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時勢造英雄,對於一把武器來說亦是如此,在我國抗戰時期有一把槍雖然長相奇特但是在當時卻爲我國抗戰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它是駁殼槍,還有一個老幼皆知的俗稱叫盒子炮。在抗戰年代,爲了戰鬥需求,我軍在鼎鼎大名的駁殼槍的基礎上結合騎兵部隊的需求,加裝了護木、槍托和快慢機制作而成,手槍變步槍之後,作戰性能更加出色,備受我軍喜愛。

盒子炮是一款兼備性能和威力的武器,在抗戰時期,八路軍和國軍都很喜歡盒子炮。該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隨後我軍改進後全槍長度爲0.9米,比普通步槍短小許多,非常適合騎兵作戰攜帶。口徑爲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初速達到每秒425米,射速爲900發,裝彈20發,有效射程在50米-150米。並且,該槍可以單發和連發,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再者,拆解很方便,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也因此毛瑟自動手槍成爲上世紀初期進口我國最多的槍械。

雖然它在性能方面無可挑剔,但是它在歐洲定位不好並沒有收到軍隊的青睞,導致沒有獲得大量裝備。首先該槍價格太高,再者當手槍則尺寸太大,不便於攜帶,與衝鋒槍相比在威力上又有所欠缺。再加上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爲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攜行較難。不符合當時歐洲軍隊的作戰環境和實際需要,並沒有成爲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式武器。

可以說它在我國近代史中扮演尤爲重要的角色,也因爲它恰當的也巧合的迎合了當時我國的作戰環境和實際需要。成爲一代經典,在我國有着很高的地位,有許多譬如大肚匣子、德國造、快慢機、鏡面藍等外號。即使是在我國六七十年代的戰爭片中也常見它的身影,正所謂經典永遠是經典,我國用駁殼槍可以說是出神入化,楊靖宇、李向陽都是善使雙槍一對,令敵聞風喪膽!手裏面傢伙硬,打贏仗就是真本事!

幸好這麼好的一把槍被我國發現並廣泛使用,在戰場上戰鬥,受到熱情的擁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