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晚,我校在江蘇大劇院成功主辦“水路·戲路·傳承之路——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首屆成果展演。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財政廳、省文聯等有關部門領導及我校在全省各地的藝術實踐基地的校長出席本次活動。我校黨委書記王仁雷,校長王建,校領導劉繼紅、潘文、祝興成、姚振標、劉貴友出席活動。

王仁雷致歡迎辭,他指出,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活着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在江蘇流域留下了豐富的戲曲文化歷史遺存。習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江蘇明確提出“三個長廊”的設計,即努力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成爲“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品味的文化長廊、高效益的經濟長廊”。我校一直堅持傳統師範教育、江蘇地方傳統文化教育的“雙傳統”特色發展,2018年啓動了“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成立“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實施戲曲進校園“五個一工程”,走訪名家,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歷史;深入劇團,關注各劇種的生存現狀;走進校園,探討戲曲在校園的傳承途徑。一年來中心組成員撰寫了近10萬字調研紀實《我們的足跡》,拍攝的一部微電影、一部紀實片都入選首屆運河主題國際微電影展;美術學院師生創作近80件油畫、國畫、書法等有關運河體裁作品,併成功舉辦《運河懷古——首屆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美術作品展》;開發首家以戲曲教育教學和傳承推廣爲目的“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進校園網絡數據庫”,包括江蘇各曲種收集彙總、戲曲微課視頻等豐富資源,《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進校園的高端師資培訓》項目已通過省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的終評。此次成果展演,是對工程開展一年來的總結和展示,未來我校還將繼續推進該工程,推動江蘇省中小學校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

在展演現場,王仁雷和王建分別爲“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首批特聘專家”“京杭大運河江蘇流域戲曲文化傳承與創新工程藝術實踐基地”相關人員頒發證書與銅牌。

本次成果展演主要以運河爲引線,戲曲傳承爲主題,雲集了運河沿岸各劇種的名家名段,彰顯了吳韻漢風的地方特色。崑曲胡錦芳,錫劇王建偉、王子瑜,淮海戲楊秀英、許亞玲等江蘇戲曲名家來到現場助陣。來自無錫、淮安、徐州、南京等地中小學近300名師生帶來的戲曲體操、戲曲聯唱、戲曲詩詞、戲曲舞蹈等表演,則充分體現了戲曲文化在中小學的代代傳承。其中我校藝術實踐基地無錫羊尖實驗小學的少兒錫劇《雙推磨》於2018年12月29日晚參加了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2019年新年戲曲晚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此次演出。

此次成果展演現場還佈置了美展、虛擬現實校園崑曲《遊園驚夢》,晚會由新崑曲《古韻悠悠》開場,在激昂豪邁的京歌《我是中國人》百人合唱中圓滿結束。

素材來源 | 師緣新聞網

本期編輯 | 劉夢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