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七帝之一,却怕打仗,这货的自信哪来的

封禅泰山作为古代封建帝王最为隆重的一项仪式,历来被看做是对一个帝王功绩的表彰和凸显。

不过纵观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一共只有七位帝王进行过成功的泰山封禅,而这七位帝王中,有五位都是文治武功十分著名的帝王,他们分别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汉武帝、平乱拨正汉光武帝、天可汗唐太宗、盛极一时唐玄宗,这五位皇帝中,可能光武帝刘秀存在感也有点低,但是刘秀真是有硬核实力,有机会再议。

而真水货的二位里面,秦二世胡亥的智商和成就,差到在400多位皇帝里也能出类拔萃,不过名气也算可以,而存在感最低的一位,要数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

封禅七帝之一,却怕打仗,这货的自信哪来的

宋真宗的父亲,是即位争议极大的一代文治明君宋太宗,他的儿子呢,则是赫赫有名的宋仁宗。可是在宋真宗不算短的在位时间里,能够大书特书的应该只有两件事情——澶渊之盟和泰山封禅。不过这两件事情都不算是特别值得炫耀的。

作为北宋初期的帝王,也许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对于宋真宗为人最真实的写照。在前线取得大好形势的前提下,在历史给了北宋武将最后一次光明正大雄起机会的时刻,宋真宗选择按下终止键,与辽国签订停战协议,并且明年给辽国兄弟压岁钱来保平安。

对于澶渊之盟的意义,积极的一面在于,用宋朝十分微薄的支出,换得了北方长时间的安定,同时也促进了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花小钱办大事,这点可是超级大国美国都做不到的事。想想越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美国大兵砸钱砸装备,可一个满级号却带着疮痍和妥协离开了战场。相比之下,澶渊之盟真是不可思议的壮举。

不过从宋真宗及北宋之后的发展来看,北宋的积贫积弱,在这位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皇帝治理下的二十余年,真的是开了一个又一个黑暗先河。

因为澶渊之盟带来的和平,北宋年代本来就很窝囊的武将们变得越来越窝囊,甚至可以说,当一个商人员外,都比做一个武将要强。武将的政治权利空前被压缩,在朝廷之上基本上就是零话语权。甭管你是一夫当关的大将,还是混吃等死的兵油子,只要文官看你不爽,一封谋逆的弹劾奏章,就会给武将两条死路——悲愤而死或者不断深入基层被整死。

同时,之所以面对如此重大的战略优势,能够急流勇退,鸣金收兵,这绝对不是宋真宗高瞻远瞩,渴望生灵免遭涂炭,主要还是因为,宋真宗完美继承了高粱河之战以后宋太宗的畏战情绪。

封禅七帝之一,却怕打仗,这货的自信哪来的

当宋辽大战的初期,辽军势如破竹的突破了宋军尴尬的两道防线,眼看就要一路南下,直奔开封。就在这时,宋真宗一朝最有名的男人——寇准大人,力谏宋真宗亲征。

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宋真宗宠信的王钦若那真叫忠心耿耿,宋真宗眼神还没到,王钦若就已经对皇帝害怕亲征的小心思了然了,一个劲的给皇帝找台阶。可惜的是,他们面对的是大宋第一直男癌晚期患者寇准。为了前方战事和宋朝的延续,寇准脑袋一挺,加上众多大臣的力谏,宋真宗真是有苦难言,只得亲临前线。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到了前线澶州,宋真宗还是躲在远离前线的澶州南城,而这里距离澶州北城不过一水之隔,更悲剧的是,此时水已经结冰,如果北城一破,辽国骑兵打着滑就杀过来了,可能靖康之难就提前上演了。

宋真宗心神不宁到了极点,而寇准只能与士兵们假装若无其事的饮酒作乐,这才让宋真宗觉得稍稍安心。毕竟这么有正事而且贼自私的寇老西儿都在这傻玩傻疯,肯定不会有事的。

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硬着头皮来到了北城城楼上,黄龙旗飘荡在城门楼上,一个黄灿灿的,不知道是冻得还是吓得发抖的男人,给了北宋士兵以极大的振奋。由于前线奋力拼杀,而迂回到辽军后方的宋朝部队此时已经出色的完成了战略意图,切断了辽军的补给线,这才让差一点亡国灭种的宋朝反转成了有叫板资本的胜利方。

此时,寇准原本是要趁辽军撤退之际,痛打落水狗,同时调动辽军后方的宋军,奇袭空虚的辽国都城,大大提升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不过被宋真宗的一番“道德教化”所阻止,这也使得北宋丧失了最后一次收复燕云十六州,重回北地的可能。

封禅七帝之一,却怕打仗,这货的自信哪来的

怯战的皇帝在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武功面前,选择了见好就收,而他鬼迷心窍的策动官员们进献祥瑞,则更是low到极点。虽然,在臭不要脸粉饰自己这个方面,虽然宋真宗比不上自己那个几乎把宋初历史每个笔画都修改了一遍的宋太宗,但是在进献祥瑞和恬不知耻的完成了封禅泰山的举动下,宋真宗可以说真是继承了宋太宗的基因。

文治全靠名臣撑场面,武功闹了个花小钱买和平,北宋远远谈不上大一统王朝,因此宋真宗绝对没有任何一点优势,足以让他有自信去(去,去掉)过这么一把圣君的瘾。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作为封禅七帝中按照时间排列的最后一位,他让这个原本至高荣耀的仪式变得廉价,也让后世帝王不齿,此后的皇帝在无一人举行过封禅泰山。

作者:布污诗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相关文章