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巡展@上海

  八月将尽之际,岛君突然收到来自特邀策展人汪单的一份报告——《“诗的”巡展@上海-数据项目》,经过一个月的整理分析,终于新鲜出炉!哼哼,咱们“诗的”巡展也要数据化了,想不到吧?当初展览选址乌鲁木齐中路的寄存处,便旨在让诗歌以艺术的形式,与街道上的居民、商贩、游客发生更多的碰撞。经过众多个体的观看、理解与灵感发酵,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在喧嚣生活之外的联结,可以由诗歌去触发、建立。为了检测和记录这种“大隐于诗”的羁绊,我们邀请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在展览期间进行了空间数据采集,并根据数据对此次展览背后的实际效果和规律进行分析。有多少路人会进入空间中观看展览?天气会不会影响观展人群?周末还是工作日看展的人多?“大隐于诗”背后的现实故事,这就让策展人汪单与李谦升老师为我们看“图”说话,娓娓道来——

   ▼

  “诗的”巡展@上海 - 数据项目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上海乌鲁木齐中路,卖房网和大众点评的美食推荐几乎占据了首页。的确,乌鲁木齐中路上有不少被归为历史保护建筑的民用住房,网红店更是数不胜数。全长800多米的乌鲁木齐中路是一条人流穿梭不息的主干道,南北分别接壤着淮海中路和华山路。乌鲁木齐中路上的菜场、五金店、咖啡馆、餐馆、房屋中介一应俱全,这也使得整条街车水马龙。乌鲁木齐中路历史悠久,地处城市中心,可惜业态单一,缺少了一点文化气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乌鲁木齐中路

  “诗的”巡展第二次来到上海,选择了与乌鲁木齐中路上的寄存处合作。从外观上来看,寄存处像是一个沿街的铺子,10平米的空间与隔壁的照相馆共用一个门,但透明的落地门,老地砖、淡粉色的墙面,art deco内饰等这些由运营者巧心设计的细节显得与众不同。“大隐于诗”的展期正值寄存处成立一周年。在这一年中,寄存处以一种并置与兼容的方式存在:空间的使用是与照相馆合租,项目的规划是由艺术家作品与设计师合作品牌混搭展出。寄存处不仅是设计师、艺术家会驻足、交流的空间,对于周边居民来说也是一个新鲜的地方,不断更新的展览也为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乌鲁木齐中路上充满生活气息的展览空间“寄存处”

  ▲寄存处门前聚集了前来观看“诗的”巡展开幕式的人群

  ▲乌鲁木齐中路上,特邀创作人高灵上演着“弧形餐厅”的表演,现场朗诵了一首诗

  ▲展厅挤满了观展的人群,诗歌、艺术与对生活的好奇在此糅合发酵

  ▲特邀艺术家萌态奇小组的作品,灵感来源自葡萄牙诗人努诺·朱迪斯等的多首诗作

  ▲特邀创作人汪琦琦的作品,灵感来源自香港诗人林舜玲《与我的身体对话》

  ▲参展创作人杨舒蕙的油画作品,挂在一扇关闭的木门上

  ▲郑轶的作品《于一呼一吸之间的生命》挂于窗前,透明的照片与窗花相融,产生别样的纹路美感

  ▲展览空间寄存处的橱窗,映照出乌鲁木齐中路车水马龙的日常

  “诗的”巡展是一个诗歌与艺术跨界的当代艺术展,以“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与会诗人的诗作为灵感来源,广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不限形式的创作,以绘画、音乐、摄影、舞蹈、戏剧、建筑、装置等艺术形式,重新去诠释、演绎文字里的诗意。巡展上海站的主题为“大隐于诗”,期望诗歌、艺术能穿街走巷,融入社区。展览以外,更策划了“我的12小时诗歌流浪计划”系列活动,邀请诗人、艺术家、音乐人、建筑学者、图书馆研究员等有趣的灵魂和观众朋友一起,通过知识分享、实地行走、聚会交流等方式,将诗歌、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无限拓展。

  ▲“我的12小时诗歌流浪计划”:早午餐聊聊文学中的城市

  ▲“我的12小时诗歌流浪计划”:下午茶逛逛消失的街角

  ▲“我的12小时诗歌流浪计划”:夜生活读读诗唱唱歌

  为期两周的展览,对社区的文化建设未必能起到明显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在这样一个酷热、眩晕的夏天,我们期望为这些误闯寄存处、路探网红店的食客,买菜路过的居民或是寄存处的朋友们提供一个读诗、看展和交流的平台。

  ▲以萌态奇小组参展作品制作的“钞票”冰棍扇子,乌鲁木齐中路上的牛奶棚、水果店、拉面店、包子铺、果汁铺等大小店铺均可领取

  ▲观众可在寄存处留下自己的创作,等待喜爱的朋友将诗意领回家

  当然,以上这些美好期许都是主办方的意向。为了能客观地评估这个项目,我们邀请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做了空间数据采集及分析。我们希望从数据的角度去看这次展览背后的实际效果和规律,有多少路人会进入空间中观看展览?天气会不会影响观展人群?周末还是工作日看展的人多?等等问题,看看能不能用所抓到的数据进行回答。

   数据&可视化

  为了检测观展的人群,我们在十个多平米的空间中布署了三个传感器,一个用于检测门外街上的人流、一个在店门口用于检测进店的人流、还有最后一个放置在空间里面,用于检测店里面的人流状况,所有数据会通过网络传回云端。在十五天的展期中,店门口的两个传感器表现出色,兢兢业业的传回了所有数据,而屋里面的传感器在展览的第六天掉线了,非常可惜。我们还从网上抓了展览期间的气象数据用于和人流数据进行比对,观察天气对观展人流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张表,图表上表现的是整个展期中三个传感器所传回的人流数据的总览,柱状图上面三种不同颜色的柱子就代表不同的传感器的数据,另外,我们还把气温数据加进了表格,用灰色虚线表示,用折线的形式来表现整个展期中间气温的起伏变化。

  7月14日晚上是展览开幕的日子,下午开始安装采集装置,虽然当天总人流数最少,但从店内的绝对数量上来看,却是整个展览期间最多的,说明活动开幕的那个晚上展览的人气很旺;7月17日是整个展期中除了开幕日之外人流最多的一天,从下图的人流转化率上面来看,17日当天中午开始出现了人流转化的高峰,直到晚上7点,从街上走进空间的人都非常多,这一天在整个展期中都是很少见的,从气温上看,当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4摄氏度,不过是一个多云的天气,看来高温对看展人流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人流最少的一天是7月22日,出人意料的是一个星期天,从我们通常的经验来说,周末是一个观展的高峰时间,但对这次在乌鲁木齐中路上的展览空间来说,周五和周日都是观展人数最低的时间。周日看展人少大概是因为街道上的总的人流就是最低的,周五街上的人流不少但看展的人却也不多, 22号周日的最高气温才29度,是这个展期中最低的一天,不过是大雨天气,这也解释了街上人不多的原因,可以想象大雨的街头人们的脚步匆匆,可能都无暇停下脚步看一眼橱窗里面的艺术展。7月25日星期三是整个展期中街上人流最多的一天,但最多的人流并没有转化成看展的人,进店看展的人数统计也只是整个展期的平均偏下的水平,下雨和36度的最高气温也许是阻挡人们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来看,展览的第一周虽然都是高温天气,但整体以晴和多云为主,第二周气温没有太大变化,但主要以雨天为主,相比较而言第一周进入展厅的人流比第二周要高出不少,看来下雨天人们的对看诗歌展的热情下降了不少。

   每天从早到晚的人流变化情况

  为了从更加细节的角度去看展览人流的变化,我们只做了一张表现从早上12点到夜里12点的人流情况表,在表中,我们除了展示了三个传感器从早到晚的人流数值外,我们还计算了从街上进入展览空间中的人流转化率,以此来表现展期中各个时段人们的观展意愿。可视化图中我们使用了散点图的形式,用一个圆来表示每一个时段的人数,全天被分成了24个小时,整个展期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可以清晰的展示整个期间所有的人流变化情况。在表格的最低下我们还添加了四个按钮,用户可以使用按钮切换观察三个传感器的人流数据与人流转化率的数据。

  ▲店门外的人流数据

  ▲店门口的人流数据

  ▲店内的人流数据(从展览的第六天开始掉线…)

  ▲人流转化率

  如果我们分别来看几个传感器数据的话,可以看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规律。首先是店门口用于检测街上人流数据的传感器,整个乌鲁木齐中路街上的人流熙熙攘攘,但基本上可以看到人流从早上6点开始增长,一般在9点左右到达全天的平均水平,之后在早上9点到晚上9点之间的十二个小时里面,人流的变化不是非常剧烈,除了中午12点和下午6点饭点的时候街上的人流会有一个小小的高峰之外,其他时间的变化都非常平均,这是整个街道人流的特征,但下面如果换成店内传感器的人流数据,就显示了完成不同的情况。点击按钮切换到店门口用于检测入店人流的传感器后,可以看到与街上略显平均的人流完全不一样的变化规律。

  进入展览空间的人流在开展当日下午直到晚上9点都是整个展期中最火爆的日子,其中原因并不难想象。整个展期观展人流从整个图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周从开展到21号;第二周从22号到展览结束。“诗的”巡展@上海的展览时间是从早上10点到晚上8点,和展览共享一个室内空间的另外一家照相店的营业时间大概是早上8点到晚上6点,所以从图表上看,晚上6点到9点这个时段是整个展期中最稳定的访问时间,除了偶尔的几天外,其他时间在个晚饭后的时段都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而整个展期中下午3点左右是最少人进店访问的时间;早上10点至下午1点这个时段也是展览空间人流访问最多和最稳定的时刻,但我们并不清楚这些人流是被展览本身所吸引,还是因为需要进入照相店顺便看展的人流。而下午的人流第一周和第二周就有了明显的分别,第一周下午的人流和早上相当,时间也集中在下午4点到6点的时段中,后面的一周下午进入展览空间的人流就比较少了,其中的原因可能一个是因为下雨的天气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该街上的人流都是在附近工作生活的人居多,在活动第一周的新鲜感过去后,便失去在下班之后进去一探究竟的动力,是不是也可以推论在这样的空间中做展览效果最好的展期就是一周。

   结论

  通过2周的数据采集,我们获得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1. 在寄存处这样空间展览,效果最好的时间为一周;

  2. 中午和晚饭前后的时间是观展人群最多的时间;

  3. 在这种街上的展览空间,气温对观展的影响不大,雨天的影响会比较大;

  4. 下午三点是最冷清的时间。

  总结一下,这次项目数据的收集还有一些遗憾,首先是空间内的3号传感器只采了不到一周时间的数据就挂了,原因不明,它是现实空间内人流活跃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次如果有机会再做这样的项目,传感器的数量和精度可以再提高一些,如果可以精细到每件展品的范围粒度,整个数据的价值会提高更多;另外,数据的维度上也可以再增加一些,比如声音、亮度、温度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会对整体的分析结果有更好帮助。

  最后,7月24号的凌晨,夜里12点到早上5点之间传感器显示空间里面都有人或者物体在活动,这会是什么呢?

   关于作者

  汪单,策展人,ePublicArt(电子版公共艺术杂志)主编,国际公共艺术协会研究员。

  2011年毕业于伦敦大学Goldsmiths 策展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2011年8月到2013年4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展览教育组,主要负责展览协助及教育活动策划。2013年10月至2018年8月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项目部助理总监。2016年获得吴作人基金会与卡蒂斯特基金会合作“青年策展人奖学金”。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近年来致力于探讨人机间、人际间以及人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研究,借助信息可视化设计、人工智能、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交叉学科路径,通过对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让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变得鲜活且精致、实用并且有趣。

  本篇图文资讯经“凤凰艺术”授权转发,由“诗歌岛”编辑制作,版权所有,转载请与本微信号后台联系。

  { 必有人重写爱情 } 诗歌岛 @【情·书】特展 时间:2018.8.17—10.7 北京西单大悦城6F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