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 美中如何化解複雜性?

201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中興展臺。(圖片來源:僑報記者楓漁攝)

【僑報記者王伶羽北京報道】在中美日趨激烈的新一輪交鋒中,緊張的局勢開始逐漸進入兩國的科技行業。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在美國製裁中興禁令發佈三天後,中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正在依法審查高通和恩智浦併購案,該交易在行業內將產生深遠影響,對市場競爭可能不利。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高通的最大市場,該公司近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中國。

《華爾街日報》將此解讀爲“一個信號”,“即中國非常樂意採取針鋒相對的報復措施,不僅對眼前這樁科技業巨型併購案前景不利,也會給全球併購交易的整體前景蒙上陰影。”

《紐約時報》稱,“美國政府針對中興的禁令,加劇了中美圍繞高科技主導地位展開的、本來就已非常激烈的爭奪。”

“如果中國抵制美國商品,會發生什麼?”“中國在貿易戰中會不會拿出‘終級武器’——抵制美國產品?”多家媒體都發出這樣的擔憂。

有美國專家指出,除了關稅之外,中國可能會採取更嚴格的法律措施,這將對美國公司造成部分更大的打擊。

比如蘋果和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最容易受到基礎設施成本上升或繁瑣規則的衝擊,因爲它們的供應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國運營的,而且員工都是中國工人。

同時可能會引發民間的反美情緒,像反對韓國薩德那樣,帶來“多米諾骨牌”式的負面影響。

而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可能會採取更多措施保護美國知識產權。第一輪擬議的關稅尚未達到這一目標。不少來自中國科技領域的人士認爲,應從“中興事件”中吸取經驗,美國或許不只是針對貿易赤字而來,更是考慮到包括人工智能等在內的新技術實力的崛起。

《人民日報》呼籲本土企業提升技術價值鏈,開發中國自己的先進芯片。該報寫道:“全球供應鏈在政治面前不堪一擊。中國的技術探索不應受到美國因素的干擾。現在是中國下定決心、發展本土技術的時候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