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雲生在西荒山和葫蘆頭溝各有兩棟大棚,每個1000平方米左右,一是用來冬儲移動桃樹,二是用來育苗,三是用來種植新品紅菇娘套種五味子。在葫蘆頭溝的兩棟塑料大棚,搬移了桃樹後,今年董雲生培育了幾萬棵暴馬丁香幼苗,計劃今年秋天移栽上山,估計能栽種近10公頃。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桃在樺甸市橫道河子鄉荒山村西荒山屯的南大地裏,有兩棟塑料大棚,它的旁邊就是近1500平方米的“桃林”,生長着1000多棵桃樹。而這個村的葫蘆頭溝西山上,竟有上萬棵桃樹,明年桃林面積會超過一公頃,將是大片桃園。這兩片桃園的主人叫董雲生,吉林省高級農藝師,樺甸市優秀實用技術人才。

樺甸市橫道河子鄉荒山村返鄉創業大學生董雲生建起“移動果園”!

5月15日,記者來到西荒山桃園時,桃花已經開始“落英繽紛”,一些枝丫上開始生出綠豆大小的幼桃。

牛刀小試

樺甸市橫道河子鄉荒山村返鄉創業大學生董雲生建起“移動果園”!

董雲生,今年50歲,土生土長的橫道河子鄉西荒山人。1987年鄉政府選拔鄉村能人,把他送到吉林農業大學園藝特產專業深造學習,1989年畢業回鄉帶領村民發展多種經營。他自己帶頭試驗示範,在西荒山屯東山上,開發了3公頃果園,栽種123蘋果、南果梨等品種,收到良好效益。在他的帶動下,荒山村果樹發展迅速,幾年間就達到十幾公頃。同時,橫道河子鄉地局子村、復興村、杉松村相繼發展起果樹產業。董雲生作爲鄉政府培養的技術人才,義務爲各村果農當技術指導。上世紀九十年代,果樹產業成爲橫道河子鄉的特色產業,果農們從中獲得了不錯的收益。鄉里的果樹產業也多次在國家、省市媒體宣傳。後來由於受市場影響,果賤傷農,加上果樹盛果期已過,更新果樹前景看不透,玉米價格又持續走高,所以果農們紛紛砍掉果樹,重回糧食作物生產。

說起那段經歷,董雲生很有感觸,“雖然橫道河子的果樹產業算是曇花一現,但是畢竟也豔麗一下。有成功的喜悅,也有落寞的傷感。”

他鄉展業

2000年,董雲生來到樺甸市奈奇生態食品有限公司,負責長白山紅果基地建設。奈奇生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大渣榨”飲料的主要原料是長白山紅果,要滿足生產需要,必須有成規模併產量穩定的原料基地。董雲生在這裏一干就是8年,從紅果的培育、苗圃建設、果樹栽培、管理等各個環節,傾注了全部心血。在前進水庫建設了幾十公頃的紅果基地,滿足生產需要,也保障了原料質量。在培育長白山紅果基地建設的同時,還完成了釀酒葡萄生產基地建設和鮮食葡萄園建設。以基地建設爲依託,奈奇老闆建設了“過億葡萄酒”生產線,擴大了產業規模。

也許董雲生就是不甘寂寞的人。把奈奇生產基地建設完成後,他又應聘到吉林市銘山綠洲有限公司擔任農產項目經理,主要負責農產方面經營管理,包括果樹栽培、採摘園經營、特禽養殖、水庫養殖等內容,年薪超過了20萬元。

返鄉創業

雖然是“漂”在外面,但是不論在哪個單位工作,董雲生的知識和實踐都應用的恰到好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了一定的技術,也有比較成熟的項目,如何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如何能推動家鄉經濟發展,如何能帶領鄉親們致富,成爲董雲生魂牽夢繞的課題。2009年,年事已高的父親生病,母親身體也不好,爲了盡孝道,也爲了能在家鄉發展事業,董雲生毅然放棄幾十萬年薪,回到家鄉開始創業。

應該說,董雲生首先是果樹專家,以發展果樹爲根基。他當年自己有3公頃農田,又接過父母的幾公頃土地,先發展成熟的果樹品種育苗,爲吉林地區幾個果樹發展較好的鄉村提供種苗。同時開始研究引進上海錦繡黃桃。

北方培育桃樹的核心難題是桃樹越冬問題。首先是選擇砧木,在適宜的砧木品種中,經過幾年實驗,逐漸淘汰了山丁子、山裏紅等,最終選擇了北方櫻桃作爲砧木。董雲生嘗試栽種一批,但是一個冬天過去,栽種的桃樹全部“犧牲”。在塑料大棚中培育桃樹當然可以,但是成本太高,而且面積有限。在反覆試驗中,董雲生髮明瞭桃樹盆,用無紡布製作,結實耐用。盆的直徑半米左右,高度30釐米,裝入的土足夠一顆桃樹營養供應。這樣入冬前把桃樹搬移到塑料大棚中,開春後再把桃樹搬移到大田。董雲生稱之爲移動式果園。這種辦法解決了桃樹越冬問題,而且也成爲果樹栽培的新型模式。

樺甸市橫道河子鄉荒山村返鄉創業大學生董雲生建起“移動果園”!

把上海錦繡黃桃引進樺甸這樣的高寒山區,難度特別大。但是東北的冷涼氣候資源又造就着優異的農產品質量。東北黑土地,豐腴肥沃,適應農作物栽培;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晝夜溫差大。所以生長的黃桃個大、汁多、肉厚、甘甜,無論從口感上還是從營養成分上,都優於上海本土的黃桃。上海黃桃每年3月開花,7月採摘上市。而在樺甸培育的桃樹,要5月中旬開花,9月中下旬成熟。此時上海的黃桃已經售罄,樺甸黃桃便成爲錯季珍品。據董雲生說,兩年來,黃桃採摘價格一直穩定在每市斤30元左右。每盆桃樹可結果實5至8公斤,每棵樹收益400元左右。現在董雲生有成齡桃樹2000多棵,幼樹10000多棵,他要把自己桃園打造成爲東北最大的移動式桃園,讓家鄉人喫上品質優良的大黃桃。

逐夢荒山

“荒山”讓人聽來總有一種荒涼、荒蕪、貧瘠的感覺,實際上荒山村的經濟多年來也不富裕,人們還是老守田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着傳統農耕。讓荒山變成花果山米糧川,就是董雲生追逐的夢想。

樺甸市橫道河子鄉荒山村返鄉創業大學生董雲生建起“移動果園”!

雖然荒山村在發展林果業方面算不上一張白紙,只能是有過基礎,在董雲生返鄉之前也是一片空白。從2009年董雲生組建的橫道河子鄉昆林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來,林果產業在橫道河子鄉開始復甦,並向其他鄉鎮輻射。爲了形成產業化格局,2018年董雲生註冊成立了吉林省山虞侯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使農林科技走向企業化發展軌道。

說起“山虞侯”能透視出董雲生的知識底蘊。《周禮·地官·山虞》:“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虞侯”是春秋時期掌管山澤的小官。取名“山虞侯”就是要改變荒山面貌,在山林川澤裏求發展做文章。

在外“漂”的幾年裏,董雲生積累了些許資產,回到家鄉他把所有的積蓄拿出來,通過土地流轉,滿足了苗圃生產需要。在上海錦繡黃桃獲取成功後,董雲生把目光投向素有“東北第一山珍”的刺嫩芽。經過反覆摸索實驗,他培育出新品種刺嫩芽。幾年來,已經培育刺嫩芽苗200多萬株,全部移栽到自己或流轉或租賃的清收還林地塊,到2019年他已經栽種了80多公頃。本鄉的文華村和其他鄉鎮農民紛紛到他這裏購進種苗,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董雲生在西荒山和葫蘆頭溝各有兩棟大棚,每個1000平方米左右,一是用來冬儲移動桃樹,二是用來育苗,三是用來種植新品紅菇娘套種五味子。

在發展刺嫩芽的同時,董雲生還培育了新品種紅菇娘。普通的紅菇娘一斤需要165個,而他培育的新品紅菇娘一斤只有35個。1000平方米產量在3000斤左右。桃樹搬移大棚後,正好栽種紅菇娘並套種五味子。2018年董雲生兩個大棚的紅菇娘賣了11萬元。

在葫蘆頭溝的兩棟塑料大棚,搬移了桃樹後,今年董雲生培育了幾萬棵暴馬丁香幼苗,計劃今年秋天移栽上山,估計能栽種近10公頃。暴馬丁香是集綠化、觀賞、製藥、茶飲於一體的植物,全身是寶,這又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項目。

此外,董雲生還培育了獨角蓮、威靈仙、黃柏等中藥材苗木,作爲山虞侯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儲備項目進行發展。

董雲生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夢幻,也非常樂觀,既有紮實的實幹主義精神,也富於浪漫的理想主義色彩。他邊生產邊投入,到目前,山虞侯農林科技有限公司投入的科研經費就已經達到300萬元。他預計的經濟效益非常有誘惑力,看着他自信的神情,我們都希望他逐夢成真。

樺甸市橫道河子鄉荒山村返鄉創業大學生董雲生建起“移動果園”!

站在春風裏,董雲生躊躇滿志,他希冀着並創造着美好的明天!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李俊

編輯:劉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