅。至於粉碎日軍掃蕩的說法,聽聽就好了,在絕對實力面前,跑,快跑纔是保存有生力量的唯一出路,孫子也說過,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日軍戰史也記載:共軍迴避交戰,採取退避戰術,專心致志保存其戰鬥力,加以支援共軍的民衆,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和巧妙的傳遞情報的能力,並有可怕的諜報組織,因而想要捕捉殲滅共軍,甚爲困難。

“治安肅正”實施完2期之後,1939年9月,中國派遣軍司令部成立,華中方面軍轉而隸屬於中國派遣軍,多田駿接任杉山元出任華北方面軍。此時,華北方面軍被抽調走7個師團,補充了1個師團和3個混成旅團,兵力約30萬人,還有10餘萬僞軍。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多田駿

多田駿,屬性:日本軍界有名的中國通;特技:囚籠政策。

他一上任,就在第3期“治安肅正”計劃中釋放大招:以鐵路爲柱,公路爲鏈,碉堡爲鎖,輔之以封鎖溝牆,構成形似囚籠的網格狀封鎖線,對根據地分區進行掃蕩和蠶食。

公路、碉堡、深溝是如何封鎖一塊地方?

囚籠政策主要針對平原地區:公路方便兵力投送,保證日軍能夠第一時間到達戰場;封鎖溝是在鐵路、公路兩邊挖溝,挖出來的土壘牆,深壕高牆,一般很難通過;碉堡,一般十里左右修一個,方圓十里內阻礙視線的樹木都得砍掉,白天視線好,站在碉堡上,拿上以望遠鏡,可以監控周圍十里內村子的情況。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日軍在碉堡上

以碉堡鎖定敵情,以封鎖溝限制敵人機動,以公路投送兵力迅猛打擊,三位一體攻擊系統,威力驚人。

通過“治安肅正”作戰,到1940年底,華北398個縣中,有368個縣建立了僞政權。

物極必反,日本人這樣不留餘地的搞,必定引起抗日力量的反彈。

此前,日軍掃蕩猶如活塞運動,一般從哪裏來還回哪裏去,地盤還是八路軍的,但囚籠政策施行後日本人不走了,嚴重壓制了八路軍的發展。

到了1940年,八路軍面臨了兩個巨大的困難:一是槍支彈藥嚴重匱乏,許多新擴編的部隊中,有槍的還不到五成,二是地方負擔太重,脫產的黨政軍民學等人員不斷增加,但是根據地不斷縮小,導致財政難以爲繼,擴軍已到極限。

本想低調發展,但現實不允許。要擺脫當前的困境,八路軍必須向外線發展,擴大根據地,與日本人爭地盤,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破解日軍的囚籠政策——百團大戰逐漸醞釀而成。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敵後軍民拆毀日軍的碉堡

百團大戰最初的戰略構想是,對日軍佔領的要害地區和交通線,進行大規模破襲戰,打破日軍的囚籠之術,迫使日軍戰略收縮。從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八路軍出動100多個團,對正太線、同蒲線、平漢線等鐵路和日僞軍佔領的據點、廠礦進行破襲。

八路軍除了進行遊擊戰之外,還大規模採用了運動戰和攻堅戰,堪稱八路軍與華北日軍總體軍事對抗的一次大檢驗。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敵後軍民拆毀日軍的碉堡

檢驗的結果是,八路軍雖然對日軍構成了較大威脅,但軍事實力遠不能達到正面挑戰日軍的程度。事實上,在百團大戰第二階段中,日軍已從最初的混亂中反應過來,並在第三階段對八路軍展開了報復性掃蕩,八路軍只能被迫進行反掃蕩,著名的關家堖戰鬥,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彭德懷在關家堖戰鬥前線,戰事不利,彭總表情凝重

百團大戰沒有打破日軍對根據地的壓制,卻成功吸引了日軍的注意。

早在1938年,日軍情報人員便斷定“今後華北治安戰的對象是共軍”,此後又認爲中共是“立足於軍、政、黨、民有機結合的抗戰組織”,已“成爲華北治安之癌”。但這僅僅是個別人員個別部門的認知,整個華北方面軍並未對中共的情況形成廣泛、深入的認知。百團大戰之後,華北方面軍一改之前對八路軍忽視,開始將八路軍視爲頭號對手。

三期“治安肅正”作戰結束後,日軍遠未達到預期的戰略目的,八路軍游擊隊依然在頻繁破壞鐵道、公路、通信線路,消耗日軍人力物力搶修,還時不時襲擊日軍補給部隊和落單的小部隊,神出鬼沒。“華北治安”任重道遠。

此時,華北方面軍的部署如下:

以第1軍所屬的3個師團和4個獨立混成旅團,控制山西地區,以第12軍所屬2個師團和3個獨立混成旅團,控制山東和蘇、皖北部,以駐蒙軍1個師團1個混成旅團,控制晉綏地區,方面軍直屬5個師團和4個獨立混成旅團,控制河北和豫北,並以其中2個師團爲機動兵力,隨時加強各軍進行掃蕩作戰。

1941年2月,華北方面軍制定年度“肅正”計劃,提出“在1941年要徹底進行正式的剿共治安戰,已成爲空前未有的大事”。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多田駿在“治安肅正”的基礎上迭代升級,推出了“治安強化”運動。“治安強化”運動講究提“三分政治、七分軍事”,要求對抗日根據地“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一元化的總力戰”,以達到“確切使匪民分離,掌握民心,確保華北佔領”的目的。

很明顯,日軍已經意識到,單憑武力討伐根本無法實現華北治安,必須統一軍、政、民等各方面的力量,摧毀中共在敵後的組織,爭取華北民心,這樣才能將中共勢力“擠出”華北。

“治安強化”運動是多田駿提出的,但是卻是岡村寧次主導實施的。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岡村寧次

1941年7月7日,岡村寧次被天皇欽點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這是一個比多田駿更狠辣的人。在岡村寧次的主導下,日軍將華北劃分爲三種區域:治安區,準治安區,未治安區。治安區是日軍佔領的治安穩定地區,準治安區日軍和中共都進入的地區,未治安區是中共佔領地區。

當時,整個華北地區,治安區佔10%,未治安區佔10%,剩下的80%爲雙方勢力交錯地帶,其中有60%是日軍佔優勢的準治安區。日軍計劃,通過三年“治安強化”運動,將治安區擴大到70%,準治安區縮小到20%,未治安控制在10%。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日軍“益子挺進隊”,專門化妝成八路軍,深入根據地偷襲八路軍總部

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日軍對三種區域實行了不同政策:

在治安區,建立僞政權,安撫百姓,促進民衆親日反共;

在準治安區,部署日軍,組建僞軍,不斷搜尋和掃蕩中共勢力,扼制其活動和發展,使準治安區轉變成治安區;

在未治安區,部署日軍主力,反覆掃蕩,摧毀和破壞生產生活設施,使中共難以重建根據地,這就是後來所說的“三光政策”。

除了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岡村寧次還將“囚籠政策”發揚光大,廣修封鎖溝牆,築碉堡,對八路軍進行軍事和經濟封鎖。到1942年10月,華北新築碉堡7700多個,封鎖溝牆11860公里,是地球周長的四分之一。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敵後抗戰最困難時刻,可以看出平原地區根據地幾乎都淪陷了

對日軍而言,“治安強化”運動效果出奇的好,在敵後抗戰的國民黨部隊紛紛瓦解投敵,全軍覆沒;共產黨方面,根據地和人口損失了一半以上,平原地區的根據地幾乎全部淪陷,八路軍總兵力由40萬人降到30萬人,連副總參謀長左權都戰死了,武器和各種物資奇缺,敵後抗戰進入了最艱苦的歲月。

拿破崙說過,最困難的時候,就是離成功最近的時候。

日軍爲了徹底壓制八路軍活動,不得不將兵力分散開來,維持對佔領區的控制,佔領區越大,兵力越分散,到1942年夏天之後,華北6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佈着約24.5萬日軍,每平方公里只有0.37人,每個碉堡或據點裏只有平均不到30個日僞軍,其中日軍只佔1/4。

兵力越分散,控制力遞減,八路軍的活動和喘息空間反而越大了。而在之前被死死壓制的日子裏,八路軍也沒閒着,大生產、減租減息、內部整頓、軍事訓練等等提升內力的事沒少做,兵員雖然下降了,但質量和戰鬥力反而有所提升。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守得雲開見日出。時間進入1943年,世界大戰形勢已經逆轉,瓜島戰役之後,日本元氣大傷,大本營不斷從中國戰場抽調兵力投入太平洋戰場,1943年到1944年初,華北方面軍被抽走了4個師團,卻只補充了兩個新編的垃圾師團。兵力、士兵素質、火力不斷下降,已鎮不住所有佔領區,只能收縮戰線,將高度分散的兵力集中起來,守備重點地區——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日軍戰略收縮之時,便是八路軍發展壯大之日,此時的八路軍猶如被擠幹了水的海綿,遇到了人民的汪洋大海,瞬間吸飽,到1943年下半年,華北戰略主動權逐漸向八路軍轉移,對於日軍的一般性掃蕩,八路軍已經不用再像之前那樣退避三舍了。《亮劍》裏面,李雲龍發動平安格勒戰役就在這一年,劇情雖然有點誇張,但反映的敵我大勢也差不多。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李雲龍攻打平安縣

進入1944年,日軍大本營腦洞大開,要求打通大陸交通線,中國派遣軍奉命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豫湘桂會戰,其中華北方面軍負責擊敗駐守河南的湯恩伯,打通平漢線,即豫中會戰。

爲此,華北方面軍抽掉了69個大隊的兵力,只留下67個大隊守備佔領區,這就意味着守備華北的日軍數量猛降一半,戰鬥力更是降了一大半,因爲抽調前去參加野戰的都是戰力相對較強的部隊。爲了集中兵力守備重點地區,日軍主動放棄了很多據點和縣城,相當於直接送給了八路軍。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八路軍趁此機會,開始集中兵力,廣泛襲擊日軍據點,同時還派出部隊緊隨日軍之後,跨過黃河,開闢了豫西根據地。總指揮部明確提出,要把游擊戰發展到大城市周圍去,包圍日軍,“要準備奪取這些大城市”,並努力嘗試將游擊戰模式轉換成運動戰模式,積小勝爲大勝,把日軍一步一步擠出去。

1944年8月,岡村寧次卸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出任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接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

華北形勢以難逆轉,岡村寧次都搞不定,岡部直三郎就更不行了,他在任上重點抓兩個事:一是確保重要地區和鐵路兩側的安全,二是儘可能收集戰略物資,運往日本,以維持戰爭。岡部直三郎呆了三個月就走了,11月,下村定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美軍通過戰略轟炸和海上絞殺,極大削弱了日本的戰爭潛力

到了1945年,下村定的任務除了保護鐵路搶運戰略物資之外,還多了兩個任務,一是強化山東半島的防禦,準備抗擊美軍登陸,二是與關東軍緊密配合,完成對蘇作戰準備。

在此之前,華北方面軍雖然補充了大量兵力,但士兵素質嚴重下降,戰力提升不大。1945年春,華北方面軍有129個大隊共計19萬人,其中有不少丙種甚至丁種師團,僞軍約50萬人,基本是打醬油的。

區區19萬人的戰略軍團,既要對付七八十萬八路軍,還要準備抗擊美軍登陸和蘇軍南下,開什麼玩笑?只能龜縮在重點城市和交通幹線附近,靜待最後時刻的到來。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故宮太和殿前受降,孫連仲(中)

國共日三國志:華北敵後抗戰脈絡

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簽署投降書

1945年10月10日10時10分,最後一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在故宮太和殿廣場,向中國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將軍投降。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華北治安戰》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的敵後游擊戰》楊奎松

《抗戰初期中共軍事發展方針變動的史實考析——兼談所謂“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方針的真實性問題》楊奎松

《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概述》文鋒

《百團大戰前華北日軍對中共力量的認識與對策》丁則勤

《抗日戰爭初期的敵後抗日遊擊戰概述》曾景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